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岁的“捏骨神医”
9 t) r% j/ u3 V9 n: U5 z4 C4 D9 m
# r) Y& @$ ]( e* {6 M2 P6 K 作者 赵安平 , q0 r3 F0 B+ D. A4 s
以近百岁的高龄,施展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祖传正骨绝技,为数十万中外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这就是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院长罗有明的传奇人生. 7 j) f+ d" l8 n5 Q( }0 T. n2 K
最老的在岗大夫 8 }4 }$ @/ J N8 Y9 h/ x, |
2002年1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来到了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在医院一楼的诊室里,见到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捏骨神医”。 0 f' g; @, V$ Z. @4 r6 j' I. r0 i) H/ k
不是有人介绍,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瘦小的老太太就是罗有明。老人家如果除去这身白大褂,与慈祥、淳朴的农村老太太别无二致。老人家临窗而坐,头发依然是黑白相间,眼不花、耳不聋,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给患者捏、拿、按摩的动作敏捷有力,实在让人无法相信她已经是年近百岁的老人了。
3 e I2 }' l0 a! W 采访罗有明,有两个简单的问题把记者搞糊涂了,一个是罗有明的年龄,再就是她的名字的来历。
8 u* D8 Y( P8 n) C) v 有的媒体说罗有明已经119岁了,还有的干脆含糊地称她为百岁,罗有明到底有多大呢?记者求证于罗有明的儿子———年已70岁的罗金殿大夫,他说还是以老人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1904年为准吧,今年应该是98岁,即便如此,罗有明也是我国目前最年长的一位在岗大夫了。 0 q( l) h, N% n/ e0 m0 s) ~
罗有明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的罗楼村。罗家是个中医正骨世家,算起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罗氏正骨法”以手法轻、诊断准、见效快而远近闻名。罗有明心地善良、聪明伶俐,被老祖母选为接班人悉心培育,到16岁开始独立行医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郎中”,成了“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
9 C9 H0 W$ E8 t1 U3 M4 e0 A' e 罗有明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就像旧社会的广大妇女一样,待字闺中时,随父姓,称“某某氏”,出嫁后,再把夫姓添到前面,为“某门某氏”,罗有明的丈夫名叫王治中,罗有明那时就叫“王门罗氏”。婚后不久,河南发大水,王治中在逃荒路上参加了红军。几年后,他将妻子接到了延安,至此,王治中夫妇才得以团聚,“王门罗氏”成了一名军医。北京解放后,罗有明随丈夫所在的部队开进北京,驻军朝阳区双桥镇。 & p6 d1 x) S+ H! f/ ]! K' R) t
罗有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罗有明的医术实在是太有名了,“有名”这个名字就叫出去了,后来,老人谦虚,改为“有明”;还有一种说法是,罗有明应邀给邓颖超同志治腰扭伤,她只是在邓大姐的腰部揉拍了几下,邓大姐的腰伤就好了。当周总理得知她还没有名字,还是“王门罗氏”时,总理笑着说:“怎么还‘罗氏、罗氏’的?都新社会了,得有个名字了。”总理略一思忖说:“你给人治病不是很有名吗?我看就叫罗有名吧。”同样出于谦虚,罗有名改成了罗有明。
2 Z* K9 P% j* S 不管是战士们传出去的名字,还是周总理起的名字,这都与老人神奇的医术紧紧连在一起。 & Y+ m) s/ g4 m
打针吃药,不如罗老太太一脚 ) I/ z5 w* [4 E, k$ ^$ u8 K
“罗氏正骨法”的主要特点是:手法诊断,手法治疗。在对骨折、骨关节脱臼、颈椎综合征、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多种腰疼病的治疗上,显效快、治愈率高。在没有任何仪器的帮助下,通过手的触诊检查,进行治疗。这不但适合于战场、自然灾害的救护及应急抢救,也适合于慢性病和软
) j9 Y5 @6 k/ D6 f6 J# B 伤的有效诊疗。其手法具有稳、准、轻、快的特点。
$ h1 Y8 P" _( ?6 D% B 80多年的行医生涯,使罗有明的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l0 ?4 P- A6 [0 S5 ~2 W 先看看老人家那双不同寻常的手吧。与她瘦小的身躯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她那双指节粗大、长满寿斑的手。在给记者介绍罗氏正骨手法时,老人一掌拍在桌子上,满屋都有回音。这双手已经成了老人的“眼睛”。她只要用手在患者患部轻轻一摸,通过患部的寒热程度,马上就能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还是脱臼、
0 _. f2 g7 T F( O0 w x1 r 挪位,从软组织的细微变化中查出病情的来龙去脉,一边查病情,一边施展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她使出浑身解数,而患者却在全然不觉中又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健康人,所谓“法之所至,患者不知其苦”。 $ z* q5 ]$ h, e$ q
1957年,罗有明被北京双桥镇的群众挽留在双桥医院。从那时起,“双桥老太太”的名字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9 u* `3 J; o5 w" w' s
时有“打针吃药,不如罗老太太一脚”之说。北京有位建筑工人,腰椎强度扭伤,痛苦不堪,几家医院诊治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找到老太太这儿。老人在病人身上轻轻摸了一阵后说:“俺今天太累了!您明儿个再来吧。”小伙子强忍痛苦,失望地转身刚要走。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只见老人瞧准病人腰部,飞身就是一脚。病人“哇呀”一声,向前踉跄了好几步,把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等小伙子稳住神,顿感全身一阵轻松,腰也直起来了,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顿时喜出望外。 7 p+ ]1 q$ O9 v) a- q% L/ O
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位处长,左腿疼了2年,多方诊治无效,用他自己的话说,疼得都不想要这条腿了。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信将疑地找到罗有明。罗有明在患者的腿上轻轻的捋了捋,说,走走看。那位处长不敢挪窝,罗有明就推了他一把,他退了几步,没有疼的感觉了,又走了几步,还是不疼,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7 ?, z9 g& g7 J, a Q* ] 说起这事,罗有明很是轻描淡写。她说:“没有他们传的那么邪乎。俺不是要显摆自己,故意用脚踢人,是因为俺的手劲小,只能用脚踢。”说话间,老人从白大褂里掏出一根小木棍,她告诉记者:“俺用这根棍子给人治病,俺的几个徒弟也悄悄地备了几根棍子跟着俺照猫画虎,他们以为这又是俺的什么
" C9 J( n1 G( J; h3 b 绝招,其实,是俺的右手拇指捏骨捏了几十年,捏得变形、僵直了,派不上用场了,俺只好用木棍代替拇指。” 5 c* ]2 M9 v% {2 }. ` R
说起中医正骨的优势,罗有明说:“手法治疗的好处是,不要机器照(即X光机),机器照了要吃血球,手法接骨不吃血球,还不疼。西医要治骨伤,先要让你的皮受伤。拉个口子开刀,里面疼没好,再拉个口子,外面也疼,这不是添病吗?骨头上还要再砸个钉子。如果是筋出槽,西医叫软组织挫伤,是没办法手术的,可中医手法治疗能做到手到痛消。”但是老人不排斥现代技术,她专门让自己的几个重孙子学西医了,目的是各样都要学,都要会。看着老人那双神奇的手,记者忍不住问:“您怎么就能把人身上的筋骨摸得那么透,抓得那么准呢?到底有什么绝招呢?” 0 _# e7 F5 {, T3 J. l. M, `
罗有明老人笑着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你是记者,就好比你们写字,如果这个字缺了一撇或者少了一勾,你们这些识文断字的秀才,肯定一眼就能看出错来。俺这个活儿,就是挑筋骨里面的错别字,绝招只有一个,就是熟能生巧。” 2 } m+ D# t9 ]1 c9 d' d% n
医术精湛绝今世 o4 i; [% W8 s; J! n9 u; q
与罗有明老人精湛的医术相得益彰的是老人家的医德。“医本仁术”,人们从老人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老人家博大纯净的慈悲情怀。
9 R5 g2 L$ H6 v4 W9 Z 20世纪50年代在双桥医院时,每天一大早,罗有明都是先熬一大锅粥,前来就医的患者免费先喝一碗粥,再治病。后来有了粮票,老人自己负担不起了,才作罢。那时,她天天跑步5公里去上班,走到路上,遇到病人就地诊治。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看500多个患者,有时就累得晕过去了。冬天,老人给患者特别是孩子治疗前,总要先在热水里暖暖手,为的是不让凉手“惊”着孩子。 ( p" n1 Y( y. `; A( V% k
许多重症患者被罗有明治好后,其感激之情可想而知。但是老人从来不收额外的钱财。只是把装钱的信封留下作个念想。
4 m4 H# P1 c$ W; J$ r 一个电工从电线杆上摔下来,胳膊、腿全断了,在罗有明老人这儿,只花了很少的钱就康复了。小伙子执意要给老人一笔钱,推辞不过,最后老人收下 了小伙子送的几个红薯。 0 Y3 P2 t( g* j4 f0 A6 Q- j
罗有明老人说自己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嘴不让人。她最烦那些平白无辜骂大夫的人:“这种人太坏,当大夫的谁不想把人治好,可他骂大夫,还有打大夫的,这种人太坏。大夫能什么病都治得好吗?他不懂得科学就骂大夫。也有人骂俺,俺说再骂就拿针先给他嘴缝上。你这不是糟践大夫吗?俺为你好,接骨头、扎针能一点都不疼吗?张嘴就伤人,缝上!能打他吗?只能吓唬他。” 说完老人也乐了。 : W4 P" S/ e0 U1 T- [
思想永远年轻 5 W% A* {# l- \, S5 @( {
1985年7月,卫生部遵照周总理生前对有关部门所作的“一定要把罗有明的本事学到手”的指示,拨专款建立了“罗有明骨伤科医院”,指定罗有明担任院长。 + r7 E& g ^: j2 S7 T9 U
近10多年来,她突破罗氏正骨绝技不外传的家规,为前来请教的医务人员举办进修班、急训班32期,朝鲜、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医生也慕名前来拜师,单是国内的弟子就有4000余人。
* O, \8 M5 I# x* Q9 |) X% i 去年春节,医院的大夫去给罗有明老人拜年,祝老人家身体健康,老人笑着说:“俺这身子骨结实着呢。”说罢,站起来,在客厅里给大伙踢了一个“二飞脚”,博得了满堂彩。
4 \0 G6 s* c" u6 m4 X 问起老人的养生之道,家人介绍:老人的起居饮食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是她多年养成的老习惯。早晨四点多钟起床后,在医院附近的小路慢跑,然后再做一小时左右的踢腿运动。在饮食方面老人并不讲究,她常爱吃的有玉米面窝头、青菜、辣椒、咸菜,偶尔也吃些鸡、鱼、羊肉等,红薯、玉米面粥是她每餐必备的固定食物。
2 @+ j- s. ?7 f3 p* c. J 老人不识字,但是消息却很灵通。谈起2001年的大事,老人掰着指头讲出了: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的“9·11”事件等。老人说:“人老思想不能老,做好了,给国家争光;做不好,病人痛苦,俺也不会痛快。要努力前进,思想不能老。俺不识字,再不听一听新闻,不成大傻子了?不然,你来问俺,俺什么都不知道,你不跟着俺着急吗?”
3 w4 s! o- t& `. E" p 现在,罗有明老人还带20多个徒弟,她每天都与患者和徒弟在一起,平静、简单而又充实地生活着、忙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