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1|回复: 0

[转贴]西海拾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4-3-17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海拾趣


  我家住在离前海西岸不远的南钱串胡同,其位置恰在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范围内的西南角,东临郭沫若故居,北近恭王府。
  记得从懂事起,就常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六海周边散步、购物,常听他们讲些有关六海的趣闻。读小学和中学时,也是在靠近后海及北海的学校度过的。工作以后,早上的晨练以及晚饭后的散步,也都在西海、后悔、前海和北海一带。中南海开放时,曾进去参观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久生情"之说确有道理。一件件的往事,逐渐使我对六海产生了爱恋之情,而且随着日月的转移,这种感情是越来越深。于是,我又产生了收集六海趣闻的念头。
  《西城追忆》征稿一事,自然使我想到六海。因伴我成长的六海有我最为熟悉的听闻、传闻和趣闻,既有老一辈讲给我的,也有我亲身感受到的。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在此我先按水流的顺序,从西海说起。以拾趣为题。以飨读者吧。
  一、水源与入水口
  西海,是西北诸泉水流入西城的第一个湖泊,也是高梁河故道的一段。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湿水又东南经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东南入湿水也'"。文中的蓟城,在今之广安门一带;高梁水即今西直门外高梁河;湿水,今之凉水河为其故道,是永定河的重要故道之一;梁山,即今之石景山。
  三国时,约公元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屯兵蓟城,在梁山(石景山)脚下的永定河上修筑戾陵堨堤堰,提高水位后又修了 一条车箱渠,将水引入高梁河,从西直门与德胜门之间东流,再经今之六海,折向东南,又经左安门、马驹桥一带汇入凉水河。
  元朝时,著名水利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年),引西山一亩泉、双塔泉、马眼泉、玉泉等泉水沿高梁河经和义门(今西直门)入大都城,注入积水潭(海子),使水面扩大。
  明初,将元大都北城垣南移2.5公里。和义门改称西直门,门左右的两个入水口堵塞后,在德胜门西(今汇通祠北)另设了一个铁棂闸,水经该闸注入积水潭。
  清朝麟庆在其《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其水汇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经高梁桥,穴城址而入,为都城水源来路。故立关为之限,俗名铁棂。闸则以闸口密置铁棂,防人出入,仍无碍于行水也"。
  关于水源问题,还有一个掌故传说。相传,明初北京城修好后,龙王偷着把城中水井里的水抽干,装进水袋里和龙母一起推着小车逃出了西直门,朝廷的大将高亮骑上快马出西直门去追龙王把水要回来。高亮赶上龙王后,向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抢,立时,山崩地裂一声响,高亮调转马头便跑,后边的洪水滚滚而来,白浪滔天,快到西直门时,一个浪头将高亮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之后,水势慢慢缓和下来,流入长河一直向东。高亮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北京人为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一座石桥,取名"高亮桥"。后来,人们又把它叫成了高梁桥。
  二、汇通祠
  西海的西北端有个小岛。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时,在岛上建有镇水观音庵,旧称法华寺,庵地原为龙王堂旧址。清代重修后改名为汇通祠。岛北有水关,北护城河水由水关入城,自小岛东西分流,入西海。水在水关处入都城时流势湍急,为阻遏水势建有石螭,以挡水势。据《燕都游览志》载: "水自西山经高梁桥来,穴城址而入,有关为限焉。下置石螭(镇水兽)长1.9米,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嗡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水冲石螭,发出海潮的声音。因此,有人又称镇水观音庵为"海潮观音庵"。曾引来不少文人聚会于此,以观水入城之势,听水流动之声。
  汇通祠(内供奉龙王)重修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曾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烟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
  祠内有巨石一块,据说是自天而降的陨石。因石上之纹状若鸡狮,故称为鸡狮石。其鸡呈由左向右走式,其狮在右呈下伏式。据《燕都杂咏》记载,将其描述为:"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罄石。"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说:"祠明永乐时,少师姚广孝、司礼监刚丙奉召建,原称镇水观音庵。""御书殿额曰潮音普觉,静听祠后水声淙淙,恍然有悟。循墙北转,见立石高五尺许,层叠如云,承以石盘,高处镌一鸡、一狮"。
  民国初年,一度卖与长春堂药店。故山门外留有"万古长青"的道家语。北平和平解放时,此处曾设过"汇通武术社",以教授武术。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环城地铁时,将汇通祠拆除。
  1983年11月,市政府批准了什刹海整治方案后,经过两期的整治工程,获得丰硕成果。其中,就有汇通祠的重建。
  重建后的汇通祠坐北朝南。有山门1间,前殿3间,东西配房各3间,两层后楼面阔3间,东西配殿各3间。山门有侯仁之教授题写的"汇通祠"匾额。祠后有吴良镛教授写的《重修汇通祠记》记碑。山上小亭内竖立着清乾隆皇帝的诗碑。原有的鸡狮石及石螭已不知去向,现祠内这二物是根据史料和人们的回忆新雕刻而成的。该工程的复建为国外同行们所瞩目。
  在前殿和后楼间的院落当中,建有郭守敬塑像。后楼楼下及西配殿,成为了"郭守敬纪念馆"。楼上是"什刹海研究会"。


(待续)




赵 林
(作者单位:西城区史志办)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50 , Processed in 1.14813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