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P) k! ]9 K { t- d( v: m% q; h. c
1 U' Q+ r% e. s3 ^( g4 y 一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经常会遇到三岔路口、十字路口。据说有的城市的被布置成放射状的道路,在放射的中心能见到五条、六条甚至十几条路口集中在一起。但是路口之间的的距离,最少也得有上百米。
5 S+ e# ]6 y; U5 D但是你只要站在什刹海的银锭桥上,向南北一望,在不足三十米的地方,就能看见十条路口!这是除了“银锭观山”以外,银锭桥的又一大奇观。一般的人是不太注意这个奇特景观的,就连附近的一些老住户,您去问他:“银锭桥两头有几条胡同?”他也得想半天,还不一定说的清。要想数清楚,还真得下点功夫。
6 ~5 Q# ?0 f4 j8 Z/ o 不信?我给您数数。
: U9 B I" o5 U2 S$ j( k 银锭桥是一座南北的桥。桥南沿什刹海河岸,向东西各有沿前海河后海南岸的“前海北河沿”和“后海南河沿”两条街。您一定会问:怎么“南河沿”和“北河沿”都在桥南会合了?原来,什刹海的前海,在银锭桥东面附近,向西转了一个几乎180度的弯在银锭桥下与后海相连。于是前海的“北河沿”这条街,也被扭了一个大回转弯,使得它和后海的“南河沿”碰了头。按严格的方向来讲,这一段不足二十米的河沿,应该叫“前海南河沿”。 9 m% c8 C1 O8 E$ t0 H
再往南走不足十米就是一个三岔路口,路西就是“北官房胡同”的东口。路东是“海潮庵”胡同的北口,现在是“南官房胡同”北口,中间是“大金丝套”北口。桥南不足十五米的地方就集聚这五条街口。南官房和北官房,原来叫“南官坊口”和“北官坊口”。其中的“官坊”是指“金丝套”胡同而言。清朝的时候,北京城里有许多官办的作坊,专门为皇宫和官府制作物品。于是这些官办作坊的所在地,就被叫做“官坊”。金丝套胡同原来是专门制作金丝制品的官办作坊所在地,与它相邻的街口,自然就会叫做“官坊口”了,南、北官坊口,就是在金丝套的南面和北面而得名。解放后,才将“官坊口”改为“官房口”。金丝套其实是一个名字分为“大小”金丝套两条胡同。
8 J# A( M1 C# W" y* P; X; w7 g 桥北也是一样:沿河向东西方向是前海和后海的北河沿两条街。再向北就是烟袋斜街、大石碑胡同和鸭儿胡同的三岔路口。 4 D; k+ [% h4 ?3 C% V
银锭桥的南北两侧,都是沿河有东西向的两条“河沿”街,再向前走,就是一个三岔路口,通向三条胡同。于是在银锭桥的不大的地方经由十条街口,这也是在北京来说是一个奇观了。 " F& k$ b9 u8 U8 S
不知这算不算什刹海的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