|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73|回复: 15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含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30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M- @' r- \( J! @1 Q: K! l

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6 z0 R D1 W9 ?( s# p! n1 D

 

! \0 ?! `/ ?* b

 

! Q2 \9 E5 g* D9 }

开题

: Q& k7 i: a o, {( Z2 t


 

4 v5 A: @6 Z6 t

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幽燕大地上,上演了一场几十万入侵的契丹兵与数万晋军为争夺幽州城(今北京城之前身)的生死大战。由于晋军采用了固守待援和偷袭的战法,最终幽州之围被解,契丹人兵败溃逃。幽州保卫战由此而成为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同时也留下了一条令后人称道的“周德威收燕之路”。

% r, o9 S1 |: l. X! b


“周德威收燕之路”一说出自宋朝吏部尚书宋琪呈给宋太宗的奏折。当时的宋朝正值国力强盛之时,宋太宗雄心勃勃,一心想收复被辽国掠去的“燕云十六州”(即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带),然而几次征战均以失败告终。端拱二年(即989年)宋太宗再提征讨幽蓟之事,诏群臣商议。宋琪以他对幽州一带的熟悉(其家在范阳——即今涿州)、对辽国军事政治的了解(曾作过辽国的官吏)提出了克幽方略,其中关于进军路线,他一反以往从雄、霸(近似今京广线河北段)直进的平原路线,主张从易州沿山道进逼幽州:“令大军会於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並大房,抵桑乾河,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0 y: O2 X3 `: y: Z& a8 b


 

! w) K8 @- ?( D% o

宋琪此言在后世的史书、方志中多有引述。其所谓“周德威收燕之路”实则是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一场幽州保卫战。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时任卢龙节度使的周德威所在幽州城被三十万(一说百万)契丹兵马围困了二百日,几近陷落。晋王遣安国节度使李嗣源率7万步骑救援。他们从易州出发,不走平路走山道,出奇不意出现在幽州城郊,打败了契丹兵,解了幽州之围。这段史实在《旧五代史·第二十八卷》、《资治通卷·第二百六十九卷》均有记载。宋琪在事发72年后所作的表述与史实基本一致,只是命题有误,确切地说,应是李嗣源救燕之路。宋琪假以“周德威”和“收燕”似有他的特别用意。

8 r0 j9 L1 i3 p; Z


如今颇让人感兴趣的是,根据史料提供的已知能否推断出未知,有无可能将一千多年前的“周德威收燕之路”再现,将其所经村落、山川、沟谷、交战地点等一一勾勒出来。

! v# k# k' B& c/ h1 ?0 f) l( Q% ]) X( n


要想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似有两类疑点需要破解:一类是在解读史料上的。

" ~# `7 f( O- X* u6 P& E# o


1、“周德威收燕之路”究竟是指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周德威困守幽州,李嗣源率兵救援之战还是指五代后梁乾化二年至三年(912--913年)周德威率兵出飞狐、过易州、克涿州、攻陷幽州,擒取刘仁恭父子之战;

3 T& A. [% `$ z; `

2、“孤山”、“漆水”、“涿水”、“桑乾河”今为何山何水;

" S8 ?: a, a0 V/ ?

3、“4月,命李嗣源率师赴援,次于涞水”,为何直到8月甲午李嗣源才真正开始救援行动且从易州出发;

& C$ e: Y0 W7 Y0 W. |

4、为何要采用“衔枚束甲”、“衔枚钳马”的行军方式,有何用心;

6 ]: Y1 D$ d8 c+ G7 O6 c2 @# F

5、“并大房”、“循大房”、“踰大房”之意;

5 }, D" @5 {/ f$ ?, r; h+ f

6、古之“大房”、“大房岭”与今之大房山的方位、走向是否一样;

; |1 n2 }# e- H7 _! A) N+ Q0 X

7、“循大房岭而东”、“循涧而东”如何解释;

9 C/ V; E; Y. Z0 I" S* E9 e

8、“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驚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

/ V0 o% n: i8 ^8 H6 a, \# G

这会是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形地貌能让双方军队一个山上、一个涧下各走各的路;

4 p f3 L" l# Q s K

9、“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唐代的幽州(即燕城)既不同于明清时的北京城也不同于金代的中都,其城址范围?城西三十里(古之一舍)的安祖寨今为何地。

$ X8 _1 k, O0 Y( S* q

┄┄

! U/ N F4 v% `" F7 c


另一类是在实地考证上。拟可归结为三段、三线、三水。

- Z# j7 D' i) y' H: X; i# q

 

1 }3 m) l+ Y# O7 T0 Z7 `5 D' e

三段即“收燕之路”的前段、中段、后段。

. f, Q& i3 z! o: z' h: \+ u( t) j

前段:需要还原的是晋军从易州北行的进山之处,进的是哪条沟,翻的是哪座山;

" }0 @7 A; b" W. \

中段:需要考证出晋军究竟是沿大房山的那一侧行进,走过哪些沟谷、山岭;

( Q3 V+ h+ g# x L

后段:还原晋军的出山之口、渡河之处、冲进幽州之路线;

( k) F( k5 S" G


三线即东线、西线、中线。“收燕之路”似可有大致三种走法——

5 Z8 [: R+ y( @0 J

东线:由易州东北行,经张坊、孤山口、周口店、南观、卧龙岗一线过桑乾河进抵幽州;

4 P* i7 ]$ q5 o. y

西线:由易州西北行,经六渡或十渡向北进大石河谷,顺河谷到红煤厂,走大安山、大寒岭向东过王平口,出大峪,渡桑乾河进抵幽州;

, E3 q; A6 }! V4 k1 i

中线:由易州北行,经千河口、西关上、圣水峪、黄山店、南窖、南车营、北车营、鲁家滩,过罗喉岭,渡桑乾河进抵幽州。

( P; I3 E4 f8 l+ c8 u

三线中的每个局部也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亦可将三线分段交叉组合。

+ \2 d. x7 }) A5 c/ V


三水即拒马河、大石河、永定河。

" Q1 F; V+ f; U& h) [9 I

这三条河是“收燕之路”必过的较大河流,且进军时间又是在雨季刚过的阴历8月中旬,因此晋军将领制定行军路线不会不考虑渡河及渡口问题。哪里适于渡河、哪里有渡口,似乎也是制约行军路线的一个因素,再现“收燕之路”不可忽略这个因素。

/ |- ?# W2 ~8 {2 W* v. _4 Y

┄┄

$ ^* k, l5 u+ l: c


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有可能因年代久远、真迹难辨而无法再现,但也有可能十分近似地再现历史。无论如何,值得一试。

, D# G+ K" t& I& z8 ?+ l6 a. V



 

! r; x3 ~: ^$ P2 h* r; f4 V) ~

 

' U; ?/ T) h1 q+ t+ i4 N: H$ `3 e

寻找孤山──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一

) D8 j- a* H8 M, ?- }; ?6 J& e/ e8 t


 

/ @+ d- h( }, l" ?$ @9 h

“令大军会於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並大房,抵桑乾河,出安祖寨,則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 |/ \) S( l% v7 C' b/ [* W0 B. ~


“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历史记述中,“循孤山之北”是古人给出的带有地点方位信息几个坐标之一。如果能够确定孤山的位置,那就找到了一个支点,再加上其他几个支点,我们差不多就能重现“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基本走向。

3 Z$ P% f3 z: k( E h |, @


初看“循孤山之北”,很容易让人想到上方山附近的孤山口,那里也确有一条翻越大房山的南北通道。“循孤山之北”在这里也完全说的通。一段时间我们还真的以为,古人指的就是孤山口之孤山。然而细细看了几遍之后,总觉得哪有点不对劲。行文中“循孤山之北”与“涞水以西”并列,前有“大军会于易州”,后有“涉涿水”。那么这个孤山会不会就在易州(易县)以北、涞水(南拒马河)以西、涿水(拒马河)以南的易县和涞水县的地界上?带着猜测先到县志中去查查看。

7 p. k8 e* r! x; j


清代乾隆版的《直隶易州志》未见记载(其中提到的孤山是在广昌县即现在的涞源县,非我们要找的孤山)。天一阁所藏明代弘治版《易州志》,记有“孤山有二,一在治东十五里一在治南六十里,俱以山势孤特得名。”实际上易州正东是平原,东北方向才有低山分布,固这里指的当是东北十五里。而孤山位置最清晰的标注是在光绪三十三年绘制的《直隶全省最新地图》中,孤山标在了易县东北的李家坟村与豹泉村之间。

- H+ e4 V8 W9 J6 L


找到了这一位置的孤山,行文中的疑惑就全解开了。“自易州北行”、“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在这里完全相合。

' E* i% |2 m* ]4 o5 s" F


关于“周德威收燕之路”的起始路线,《旧五代史》只一句“自易州北循山而行”;《资治通鉴》就五个字“自易州北行”,而宋琪叙述的较为具体:“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有了宋琪这一笔,又找到了孤山的位置,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周德威收燕之路”的最初走向,即救燕大军从易州州治(今易县县城)出发,向北偏东方向进军,经过孤山后再向北行。

. I0 A8 E3 ]: q: L) {. b


案头上作的差不多,就该去现场看看了:如今的孤山究竟是啥样,“循孤山之北”的行军通道究竟还能不能找到。

0 o& p- m2 f0 Y) j3 u+ L& _


我们于9月30日、10月25日分两次去易县、涞水作实地探寻。

$ A/ f; D7 J4 { g


事先与易县东豹泉村的支书通了电话,得到他们那里有孤山的确认。于是把探寻的第一站定在了东豹泉村。从京城出发,2小时进易县境。下房易路先到了南豹泉村,向老乡打听,不知有孤山。向南望去,不见山影,连个小土岗也没有。再去东豹泉村,仍然无人知晓。有人说,村北大山边上有一个孤孤岭。

4 N$ u. D, C" P# e4 e: X0 M


真没想到孤山会这么难找。当我们拿出地图向村民请教,执意要在村南找山时,一位年轻而热情的乡村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们,南边有解放军的靶场,里面有座卧龙山。“那能进吗?”我们马上想到了军事禁区。“没有演习的时候,可以进。”园长告之。

: S3 O' t; N1 L4 S, V


按她的指点,我们沿房易路向南过一高岗。只见高岗坡下车道纵横,碉堡、战壕、掩体分布其间。周围没有围墙、铁网,房易路从中穿过。由于没有军演,整个靶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盘,静静地躺在那里。靶场位于丘陵地带,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每座山头还都有编号,看不出那座像孤山。靶场正对的是一座梯形高台,上面竖有棚架。一看便知,是部队首长的观战台。向山坡上的放羊老汉打听,方知高台就是卧龙山。也怪了,旁边又高、又大的山全无名,唯此山有个名。原有的山头被削平,四边作了修整,修了台阶、车道,完全看不出是一座天然的小山。

' g" x2 V: [4 m# P


然而就是这座不象山的卧龙山最具孤山相。它孤身而立,与周边的山全不连接。观战台选在此山,怕就是看中它独面众山、视野开阔的位置优势;山南偏西便是李家坟村,与《直隶全省最新地图》标注孤山的位置完全符合;另据羊倌说,过去老道的走法是从易县县城北门出来经白马、李家坟过卧龙山西侧的山口往北去,现在的房易路就是沿老道修的。这与历史上的孤山处于易州北行的交通要道一致。

' J# v, F/ c3 i% h0 H7 ]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卧龙山就是历史上的孤山。历史上有名的山并不都是高大奇险,有些是因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而得名,如石景山、鸡鸣山、野狐岭。孤山也是。它地处易州平原进入北部山区的入口,扼守着易州的北大门,历来是军事要地。明代在孤山一带设有关堡朝天寨,守护着往来京城的要道。

' I5 _ [9 U' {, e7 K


如今的孤山,名称不再、面貌不再,但“军事传统”却延续了下来。过去的军事通道,现在的军演场地。巧的很,就在我们探访之时,一个剧组正在孤山脚下拍古装戏,山谷中战车、战马、军旗铺了一地。

# a# x8 Q* U, j5 n2 _6 R


站在孤山顶上向南看,房易路笔直向前,直通易县县城,一片坦途。虽然古道难寻,但救燕大军从易州出发到孤山这段行军路线怕是没什么疑问了。反倒是,

0 h5 |! N# k# z5 ~ {7 M2 C+ ]

“循孤山之北”的行军路线需要我们好好探寻一番。

( @5 o: `# o Z# T$ |




 

$ c; S# M; I4 Y- X! o

 

: Z8 V# n1 e& x, C. d `3 g2 Q- z

附:史籍中的“周德威收燕之路”

7 f0 `; j6 ] B

 

# ?' v1 E' ]" D" g" M1 U4 V

(端拱)二年,将讨幽蓟,诏羣臣各言边事。琪上疏谓:大举精甲,以事讨除,灵旗所指,燕城必降。但径路所趋不无险易,必若取雄霸路直进,未免更有阳城之围。盖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师,非我所便。况军行不离于辎重,贼来莫测其浅深。欲望回辕,西适山路。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

2 T- e5 f. s8 o


自易水距此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枪弩步队,实王师备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

9 s# q, R5 ?8 B2 G* g, N V& Q; C

 

6 G `* t7 L; w' n, [) g ?9 E

——《宋史》第二百六十四卷

. C. ^7 A- r: A( I- S$ `- I- a



契丹攻新州甚急,刺史安金全弃城而遁,契丹以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帝命周德威率兵三万攻之,营于城东。俄而文进引契丹大至,德威拔营而归。因为契丹追蹑,师徒多丧,契丹乘胜寇幽州。是时言契丹者,或云五十万,或云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卢文进招诱幽州亡命之人,敎契丹为攻城之具,飞梯冲车之类,毕阵于城下,凿地道,吉士山,四面攻城。半月之间,机变百端,城中随机以应之,仅得保全。军民困弊,上下恐惧。

! P3 i' m& E2 `7 h


德威间道驰使以闻,帝忧形于色。召诸将会议时,李存审请急救燕蓟,且曰:我若犹豫未行,但恐城中生事。李嗣源曰:愿假臣突骑五千以破契丹。阎宝曰:但当搜选锐兵,控制山险,强弓劲弩,设伏待之。帝曰:吾有三将,无复忧矣。

6 _- I6 v7 H. R0 k8 u

夏四月,命李嗣源率师赴援,次于涞水。又遣阎宝率师,夜过祁沟,俘擒而还。周德威遣人吿李嗣源曰:契丹三十万马牛,不知其数。近日所食羊马过半,阿保机责让卢文进,深悔其来。契丹胜兵散布射猎,阿保机帐前不满万人,宜夜出奇兵掩其不备。嗣源具以事闻。

7 d3 M: a% W/ A


秋七月辛未,帝遣李存审领军与嗣源会于易州,步骑凡七万。于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幽州。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李嗣源率三千骑为前锋,庚子循大房岭而东。距幽州六十里,契丹万骑遽至,存审嗣源极力以拒之。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辛丑大军入幽州,德威见诸将,握手流涕。翌日献捷于邺,九月班师。帝授存审检校太傅,嗣源检校太保,阎宝加同平章。

g& p5 p$ c u; U6 Z

 

' ]1 s. } D; e

——《旧五代史》第二十八卷

; K; D0 A$ o9 A) O* u& }' F



 

5 G" n) j1 n' d1 G

夏四月,晋王命嗣源将兵先进,军于涞水。阎宝以镇定之兵继之。 

3 y0 B. n5 v( h; v

贞明三年秋七月,晋王以李嗣源阎宝兵少,未足以敌契丹,辛未更命李存审将兵益之。 

7 z/ g+ R2 j! S* y7 O4 P) e/ M


契丹围幽州且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阎宝李存审步骑七万,会于易州。存审曰: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陈,吾无遗类矣。嗣源曰:虏无辎重,吾行必载粮食自随,若平原相遇,虏抄吾粮吾不战自溃矣。不若自山中濳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

/ g; P! p4 `9 A* I! l9 Q% ]


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踰大房岭,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前锋。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惊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下。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至山口,契丹以万余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余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曰: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檛,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

5 ]; Z) `4 w2 j* v9 r6 z


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契丹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其后,戒勿动,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鼔噪合战,存审乃趣后,阵起乗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辛丑嗣源等入幽州,周德威见之,握手流涕。

- n" k j- D3 U9 u7 q7 _( Q

 

3 J' t3 e% Z# O, Q6 D, t6 @0 k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九至二百七十卷

9 s: d+ |/ ?5 s, C; p



 

+ |& Z+ ~& O {

 

: a! v3 i8 i- ]( D4 G5 U

 

* N! Z; p9 k! r: _8 Q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0 F1 Y' g2 W$ K

如今的孤山

) [2 L( T7 @2 h2 {& }

 

' `2 Y7 x& t" t4 u& o6 h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 ]7 e( I: f/ t* x0 e1 N2 W7 V

军演场地

' F. ~& D% \4 `9 h% y

 

' x" R# J3 {; a# W( E& Z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 n3 i' V4 O. T0 l

 观战台

( ]! R/ l# ?% n& q5 M9 ~% O0 `9 Z

 

9 u+ u1 F" x3 ?% n2 K0 l/ y6 E' Y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原创]千年古战道寻踪系列
  拍摄古装戏的剧组驻地

/ E4 R( w" \3 C( z# ]

 

2 |# z; ~: L2 s6 O


 

. r6 O+ a. _+ }* B; z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图文并茂,以资鼓励,加精.
发表于 2008-12-5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同事去四川古战道,在那里捡到宝剑、箭头、腰带等很多东西
发表于 2008-12-5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河豚毒在2008-12-5 10:46:00的发言:
我们同事去四川古战道,在那里捡到宝剑、箭头、腰带等很多东西
/ d- \# \/ p& n8 ^3 n/ U

我除了瓦片,什么都没捡到过

发表于 2008-12-5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真是好文啊!

; v1 r5 q; A' N; _1 @2 k

河东李家真是太厉害了,又打败刘守光又灭后梁,难怪朱温临死要哭呢~

发表于 2008-12-5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河豚毒在2008-12-5 10:46:00的发言:
我们同事去四川古战道,在那里捡到宝剑、箭头、腰带等很多东西
! s+ _! E; h1 b. p' z2 w

三国的

9 E2 \9 c ^7 d0 ^; C2 v" c2 ?- S" q

我得到一大包那里的东西,还有铁蒺藜。

发表于 2008-12-5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不久一同学去土木堡,回来写了一篇文章怀古;其中有几个对偶句子甚是可笑。

9 H, N4 @5 f8 ?" f% X) F

依我看,打败仗的家伙一律鄙视,要以成败论英雄,怎么能凭吊土木堡呢?

% D! f, _. Q; y/ |: N$ f, f1 y

而且那里的人居然立了牌坊。。。

发表于 2008-12-5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咱们组织去沈阳,抢她去
发表于 2008-12-6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 K3 ] M" K9 [

连半张车票都换不回,赔本儿。

7 ?2 f1 o( Z* }5 m: L0 V" \

三国的铁蒺藜结构好科学啊,无论怎么样都是三只脚着地、一根钉子向上,我估计可以把人马扎得啊啊叫~~还有铜的,据说极少,我只要到一个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在这条古战道上捡到兵器什么的似乎不太容易,他们在山里行军基本没有打仗。打仗的时候已在平原上了。我也非常想在这条古战道上找到点他们通过时留下的直接“证据”,如刻字一类的,可惜至今没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东李家是够厉害的,但他们当中最厉害姓周而不姓李,这就是周德威。周德威为他们李家打下后唐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推崇的五代战将,好像只有周德威。

发表于 2008-12-8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山张坊镇的宋代古栈道可能对你的研究有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坊的古地道究竟是宋代的还是明代的似乎没有定论,我现在更想知道的是张坊作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镇从什么时候就有了。
发表于 2008-12-10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孤山影在2008-12-9 9:07:00的发言:
张坊的古地道究竟是宋代的还是明代的似乎没有定论,我现在更想知道的是张坊作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镇从什么时候就有了。
; N9 {: O+ U4 Y

这个问题我也考察过,古地道是宋代的,起码是宋代始建的,这条地道一直向东南偏南方向延伸,雄县一带也有,是宋代的秘密交通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r* ?( x) W# D; G( }( m

我还是不太清楚,宋军什么时候占据过张坊,占了多长时间。辽宋分界不是在雄州(即雄县)的白沟一线?当然,张坊古地道即便是宋军挖的,五代的军队也使不上。况且地道用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宋琪在他的克幽方略中也没有提及地道战术。


发表于 2009-9-10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在这里呐!看到以后的之×,才想起找找之一。顶起来,让它到前边去。

! v$ j! k8 V* C# F& X8 B5 k! c

 

( O' B+ j1 _4 D8 Q, y4 w* U$ L

寻找孤山──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49 , Processed in 1.17335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