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V9 W3 s4 h: |* ^5 k" S
南官房胡同虽然不太长,可是就在这条胡同的东口、中间西西口却有三座寺庙,而且都是尼姑庵,真是什刹海边庙宇多。胡同东口的庙叫海潮庵,中间有一座叫槐宝庵,临近西口是一座很小的庙就是圣泉庵。
1 H3 O+ s- s( n# P, j) k$ _7 k0 ?坐落在胡同西口的圣泉庵是三座庙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只有一座大殿和东西配殿的一个小院落。院里有一棵不大的槐树,夏季里为小院子遮荫。庙门也是一个极普通的两开的小木门,进门就要下台阶,所以一下雨,院子里就会积满雨水。圣泉庵的两侧,有两个大宅门,把本来就不大的庙挤在中间,不注意就会找不到它。
. ]& K# }8 n0 R5 N3 m a. M刚解放时,圣泉庵里还有几个尼姑,据说香火还不错。到我上学时,庙里已经住进了人家,只有中间的大殿里还住着两个尼姑,东西配殿已经成了住家户。
0 U1 `6 W4 O2 }! Z庙里的两个尼姑,一老一小。老的有五十多岁,小的只有二十多岁。老尼古是一个身量矮小,身体消瘦,神态安详的老人。通常穿着一身灰色的僧袍,白色的僧袜,灰色的布鞋,冬天戴一顶灰色的棉风帽。 # P+ g) M, t( M+ b' J) x7 A3 N
小尼姑是一个中等身材,长的圆盘大脸,白白胖胖。走起路来昂头挺胸,大大的眼睛到处看。尤其是和老尼姑一起出来的时候,师徒俩个,老的是微微的低头,目不斜视,步履安稳;小的是昂头四顾,风风火火。 2 B( t0 ?7 E1 T$ H5 B- S/ U3 G
师徒俩个就住在大殿的西里间。有人来烧香拜佛,师徒俩则分工行事:老尼姑在佛像旁念经,小尼姑则帮助施主上香。每当这时,大殿里显得庄严肃穆,悠扬的诵经声和着烧香的香味,在大殿里来回的飘荡着,使人有一种来到仙界的感觉。 , S# l+ F( b; v6 K3 q0 k8 E. S6 Y0 W
海潮庵坐落在胡同的东口路北,是一座有两进院落的庙。我小时候,海潮庵就已经败落了,庙里住满了人家,连庙门里都住着人。山门里住了人家,只好在庙的东南角朝东另开了个门。因此大门所面临的那条不长的胡同就叫“海潮庵”,现在已经合并到南官房胡同。
N9 K9 ~( a9 C) T) D( g9 X( M在海潮庵里住的都是劳苦大众,以作小买卖和手艺人为主。在庙的东房里住着一个名叫乐庄的满族人,他是个三轮车夫。我记事的时候,他每天蹬着一辆半新的三轮车拉客。他的一个姑姑(不知是亲姑姑还是远房姑姑)在我家做保姆,所以她有时蹬着三轮来我家找她姑姑。每到这时,我就会看到他那辆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三轮车停在我家的门口,我也可以爬到车上去坐一坐。要是在夏天,乐庄就会从车厢里抓出许多杏核,用砖头给我们砸开吃杏仁。
P! F! y; |# C0 g* i) ]海潮庵里还有一位手艺人,大概是姓李,我已经记不清了。他是一个河北保定附近的人,中等个,人长得很精干。他是一年四季走街串巷地卖手艺,几乎是什么都会。冬天他挑着一副担子,沿街吆喝着“锯锅箍炉锅!焊洋铁壶喽!”他是一个又能补锅又能焊铁壶的“小炉匠”。等到春天,他又干起来“锯盆锯碗”的行当,挑着一副带小铜锣的的担子下街。随着他的步伐,小铜锣会来回地摆动,让两边的锣锤敲打的叮叮当当的响,告诉住户们“锯盆锯碗”的来了!到了雨季,他又换了行头:背着一个大箱子,开始吆喝“修理雨伞嘞”。他还会吹糖人、捏面人,总之他是一个多面手的手艺人。所以胡同里的住户都和他很熟,也很喜欢他,有活儿都想着给他留着。 胡同中间的槐宝庵,既是一座庙,也是一条胡同。这条胡同现在合并到金丝套胡同,就是金丝套胡同的南口的那一片空场。原来这里叫“槐宝庵”,现在叫金丝套。空场的西北角原有一座“槐宝庵”,早已破败改为民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