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T8 j4 u! I# _7 V- c
原来我家有一位保姆,婆家姓李,我们都管她叫李妈。是个干净利落的满族人。高高的个子,一双大脚,穿的虽然很普通却总是那么干净利落,叫人一看就觉得是个能干的女人。
# Z0 T) c3 j' O3 i7 i' V$ P* R李妈讲一口纯粹的北京土话,再加上旗人特有的礼教,说起话来真是“滴水不漏”。她曾读过书,看过许多书,一有时间就给我们兄妹几个讲故事。什么“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还有许多北京的传说。我就特别爱听李妈讲的故事。
, m C y. s% H8 q+ B( K, E李妈的丈夫是一个高个的瘦老头。他一个人住在钟楼后面的北城墙上。你会问:城墙上能住人?您听我慢慢说。 % \; L/ ~' ~. y# C7 x- s
我小时候(大约在40年代末)曾跟着李妈回过一趟家。李妈带着我们两个孩子是为了让我们出来玩玩。我记得我们绕过鼓楼,从旧鼓楼大街一直向北,走到城墙边再向东走不远,就看见一条马道直通城墙上面。顺着马道上去,就到了李妈的家了。她家是三间盖在城墙上的北房,正对着钟楼。房前有两座铁炮,就和午门前面的铁炮一样。房后就是城墙的城碟,向下望去就是护城河。 & K( i, }$ Z) A; ?/ P
当时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座铁炮,我和姐姐一起爬上铁炮,冲着前方学着炮声“轰轰”地喊着,就像我们也在开大炮。回家以后还见人就说“我开大炮了!” ( {- c3 c$ W& |6 |% F
后来我稍大一些才从大人口中知道,李妈的丈夫原来是一名午炮手。据说午炮和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一样,是民国时期老北京报时系统的一种报时工具,每天定时施放。每当中午时分,就要放一声午炮,告知全城午时已到。当时有两处放午炮,一处是宣武门,一处是德胜门。一南一北同时施放,有时联系不准,就会听到两声午炮。说书的经常说的“午炮一响,人头落地。”说的是宣武门的午炮。德胜门的午炮,据说是在二十年代才开始施放,三十年代以后就不再放午炮了。 3 J$ }0 e; ^: W8 x2 G0 O
据老人讲:午炮手就住在钟楼后的北城墙上。当时的城墙,以北城墙最厚,城墙顶上有十几米宽。城下有专门的马道,供午炮手上下。李妈的丈夫就是一名午炮手,因为年轻时每天放炮,耳朵已被震聋,所以也有人叫他“聋子”。三十年代以后就不再放午炮了,午炮台也就废弃了。可是李妈没有孩子,就是老俩口。所以李妈的家就没有再搬,就以丈夫的午炮台为家了。因此,李妈的丈夫也就一直住在城墙上。 C, [5 a* v- f* a7 P! N) H
城墙上的三间房,是青砖筒瓦的建筑,即规整又结实,直到解放初还能住人。三间房中有两间是住人的,一间是原来存放火药的库房。李妈两口子就住在西里间,东里间的库房改作了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