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59|回复: 5

[原创]就妙峰古道上的事儿,给纪连海先生补充两点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31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y. w5 r: \) O v! _' h. u ~

    纪连海先生在其讲课中引用了一段有关妙峰山中北路香道的叙述,并指出它有“一个不准确、两个错误”。这段叙述是:

L, Z0 w" _; ?$ C& S; N* u, i

    “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为讨好慈禧太后,太监刘诚印以素云道人名义,于光绪18年(公元1892年)会同安得海出资重修此道,道宽7尺,用当地天然石板砌成层蹬,动用大批工匠,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工程非常艰巨。每铺一块就得用银一两,至此"金阶"之名不胫而走,名播京津。”

" A' h, S( U% @" Z: f$ J: X2 q

    一个不准确是说,素云道人是刘诚印的道号,不应说是以素云道人的名义。两个错误,一是前面说慈禧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要到妙峰山进香,而后面又说到光绪18年(1892年)出资修道,前后是矛盾的,前后差着近20年呢,构不成因果关系。二是说到光绪18年的时候,安德海已死了23年了,也不可能“出重资”。

7 H7 |6 q& c( Y. d$ a' x& g

    纪先生对这段叙述进行的批评,虽然尖刻了点,倒也是实情。最近笔者也对这段关于妙峰山香道的叙述也进行了琢磨。感到还有两点不准确的表述需要推敲。

7 v8 a) j* L1 h+ @; ]

    一是文中说香道“道宽7尺,用当地天然石板成蹬……”。道宽7尺是对的,但用“天然石板”值得商榷。据笔者考察,妙峰山中北道,从原环谷园上园(原中法附中丁香院)的石桥外始,到妙峰娘娘庙庙门止,共有四十华里,皆是用当地青石铺砌而成的。香道在北安河处是从何处开始,史料记载不全,遗迹也被破坏不少。有材料说始于北安河村西清福观,但清福观址在何处,目前已难以考察。而现在在北京四十七中校园上园外的石桥处,还依稀能看到青石铺就的香道遗迹。文革后期,这条香路因修铁路被拦腰截断,下半段又被47中和新建的老年公寓予以瓜分。现在所建的阳台山风景区大门,被作为了古香道的开始,其实已经向上缩短了一华里有余。考察香道用材,路上铺的青石,皆为大小不一的石块,择平面作为下脚之处,拼筑而成。之所以要强调石块不是石板,是因为当地所称的石板,产于房山、门头沟一带,是盖房镶在房顶,起现在的瓦一样作用的建筑材料。  如果用这种石板铺路,铺出的路就不会是现在这种样子了。

' d7 M3 U5 S. y$ }1 b4 S

    二是文中说修香道“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也需商榷。中北路按四里一小歇、八里一大歇设计,也就是说,四里地建个小茶棚,八里地建一个大茶棚。刚开始进山的茶棚要密一点,从进山到响墙茶棚是三里,先建个小茶棚。到大水涧,是四里,又是小茶棚,是正经小歇之处。再往上走,到七里之处是朝阳院小茶棚。再往上走,到八里之处,是金仙庵,是可以晚脚、喝水、吃干粮的大茶棚。再往上四里,在“瞻云妙”和瓜打石中间的山坳里,叫小槐树的地方,是个小茶棚。再往上四里,玉仙台,又是个大茶棚。再走四里,到一个叫过道石的地方,是个小茶棚。再走四里,过了十八盘,就是妙儿洼大茶棚了。再往上走,是涧沟村等等,就和其它香路的茶棚合在一起了。从全程遗迹来看,有明显的遇山开路痕迹。如三瞪眼以上的平三里入口处,可以看出是在山崖上开出来的路。而全程要说能遇到水的话,也只能是不定期在山沟里流淌的洪水。4月妙峰山进香期的雨水不大,没有必要建这样的桥增加路的成本。笔者想,当时要建桥的话,也应建像现在47中上园外门口那样的桥:主要用一尺多厚、二尺左右宽,一丈多长的阶条石搭建的。这条香道是依山而建,择路而进的。笔者考察,只有在进金仙庵前的平台时,为了保证有条暗沟的水流,搭了那么几块阶条石。但说它是桥,太勉强了。既然没有桥,就不应在说完“遇山开路”后顺口就说出“遇水架桥”了。 因为我们不是总是侃山说书呀!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31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阶条石的产地,房山主要集中于河北镇黄土坡和李各庄附近。

. p, ~/ P: n+ ?3 w- m' A, q7 W

 

# l0 o' `8 T& S

至于遇山开路 遇水架桥   只不过是一种形容罢了  个人认为没必要 咬文嚼字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对阶条石产地的指教。北京昌平白虎涧也曾是阶条石产地。
发表于 2008-11-3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因为是房山人所以对房山的物产比较了解

发表于 2008-11-3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坛不是太学术,而是一种知识的普及,如果时间、人物说错了那么要及时更正,容不得半点马虎,毕竟要对得起历史,其他的我看没必要太认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没有追究谁的责任之意思。只是引起感兴趣的人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5:51 , Processed in 1.12359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