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u8 O6 f7 h! }0 m0 y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什刹海北岸的南官坊口(即现在的南官房胡同)。
$ k7 ?7 D$ Y2 ]! }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而且充满梦幻的色彩。不论我走在哪里,我都忘不了什刹海的情结。多少次,我在梦中又回到了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吃着刚摘下来的莲蓬,喝着甜甜的冰镇酸梅汤,看着采莲人划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六十多年了,就是忘不了我的什刹海!
& a5 S8 k1 p$ X. x/ {7 K" X “和绅”、“荷花”、“稻禾” 和前海
; r& Q% \9 |- P" P; ~' O) Y在我的记忆中,原来的前海,是分做两块的:东面的一块较大,即使现在的前海。而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原来也是一片水面,两块水面之间有一条约五米宽的南北走向的土堤将两块水面隔开,土堤就是著名的“荷花市场”的所在地,土堤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前海西岸。附近的住户,管前海都叫“大荷地”(音),管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叫“小荷地”。只有在外人面前才说自己住在“什刹海”或者“前海”,而且“什刹海”的发音近似于“十界海”,其中的“界”字要发轻音。 ' x, O. M2 ^! D# ^; h" X' ]
对于“大荷地”和“小荷地”的名称原意,是有不同的解释的。其中主要是对“荷”字的理解,据我所知有三种说法。
' g* i7 G# y1 c一是“大和地”之说。据说这片水面曾被住在附近的清朝大学士和绅占据,辟为私家的荷塘。因此附近的百姓就把这里的水面叫做“和地”,即“和家之地”的意思。 ( k5 W- M9 W! W8 F
第二种说法认为“和地”的“和”字是荷花的“荷”,而非“和绅”之和。原因是“大和地”和“小和地”都曾种过荷花莲藕,所以叫“荷地”。 4 w5 Y' g1 }8 o
还有一种“禾地”说,即第三种说法。“小和地”在解放前就有人在那里种水稻。每到秋天水稻熟了的时候,小和地里一片金黄。地里还插着几个稻草人,头上顶着破草帽,两臂拴着两把破蒲扇。风一吹来,一摇一晃的为种田人驱赶着来偷吃稻谷的鸟雀,一片城里难得一见的田园景象。因此也有人说“和地”之“和”应是“稻禾”之“禾”。 ( q2 ]) Q6 o3 c) v
各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源,我没有考证过,不敢妄下论断。不过我还是倾向于荷花说。即“荷地”的称谓较为贴切,因为我喜爱荷花荡漾的什刹海。
! |8 W; u: ?3 ?据说小荷地里产的稻米质量很好,吃起来时有香味的,是专供皇宫用的。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反正我是没吃过小荷地的稻米。夏天,我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到小荷地的稻田旁的水沟里捞泥鳅、抓青蛙、抓蚂蚱;到了秋天,我和弟弟就到小荷地的场院里去看打场。这时候还能在稻草堆里翻筋斗、打把势,玩儿得不亦乐乎。回家的时候总是满头满身的稻草,妈妈见了就会说:“土猴回来了!”然后把我们两个叫到院里,用布掸子把身上的稻草和尘土都掸掉,这才叫我们进屋吃饭。
3 E1 u2 q8 y1 A6 i% {7 b6 }0 `小荷地的水,不是大荷地供给,而是有一条专门的供水渠道。什刹海是由三片水域组成:最西面的是西海也叫积水潭,中间的一片是后海,东面的一片水域就是前海。水是由护城河经城墙下的水门流入西海,向东再流入后海。在后海的中部的南岸羊房胡同东口附近,有一条水渠,穿过羊房胡同东口的李广桥下沿着现在的柳荫街的走向,一路向南、向东,经过三座桥(桥名)下,再向南经乐家花园(即现在的郭沫若故居)的大门外的影壁墙后流到小荷地的西南角注入小荷地。这条水渠也有人管它叫月牙河,解放后改建成马路,就是现在的柳荫街。李广桥、三座桥和原辅仁大学建的一座水泥桥全部拆除了。 ' c0 v. d! B9 v& B/ e
这条水渠给小荷地供了水,也给和珅府(即恭王府)里供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