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1 @8 A2 _$ P3 \3 n6 \* Y K+ m, q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c& h3 E& v# E: h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7 S3 I1 ]8 W! R; F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m2 e9 y9 W, z% }8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7 c. U. N! C; F7 I% I ——《忆秦娥·思秋》 李白
. e3 b: m. g+ t5 K6 l 3 [7 C6 M0 o8 ^* U$ U6 G
自古,名胜古迹就是文人墨客追逐的星辰,点缀于巍峨的中华大地之间。自古,碑楼陵阙就是文人墨客风花雪月,触景生情,发悲伤哀愁之感的源泉动力。这李白也曾有如此悲伤哀婉的词句,这“汉家陵阙”经千年岁月,如今依然昂首挺立着。 - N3 p$ o4 v& O* q2 H- g' O
“阙”,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在探访柔嘉公主冢之时。友人告之那阙顶端的石兽被盗,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忽然脑中跳转出苏轼的佳句,显然此“阙”非彼“阙”。《新华字典》中“阙”的解释,一为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二为墓道外所立的石牌坊此处的阙,必定是这个含义。 7 {1 @" u6 ] H1 m; z4 o
再次看到“阙”便是营造学社测绘时的一张工作照了,照片上正被测绘的石阙就是此次探访的主人公,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汉代遗物——高颐墓阙。
9 w2 D0 m# ~, w7 ?( P 雅安,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地方在中国版图的那个部分。只是那照片上的墓阙一直吸引着我,所谓高颐墓阙,墓主必定是叫高颐,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来一点点的揭开早在宋代就不断被研究考证,1939年被营造学社测绘,连文豪鲁迅先生也曾亲自考察过的,在1960年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颐墓阙”的神秘面纱。 " e+ K3 F8 v: G1 W5 p0 j+ d
雅安,优雅而安逸,我想这个名字涵盖了整个四川。这样的生活也许只有四川大地才能得到印证。每个人的动作在这个地方都显得那么缓慢,他们说话的语气就像是在吟唱着小曲,不论什么事都是不慌不忙,乐观而坚强。以前,从没把目光投向过这里,而自从汶川地震之后,我对四川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里,这片雅致而安逸的土地。
! U' A/ [, J* _/ X$ }- J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3 m+ z. K+ V0 j6 l y; A
美丽的雅安山区 6 E/ E2 u6 `: u, |) V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4 k6 G, r4 N. a, a- D" G( d; J
清澈的青衣江上游
- Z/ y, V5 y' C2 v7 s 雅安古代为青衣羌国,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在前不久参阅的民国摄影家民族研究学者庄学本的著作《羌绒考察记》里也看到了不少记录,在上世纪30年代,到了这里就进入了西康省,羌绒汉混居的地区。羌为羌族。绒为嘉绒藏族,汉自然是往返于其间的汉族买卖人,或是当年攻打羌戎留下的汉人士兵后代。出了雅安城就几乎没有正式的公路了,而是马帮一直使用的马道,所以在今天,游客还可以看到,在雅安东部出市区方向靠近盘山路的地方有一组“马帮走茶马古道”的雕塑。四次从那里经过,四次都看到无数的人在那里乐此不彼的拍照。公路下面就是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地势也随着山势而越来越险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川藏公路是汶川地震之后仅有的几条生命线之一,直到今年的10月,所有的进藏车辆,旅游车辆,还都要从这里绕行,因为都江堰一线的公路还因地震的毁坏而被阻碍着,没有完全修复。
) Q$ p! U9 l; k. D5 Q. R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 u" J0 a$ }: Z' X长达4000多米的二郎山隧道
" O% A' T7 |# f8 |: `4 w/ c: a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 K4 M ?, j3 G$ Y- _5 E' }
出二郎山进雅安,恶略的路况
8 L& f8 g7 q: M/ Q 从成都出发到雅安,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全程的高速,也可能在四川高速网上是难得见到的良好路段。因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常年阴雨连绵,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此外,雅安还有“雅雨、雅鱼、雅女”三绝的美誉,而此次雅安之行,这三绝,本人一样也没有领略到。
8 a7 m4 F' _# H0 J' s 雅安两汉文化历史底蕴丰厚,除了高颐墓阙,我还因去泸定而在途径雅安市芦全县(貌似是)的时候发现另一汉代墓阙,但是未能停车一睹真容。在市中心还有一组汉代人物形象掉雕塑,一对男女恋人弩着嘴唇,相对而坐,号称是“中华第一吻”,据说原型是汉墓中出土的陶俑,想当然的以为在高颐墓阙可以看到原物,就没有拍照,甚是遗憾。
# V& e" _4 X, R1 S# S高颐墓阙,距离城区并不遥远。眼前仿佛浮现出上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赴西康省考察的情景,相比那时,现在的条件已经好的不能再好了。然而司机仿佛我说的是外国话,犹犹豫豫的向西开着,走走停停,时时向车窗外张望。暮的,我想起了在成都探访明王陵时的情景,说王爷陵寝,人家不知道,说某某茶园,顿时开大马力带你而往。果然,这高颐墓阙,显然也是孤零零的屹立于麦田当中。但,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起码有独立的院落,有专人看守,只是要用力砸门,大爷才不慌不忙的开门接待。
( S2 A. c% |7 j+ ?& | 阙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汉碑村,建于东汉建安四十年(公元209年)。这个地方,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成都其他重点保护单位一样,显然没有被重点保护的气势。我想,在全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想必也只有北京的几处真正得到了保护,而且是彻彻底底的,不是戴星戴缸的,连门都进不去,更有甚者想都不能想,真真正正的给“保护”起来了。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 2 x) H' X% x" d! _& {( S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8 s J( N9 p: g: g, T 高颐墓阙坐北朝南,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汉时,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才可立阙,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X) N3 u) M/ J& t2 G7 G
阙前有两具石兽,雌雄各一,天禄、辟邪 0 O: u7 q5 w( z& q" j
高颐墓主阙十三层,子阙七层,是用多块大小不同的红色长石英砂岩堆砌的有扶壁重檐五脊式仿木建筑由基、身、楼、顶四部组成。主阙和子阙并立在长3.3米,高0.64米,宽1.65米的台基上.主阙(或称母阙)从基到顶高约6米,阙身宽1.6米,厚0.9米,顶的上部宽 1.94米,下部宽3.8米,出檐0.6米。子阙(或称副阙)高3.39米,身宽1.12米,厚0.5米。
t3 j6 p0 l+ T, g, _. s f/ ^ 阙基四周雕刻矮柱和方斗。阙身有蜀柱和额枋,上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主记、主簿等车马出行石刻贯穿于正副阙身。其上砌石五层形成楼部,从下向上第一层,雕大栌斗数个,承托着三层纵横相叠的枋。南北两面交叉枋头的正中各浮雕一饕餮,北面的口衔鱼,南面的口衔蛇。转角处的大斗下均雕一角神,背负楼部。第二层刻十朵一斗二升斗拱承托四周的枋。斗拱之间浮雕内容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季扎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乌、黄帝遗玄珠等。第三层四周为人兽相斗的图案花纹。第四层上大下小,四面向外倾斜,浮雕有“神荼”、“郁垒”、“吴姬天门”、“天马”、“飞黄”、“龙”、“虎”等图像。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在枋头上阴刻24字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楼部以上,是用四石雕成有五脊重檐的阙顶,正中脊部刻一鲲鹏。
- x. F5 \2 w4 a% z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1 w+ h3 C" [" o) r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原创]1700年历史的汉代遗存——高颐墓阙小探
# [3 L; ~# m) ~% F: ?
5 Y9 v) W2 p, U5 }; Q$ ?' w: l& X# W
( x* ?1 O c8 w1 ] 阙分东西两阙,东阙为子母阙,是为主阙。有人认为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墓阙。 有资料显示高颐墓阙 “两阙相距13.6米,东阙为“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督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方”。但据考证这些是后人补刻,经与墓碑和阙坊头刻字对比,此阙应为高颐一人之阙。除阙未经迁动外,墓碑和石兽皆失原位。西阙与主阙结构基本相同,顶为单檐庑殿式。 ' i4 Z% {4 k( J- D4 Q5 J' n
* D1 K, k( H8 _( C
$ }6 p. {4 m1 @0 Q" m/ Q# @2 Z) O% W4 S- T
: `* v3 f$ \& M
! s1 y& M# h( c- z9 [) c W (关于东西阙铭文的雕刻和位置,以及“饕餮”雕刻衔鱼和蛇的位置,我研究了将近一个钟头。起初以为是自己转向。后来用手机手表能实物在桌子上摆图发现,阙是坐北朝南的,字在南面,而资料上写的是在北面,照片上阙的北面显然一个字也没有。资料上写主阙上的铭文是“汉故益州太守阴平督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方”,我对着照片看了很多遍,文字是“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除非西面的是主阙,可是显然,东面的才是主阙,所以前面的资料一直是方向搞混乱了的,本文中出历史资料数据为引用,其他有关方位确定全为本人核对后完成的。如有错误还请各位专家指教,在下在此谢过!) " H- e E7 t3 R4 J
墓主高颐,今雅安市雨城区人。字贯光,东汉末与其弟实同举孝廉,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盆州太守。清《雅州府志》将高颐昆仲均列入《宦迹》,《乡贤》篇内,《雅安历史》载"高君石阙二,建安中立,弟实子直墓均在焉"。按高君阙,碑、墓均在今雨城区姚桥乡(原名孝廉乡),证明他是东汉时汉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铭说他"亲贤乐善","法萧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说明他从政时为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讲求法治,正直不阿。卒于建安14年(209年)8月。殁后,据说臣吏悲号,百姓痛哭,遗爱在民,当非过誉。
1 f) `' N, \, h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唐代以前,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木构造建筑遗物了。但秦汉木建筑的影像却频繁的出现在汉代墓阙,陶楼及画像砖中,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从这些遗物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建筑的格局,建造的模式。比如,在汉代画像砖中带盈柱的房屋,带二门、厨房、厕所、望楼的院落以及斗栱的大量使用,弥补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和建筑木构造发展的研究。 % p D: Y% E% E/ H* v
% S6 V. C! U; w% s
$ r/ X7 c2 P$ O4 G6 X) n
3 `3 M; i* A: b; a. Y! o% W( k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鲍鼎、刘敦桢、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中就曾经提到,“四川西康诸阙均刻斗拱木构形;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构架: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可见其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之研究贡献极为显著。
! L0 l% H( Q, t2 d! U" S 高颐墓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是我国汉阙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珍贵文物古迹,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历史学家范文澜、美学家王朝闻等,都从自己学术研究的角度在著述中对高颐阙有过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有幸能到昔日之西康省亲自目睹其真容,实属在下之荣幸。
5 G: x3 K" ?/ s) D( B6 w3 ~; p; X* T(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