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1|回复: 6

[转贴]1906年北京妇女的生活和说话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4-3-15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06年北京妇女的生活和说话

如今流行怀旧,有个“老”字头的像老照片、老漫画、老广告都很吃香,街上的书摊上都卖这类书,也有用。想看景儿,现代人可以在老照片的黑白色彩里还原旧时的心情,旧时的感受,旧时的味道;想听声儿,就连差点没法放的老唱盘都请出来了,在不怎么清晰的伊伊呀呀声里,把人招回几十年前。唯有旧时平常人家说话,没什么记录,那时节还没有录音机,有录音机也不看重平常人说话,而那个时候的妇女说话,就更没有人记录了,大老爷儿们的话还来不及记呢。特别是管记录历史的高雅文化人,总是不大注意记录民间口语,而现今专注政治经济军事大事的历史研究者,也常常对这类资料很是鄙夷。于是,当需要回忆时,现代人就只好凭想象,想象那时人说话的口气、用词、运腔,还有日常的话题。


现在电影电视剧也特别喜欢借了旧事重新演绎,不过,总是很匆忙的编剧、导演、美工们却常常不太琢磨旧时的情调,于是怎么听怎么不对。有时小说家也常常编织旧年琐事,他们回忆旧时的语言,想象着给他笔下的人们重新设计一套话语,免得古人讲起了洋腔,南人误说了北语,语言和时代、区域接错了榫头。可是,想象着编总是编不像的,还是得找资料,这资料咱中国人常不注意,怎么办?“礼失求诸野”,只好到洋人那儿找找。最近有人翻译了一些当年洋人关于中国的记录,编成了“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很有用,对着那里有限的照片看文字,真是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再往深里、细里发掘,这就得更下功夫去找了,比如有人要想象一百年前北京的妇女如何生活与说话,我看日本倒是有一本好书,这就是1906年一个叫北边白血的日本人钞录的《燕京妇语》。去年在日本京都,京都大学的金文京教授送给我这本很别致的书(当然是经过鳟泽彰夫翻译和解说后重新出版,不过,前面大部分,全文刊载的是这本书的原文)。回国已经很久了,因为忙,也没有仔细看,现在搬出来慢慢翻看,觉得有些意思。


我读这部语言教材,仿佛在慢慢地看一出旧时的戏。当然,场景是虚拟的,不过,这里说的安定门里头分司厅儿胡同,东四牌楼二条胡同,倒是实有的地儿;事情也是虚构的,不过,这里头提到各种北京人,倒都是真正的老北京才有的角色,什么王爷、福晋的;说的话也是虚拟的,这部书可能是给日本驻北京的侨民女眷学北京话用的,编书的人想象这是一个日本女子在各种场合与中国人的对话,所以他把北京的风土人情,都串在了里头,倒像是在从一个女性眼中看百年前的北京。


说起来,这里描述的还不是真的平民生活,而是北京当时中上层社会的风景。比如这里虚构的说话人吧,周围活脱脱地是当时的一些趋新人士,四十五岁的老爷在吏部主事,在外务部当翻译的大少爷会说英国话,二少爷则在译书馆念日本话,姑娘才学梳头,看来年岁还小,但是四哥儿啊,年岁岁不大,却都开了讲了。里头有的对话,无意中也透露着当时中国中上层人士的特殊风景,一方面是腐败和庸懒,那些吃大烟的旗人“得过了十一下儿钟,才能睡呢”,但一方面又趋新,别说普通的文化人,就是贵族,也以懂得西洋新知为时尚,据说王爷和某公合着伙儿嘲笑一个人,“不会使刀叉”,而且“他管着比耳酒叫三宾酒”、“一上菜的时候儿他拿起果子来就吃”。虽然并不怎么真的西化,却处处追求“新”,虽然底子里是旧的,却总是嘲笑守旧,这正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尤其是城市人的风气。


不过,这里更多的是旧时北京妇女的生活场景和日常风俗。有春天游山,香山的牡丹花儿都开了,上玉泉山儿,是打青龙桥儿那么走么?正月初二衙门团拜。正月初一到初五,亲友中的姑娘娘儿们“彼此都不能上谁家里去,这就叫忌门啊”。这五天是新年新节的,要是“娘儿们甚么的上人家里去,人说是不吉祥”。


但毕竟是西风东渐的时候了,“明白时务的人和耶稣教的人,他们都不讲究忌门”。


比别人早吃了叫做“偏”,替别人夹菜叫做“布”,“去”字儿常常念作“克”,下人回话多带个“喳”。那时候,好的房子是“清水脊的门楼儿,屋子院子都有砖墁地,四扇屏风门都还是半新子那”,租金大概是五两银子外加二分半的菜钱;中等人家喜瞧的戏,还是福寿班好,“他们是尽二簧,没有梆子”,唱的是《蟠桃会》,有时看了戏还得议论一番,这个武旦是朱四十儿,唱《朱砂痣》的那一个胡子生是贾洪林,老旦是周长顺,衫子是石头儿,显得脸儿特熟,肚里知的事儿特多;要买熟布得到“通兴长”或“谦祥益”,去买布的娘儿俩雇车到后门桥,得一吊多钱,这还是从两吊的要价硬砍下来的;有时得自个儿种花,省些钱,所以叫人“把个大红顶凤指甲草儿带他二三百钱的来,明儿你就种他们,姑娘都爱使那个染指甲”。虽然是大清王朝的末世了,有时也有些得意的事儿,这个主儿刚放了外任官,就有“好些个儿亲友给这儿荐人哪”,虽然“一个知府用不了那么些人”。


看着看着,我也仿佛觉得,真的是回到了旧时的老北京,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是在那个叫做“安定门里头分司厅儿胡同”还是“东四牌楼二条胡同”的旮角里,和那时的人唠着嗑儿聊着天儿呢,唠着聊着,好像我也开始说起那个时候的北京话来了,那时北京妇女的生活、习俗、心情,仿佛都慢慢地“浸”上了心头。有人说,研究历史的人要有现场体验,这可不,就是这么一本记录北京旧时妇女日常生活和说话的旧书,也许就能重新构建一个旧时的场景,让你回到现场,感受到这个时代特有的风声雨声和说话声,也许还会体验到那时尚未完全近代化的人情和世风。


作者:葛兆光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4-4-20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大宅门》里人说的话都特别有老北京的味。
前一阵播的那个《天下第一楼》,好像是天下??特意去找老北京的一些感觉
但是感觉特别做作
发表于 2004-11-6 0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就不能劳驾给翻译翻译,让姆们也搂搂,跟您一块堆儿乐乐?
发表于 2004-11-28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楼上的话真够味儿了
发表于 2004-11-29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的的京味儿还挺地道
发表于 2004-12-1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挺地道的.
发表于 2004-12-21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3:11 , Processed in 1.1324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