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4|回复: 12

拍记小建议,不知是否靠谱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1-18 0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刀直入,看孤狼兄的作业,里面有很多老人家面对镜头都是掩面而坐,让我觉得这并非一个很好的现象,觉得拍击队伍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0 j% y" A$ z5 Y/ y6 r, Z% d

  妄言几句,千万别见怪!

2 F% q# }. O1 A: v

  既然拍记队是以找寻北京胡同文化为根本目标,所以千万不要把胡同人忽略掉,他们才是胡同文化的主体。我们不是令人生厌的狗崽队,或者是事不关己普通游客;而是发现胡同美的人。所以让这些老人家了解到这些,同时对我们给予理解和支持,以至于大方的拍摄是很重要的。——没人愿意像动物园里的动物已让被很多人围观并拍摄。

6 `; Y, o8 `. w3 z4 ^* H6 A3 ?

  我觉得必须要和当地的居民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我们既能听到更加地道的故事,还能让我们的拍摄更有自信,岂不两全其美。

3 X. b4 n) d7 s* \

  能不能这样,把大家的作业洗出照片,或者是介绍的明信片什么的小纪念品送给看得见的住户,这样既缓解了居民紧张的压力,更能够开始一段美好的谈话。(当然这种东西越小越好,如果照片里都是老人家拿着小纪念品就没意思了)

$ l" i2 R- T0 v9 k. s! j" O# D

  随身带着巧克力或者糖块,看见孩子可以拿出来就给,多好。(我在西藏和湘西拍摄的时候,随身带了很多彩虹糖,拣了很多大便宜)

+ L* t6 M: A/ F) Q) `% E3 w

  最后,随身带点猫粮!北京人没有不喜欢猫猫的,猫猫没有不喜欢猫粮的!

/ o8 W2 s* k1 [2 U* M

 

4 q# k* l) L# X! ^9 h9 U$ }

望讨论见教

( i1 D6 g* E( H. m# [& a+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的建议,这是拍记队需要提高的地方。我们的拍记实际上是在扫街,没有和居民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不能拍出白老师和叶老师那样的片子。

1 k$ E7 t* {9 h0 U

我觉得不管是建筑、人物、动物都是胡同的一部分,只不过因摄影者的视角而定。比如南城和色眼等比较注重胡同及建筑,园主则偏重人物,果子、听雨在细节……正是这样的个体感觉组合成有韵味的老北京。这些都是在对胡同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完成,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所以需要大家下功夫去了解,才能拍出有故事的图片。

: v) h$ f2 {+ s a5 k& V9 @) U

 

: a7 f! g" c6 I) ?( X# V, n Q7 U

希望网友们都能加入这个讨论!

+ c: P3 e- x- r2 ~" G/ x1 ~

 

发表于 2008-11-18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说送照片这点,上次在胡同里看到一位大姐的狗不错,拍了几张,大姐说让我给她一张,我打印了一张送过去了,因为地方没记清楚,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大姐当然是很高兴的。后来我打算给积极配合拍照的都送一些照片,可是后来我怕我这样做的多了,弄得大家养成见到照相的就要照片的习惯。这不是给其他照相的造成了一定影响吗?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小心眼,把胡同人想得太简单了。反正现在我是谁要给谁,谁没说,也不主动给。大家说说想法吧。
发表于 2008-11-18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都很有道理!这样的讨论我喜欢................听你们的讨论能提高拍摄质量!!!赞!!!
发表于 2008-11-18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1-18 8:15:00的发言:
+ ^: _: M9 W- C$ F# J

感谢您的建议,不过个人认为胡同里的建筑,才是胡同真正的主体,胡同里的人物等,只能作为胡同拍记一个辅助的因素,可以有,但绝不可集中重点全部到人物身上,人是代代相传,那些大爷大妈中国永远都不缺,阿猫阿狗更好养活,而胡同一旦拆了就没了,那些门楼,石鼓,院落,都是不可再生的。过去拍记曾经因为这个讨论过,曾经因为过多集中于人物的拍摄,使拍记偏离了主旨,拍和记是和二为一的,我们要的首先是严肃的记录,就像叶金中先生说的,有首先比没有好,在有的基础上,才是艺术摄影的范畴,有人喜欢人物,有人喜欢拍门墩等等。

5 T* O- b+ e/ Z* B8 }$ ^% t

 

: O: e! R4 T8 @, I) C0 d4 O

您提的第二个建议,很多人物面对镜头都采取回避态度,这是个要下功夫的事,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胡同里的老百姓,不是专业演员,面对镜头多少有些放不开,加之中国人含蓄的传统,多数不喜欢上镜头,这个和白皓先生探讨过,大家可以多像白先生取经,想拍人物,要学会和对方交朋友,让他接受你,随意你拍,而且要尽量让人物里有故事,那才是高手,建议看看白先生的《胡同生态》系列,很有帮助。

$ P! O1 c8 l& p5 E

 

1 g, K6 n* X6 U. X3 N& N) T( w# x

愚直只言,望楼主和其他网友认真思考。

, `( q1 a J; \% U

 

; S ?4 {" N0 [7 S6 c

人物是胡同的一部分,尽管现在有很多外地人居住在那里,那也是胡同的一种状态,记得上次园主老师讲课也谈到,胡同人物的摄影,不能脱离胡同。  与胡同里面的百姓沟通、聊天是最好的接触方式,这样也会得到比较好的片子。断墨说的很对,应该洗一些照片给人家作为一种回报。

发表于 2008-11-18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正好的作品是要有内涵的!

发表于 2008-11-18 0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个好建议!
发表于 2008-11-18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建议,不过个人认为胡同里的建筑,才是胡同真正的主体,胡同里的人物等,只能作为胡同拍记一个辅助的因素,可以有,但绝不可集中重点全部到人物身上,人是代代相传,那些大爷大妈中国永远都不缺,阿猫阿狗更好养活,而胡同一旦拆了就没了,那些门楼,石鼓,院落,都是不可再生的。过去拍记曾经因为这个讨论过,曾经因为过多集中于人物的拍摄,使拍记偏离了主旨,拍和记是和二为一的,我们要的首先是严肃的记录,就像叶金中先生说的,有首先比没有好,在有的基础上,才是艺术摄影的范畴,有人喜欢人物,有人喜欢拍门墩等等。

/ o& P- z8 [% ^! R! k/ b

 

H; L: l$ o1 S; A2 v: Z$ ?4 n

您提的第二个建议,很多人物面对镜头都采取回避态度,这是个要下功夫的事,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胡同里的老百姓,不是专业演员,面对镜头多少有些放不开,加之中国人含蓄的传统,多数不喜欢上镜头,这个和白皓先生探讨过,大家可以多像白先生取经,想拍人物,要学会和对方交朋友,让他接受你,随意你拍,而且要尽量让人物里有故事,那才是高手,建议看看白先生的《胡同生态》系列,很有帮助。

! ]9 a* F% c& u* a

 

) o5 j( [: n: P8 J& e* S% c

愚直只言,望楼主和其他网友认真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落花在2008-11-18 13:27:00的发言:
! y0 n. j1 y4 l% K0 @% N% _ 3 Y# S: g/ c6 `7 z( _ 只说送照片这点,上次在胡同里看到一位大姐的狗不错,拍了几张,大姐说让我给她一张,我打印了一张送过去了,因为地方没记清楚,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大姐当然是很高兴的。后来我打算给积极配合拍照的都送一些照片,可是后来我怕我这样做的多了,弄得大家养成见到照相的就要照片的习惯。这不是给其他照相的造成了一定影响吗?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小心眼,把胡同人想得太简单了。反正现在我是谁要给谁,谁没说,也不主动给。大家说说想法吧。 5 r q: z" P( X$ F & h/ a7 D# U$ h' T. }9 B1 V

  主要就是我们不能和胡同人太生分。送照片这样的东西并非想取悦人家,而只是出于一种真诚。或者是打开话匣子的一把小钥匙,落花兄,您说对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累死我了,欢迎接着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1-18 8:15:00的发言:
% {$ U6 t. X( W) R; ~# j : m- C* y/ V# ~, z1 _: R9 I4 Y

感谢您的建议,不过个人认为胡同里的建筑,才是胡同真正的主体,胡同里的人物等,只能作为胡同拍记一个辅助的因素,可以有,但绝不可集中重点全部到人物身上,人是代代相传,那些大爷大妈中国永远都不缺,阿猫阿狗更好养活,而胡同一旦拆了就没了,那些门楼,石鼓,院落,都是不可再生的。过去拍记曾经因为这个讨论过,曾经因为过多集中于人物的拍摄,使拍记偏离了主旨,拍和记是和二为一的,我们要的首先是严肃的记录,就像叶金中先生说的,有首先比没有好,在有的基础上,才是艺术摄影的范畴,有人喜欢人物,有人喜欢拍门墩等等。

4 w1 e9 b9 u. u0 u) W8 H

 

+ e/ z3 S4 m0 x8 B) D0 l; @3 T ! w: c+ P5 V' y% I

  看来这个事情真的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样正好可以讨论的起来。
  先说说我特别不同意飞哥的地方的,您说“大爷大妈中国永远都不缺,阿猫阿狗更好养活而胡同一旦拆了就没了,那些门楼,石鼓,院落,都是不可再生的。”,后半句我支持,可这前半句我完全不能苟同。我们可以回头翻看王蒙,王朔,再早至老舍的文学作品,那些人物情节不是基于整个胡同文化所塑造出来的,而这些,才是人们最弥足珍贵最值得怀念的一种感情。周末我拿着欧洲旅游书看的时候,旁边的匈牙利同学知这其中的一幅教堂照片说,这就是我高中经常抽烟的角落,那一瞬间,这教堂就活了。我想说胡同人,才是不可再生的!
飞哥可能是个史学者,注重一切历史的真实,这无可厚非,但却令人感到过于高高在上,您对文化中人本的忽略则并不妥帖。我可以这样比喻,胡同就好比京剧的脸谱,而胡同人应该是演员的面皮。剥离了演员灵性的脸谱,只能活在资料库和硬邦邦的书本里。
  所以我认为人和建筑并举才是我们应该探寻的胡同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1-18 8:15:00的发言:
# R( ?( a4 V- Q0 B/ Y 3 l. i- ]3 i$ ^" g


, n! s' U! A; v8 u

 

+ K& y5 F$ B7 C5 k

您提的第二个建议,很多人物面对镜头都采取回避态度,这是个要下功夫的事,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胡同里的老百姓,不是专业演员,面对镜头多少有些放不开,加之中国人含蓄的传统,多数不喜欢上镜头,这个和白皓先生探讨过,大家可以多像白先生取经,想拍人物,要学会和对方交朋友,让他接受你,随意你拍,而且要尽量让人物里有故事,那才是高手,建议看看白先生的《胡同生态》系列,很有帮助。

* r- U* Y" m$ r' b2 H

 

' G3 |- r u$ Q2 w1 |

愚直只言,望楼主和其他网友认真思考。

# M( {: r- T% G6 m% Y% } ; h+ f! l6 b" `

   我说的回避是一个现象,并非意思说让他们都上镜头——我从不认为很多人一起去拍照可以出好片子,摄影从来都是孤独的(个人观点,别拍我哈哈);而是本质上人们对拍记队的不够熟识,或者说我们拍记队本身可能“令人生畏”。
  所以我的主要观点是让胡同本土居民了解我们,喜欢我们,乐意接受我们,并且对我们的行动报以微笑和支持!而不是拍什么样的照片。
  谢飞哥赐教,咱们接着讨论。[em80]
  鞠躬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狮在2008-11-18 9:32:00的发言:
- q, N; e) e! A5 p6 H ' T6 \# c3 Y$ k+ y % [: V7 }- u- M! P8 N( E2 J

 

4 [3 d. } O/ `0 P0 M) |+ }3 i" x

人物是胡同的一部分,尽管现在有很多外地人居住在那里,那也是胡同的一种状态,记得上次园主老师讲课也谈到,胡同人物的摄影,不能脱离胡同。  与胡同里面的百姓沟通、聊天是最好的接触方式,这样也会得到比较好的片子。断墨说的很对,应该洗一些照片给人家作为一种回报。

' d5 q& \9 [; @# ^ ' [: V" `- ~& M* R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胡同中的老的外地人已然就是老北京人的一部分了。虽然都操着几十年难改的各地乡音,却早也是胡同的一部分了。
  当然,现在满街找便宜房子的外地人基本不算胡同文化。
 
  而且对我来说,沟通和了解有时重过去拍摄。我上周末去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一路上跟着导游的每一声叹息穿梭于阴霾的集中营里,把相机放下,反而能感受得更多。——以上是个人感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9 05:42 , Processed in 1.17506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