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5|回复: 15

[分享]消失的铁狮子胡同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11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段祺瑞执政府中一角)

今天吃饭中看了一会儿电视——《这里是北京》。当中正好介绍到我住那一片的胡同,说的是府学胡同、铁狮子胡同等等,对于这些感兴趣的知识,我自然是非常认真的听。

在过程中发现自己原来所认为的一错误观点,暗自庆幸今天能看到,要不然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发现,所以心情格外的开心。之所以特意写出来,不仅是及时纠正的一种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曾经充当“二把刀”导游对一些好友的错误讲解和误导表示抱歉。

要纠正的错误是原名为铁狮子胡同,现为张自忠路的7号院固伦和敬公主府。这位和敬公主是清乾隆皇帝女儿中排行第三,其母为当时仍为宝亲王的嫡妃,即后来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为在她之前的两位公主早亡,因此和敬公主自然就成为乾隆的掌上明珠,受到格外的宠爱。而之前我一直把她和另一位乾隆宠爱的公主混淆,即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和孝公主最后下嫁给和珅的独生子丰绅殷德,住在和孝公主府即和珅府,后来的恭亲王府。

话再说回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岁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给了身世来头不小的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尔珠尔,其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玄孙,满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父亲。乾隆十七年(1752年)巴尔珠尔晋袭为亲王。

对于和敬公主府,在他们居住的过程中,因为额驸爵位的晋升,规模也相应的扩张,府邸按照王府的规格重修。自外垣以内有正门、正段、后寝、后罩楼及东、西配殿等主要建筑。由于该王爵为世袭递降,故后来对府进行了改动以区别于王府。主要的改动在脊兽的变化,由螭吻改为望兽。

民国时期,该府变动较大,对后寝进行了扩建,对后楼进行了改建,院中增加了亭廊,但并未损及原建制布局。现府门已改作面阔3间的正门,两旁各有一石狮,后存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仍保存晚清建筑风格。

1923年亲王后裔达分贲贝子以15万大洋将府卖给了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以每月1000元租住汪家胡同11号院。1929年又迁至帽儿胡同6号原大总统冯国璋的五层院落,仍用管事、随侍、男女佣人、司机、车夫及看门警察。

1935年,此府作过东北难民救济院。日伪时期是兴亚院。1945年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邸。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作过国际友人车库。

20世纪80年代,曾按原貌修缮一新。1984年,和敬公主府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今由某机关单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原来叫铁狮子胡同的东口路北位置,现张自忠路3号,民国时期的段祺瑞执政府,原来是和亲王弘昼的府邸,其前身是康熙帝第九子贝子允禟宅。弘昼是雍正帝第五子,只比后来的乾隆帝晚出生一个时辰,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封为和亲王,史称荒唐王爷。而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出了一个大名人,就是大书画家启功。

弘昼平时最嗜弋腔曲文,把一些旧曲翻为弋调演之。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作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其对人生的看法“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在他的墓地也有所反映。在一个汉白玉制石门上,镌有“何须争名利,即此是安居”的阴文。弘昼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薨,享年六十岁。其第二子永璧袭和亲王。永璧死后,其长子绵伦和第四子绵循先后袭郡王。绵循去世后,其第三子奕亨降袭贝勒。其后,奕亨第四子载容袭贝子。载容长子溥廉,溥廉第二子毓璋先后袭镇国公。清末时,和亲王府被称为廉公府。而规模也由最开始的六百余间随着爵位的递减而减少到一百六十六间。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兵部改为陆军部,和亲王府址被征用,改为陆军贵胄学堂。镇国公毓璋搬到东四十条居住。宣统年间筹组海军部,和亲王府址又成为海军部址。这时和亲王府西侧的贝勒斐苏宅(清末称承公府)已为陆军部址。同时将两座王府遗存建筑物拆除,建成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再建三开间大门一座,门前一对石狮子,马路南侧是砖雕大影壁。民国之后,这里作过临时大总统府、总理府。1924年又作过段祺瑞的执政府。1926年3月18日在执政府门前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七七事变”前,宋哲元将军把这里作为二十九军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办公地点。日伪时期,这里是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和兴亚院址。大战犯冈村宁次就住在这里。抗战胜利后,为十一战区长官部。现址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在和亲王府的西面是鲜为人知的恭亲王府。在清朝王爷中有两个恭亲王,除了曾经为众人所知的道光帝六子、咸丰之弟、铁帽子王奕訢外,在这之前还有一恭亲王,那就是顺治帝的第五子、康熙之弟常宁。康熙十年正月被封为恭亲王,曾随康熙帝抗击葛尔丹。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初七日薨,享年四十七岁。其时康熙帝正在塞外巡幸,命诸位皇子齐集经理其丧,并赐银一万两。返还京师后,特提前亲临常宁丧事。

恭亲王常宁的府邸在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府门面阔三间、银安殿、东西配殿五间、神殿三间,寝殿也是五开间,后罩房七间。恭亲王常宁府邸出现东邻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第九子允禟封爵贝子分府之后。这时恭亲王常宁三子海善不过是贝勒而已。康熙五十一年,海善坐纵内监妄行,夺爵。以海善二兄满都护袭贝勒。雍正四年,满都护因与允禳、允禟结党,被降为镇国公。雍正九年五月八日,满都护卒。因满都护七个儿子均夭折,无嗣,雍正帝命恭亲王常宁子孙十二岁以上带领引见。九月十日,宗人府得旨:“前因满都护病故,无子。海善虽有子恐不能保守恭亲王家业。故特交与诸臣议奏。今经宗人府查明引见,始知海善子孙甚多。朕看伦木布(亦写禄穆布)之子斐苏人聪慧,尚可保守家业,着将斐苏仍封为多罗贝勒,将原管佐领查明给回”。雍正十年八月,雍正帝以“海善以前甚属狂妄,近已愎改,着加恩赏给原贝勒衔”。于是恭亲王府出现了两个贝勒,并且是祖孙贝勒。这种一府之中两贝勒的情况,由贝勒海善在乾隆八年二月去世而结束。乾隆十五年前后,贝勒斐苏为府中主人,故《乾隆京城全图》的恭亲王府标注为“贝勒斐苏府”,只是“斐”字误为“裴”字。贝勒斐苏之后,其子明韶降袭贝子,其孙晋昌以下以不入八分镇国公世袭。在《京师坊巷志稿》收集资料时,爵位传至承熙,故“铁狮子胡同”条记述:恭亲王府“今为承公府”。

从康熙、雍正年间恭亲王常宁子孙承袭爵位的情况看,恭亲王常宁的子孙在当时甚不得势。但到同治、光绪年间却涌现出不少人才,如:光绪十五年九月任职和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任职的父子两代理藩院尚书嵩森和寿耆、直隶总督庆祺、庆祺长子尚书延煦、延煦长子侍郎会章。还有光绪十年十一月体仁阁大学士充文渊阁领阁事务、十一年十月的武英殿大学士灵桂。他们官运亨通之后,大都迁。出了铁狮子胡同,另建宅邸。最后,连末代不入八分镇国公德茂也在光绪三十二年离开了这座已有二百三十年历史的老府。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着手改革官制。九月改组各部院,将兵部改名陆军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并入。陆军部选址恭亲王常宁府址,建陆军部大楼。不入八分镇国公德茂遂购买西城学院胡同东口原大学士刚毅宅迁居。刚毅宅自此称为德公府。德茂在民国后于此创办过报社。现为西城区政协所在地。原恭亲王常宁府址相当于清史研究所院内西半部,原建筑已。无存。

至于铁狮子胡同名字的由来以无从考证,据说在明朝时胡同里有一座天春园,园中因为有一对的铁狮子而得名为此。

在天春园的的西口路南,是明崇祯帝田贵妃的父亲田畹的官邸。那时名姬陈圆圆常被田畹请到园中唱歌起舞,她和吴三桂初次见面就是在这天春园里。《圆圆曲》中是这样描写的,“相见初经田窦家”。吴三桂第一次看见陈圆圆就被她的美色所打动,于是花千金将她买回做了妾。天春园这座府第,几百年来换了许多主人。清康熙年间,这里曾是靖道侯张勇的宅邸。到了道光末年,有个姓醴丞的官人,花了万两银子将天春园买下,然后大加修葺,将其改为“增旧园”,并在园中建筑了八个景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北京的名园和一些大宅门均被抢劫一空,而增旧园因隐藏在不起眼的铁狮子胡同中,所以才幸免于难。后民国时期的外交总长顾维钧看中购得。不久,冯玉祥将军倒戈,顾家仓皇离京,房子被政府军所占。因此才有成为孙中山北上时的行辕。1924年2月18日至3月12日孙中山占居此处,不足一月,于12日早九时二十五分许病故于此。

1946年,为了纪念在抗战中牺牲了国民党军队中职务最高的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当时的北平政府决定将张将军生前居住过的铁狮子胡同,改名为张自忠路,从此昔日的铁狮子胡同,又多了一块抗日救国的无形丰碑。1954年,为了拓宽北城的马路,将张自忠路及西边的宽街、皇城根等处全展宽。这样,西起平安里,东达东四十条,形成了一条长约四公里的大马路,即地安门大街,而张自忠路变成了其中的一段。昔日王府宅第都在路北,和亲府现在已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门前还有一对石狮。而增旧园前的那对铁狮子在1926年被迁移到鼓楼里保存,后被安放在鼓楼正门的两侧。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3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存和亲王府大门就应是原府邸大门,不应是民国重建的,只是原府门后面的建筑被拆后另建了西洋式楼群。再说府门是五间,不是三间,对面的大影壁是和府门对应的。意下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您提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所以较为认真的查了一些资料。回答如下。

1 N3 c3 w5 L) [% b/ r/ h" f

 

! ?& x. D7 `. P3 ~1 o! H7 }" v

如果您认真看了我上面写的关于现在被称为“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的来龙去脉,或许能从中找出答案。现在的旧址是当年“和亲王府”和“恭亲王府”的合并。里面的建筑基本在民国时期就被拆除,所以现在所能看到的基本是民国时期建造的。

& \3 J9 e" |( |1 |5 Q' r

 

, X6 h) y4 R9 _

至于您提到的关于大门问题,给你一个小提议,认真的把当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北京城”地图、民国四年1915年北京地图,以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地图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那个地方不该是他原来的大门。

0 V$ O; O5 |( ^

 

y' r; V2 Z, c7 h

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对的,欢迎指正,谢谢哦。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查到的。

$ b0 F2 i0 W; O4 Z" y

 

6 N8 @1 G' C- ^

《乾隆京城全图》中绘该府东起东四北大街,西邻老恭亲王府(多罗贝勒斐苏府),北至府学胡同,南垣在今协作胡同路北。正门面阔五间,大殿出丹墀面阔七间,左右配殿各面阔七间,后殿面阔三间,后寝、后罩房面阔五间,其后还有一层院落。格局严整。清末在此改建贵胄学堂。末公毓璋迁居东四十条路北。民国时期与老恭王府合并,成为军政首脑的衙门。1926年这里发生·一八惨案,·事变前为宋哲元二十九军驻北平军部,1937年成为冈村宁次的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只有石狮等饰件为遗留物,其他无存。

& c( L& I$ }/ w$ S; | r

 

, u4 G1 Q6 Z- Q5 d! K1 P! b

和亲王府是“北至府学胡同,南垣在今协作胡同路北”,这上面的描述和乾隆十五年地图吻合。所以只要实地看一下就会发现,他原本的大门不可能建的如此远。现在的大门是当初道路拓宽后再建的。这样的做法在很多古建筑保护上都有,比如雍和宫的围墙也是后来为了交通,改动过的。

发表于 2008-10-18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将和亲王府南垣设在协作胡同?是因为原府邸南侧协作胡同(旧时称嘎嘎胡同)宅邸也属府邸房产,而和亲王弘昼深受乾隆帝亲睐,其府邸规格自然较高。但由于原府邸前后进深并不大,要建中轴线的五重建筑已不可能,因此将府邸前庭外移,占用了胡同。这样一来,就在胡同两边设置行马,禁止路人从府邸大门前通过,需绕道协作胡同。
发表于 2008-10-29 0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欢迎楼主和白哥的这种探讨,也希望大家加入探讨.那门口的狮子能否说明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狮子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是可以搬动的。当年的段祺瑞执政府,在门口搬来两个大石狮子,来烘托一下执政府的威严,也无可厚非。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0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冯其利先生写的《寻访京城清王府》,我也有。但上面明确写着“宣统年间筹组海军部,和亲王府址又成为海军部址。这时和亲王府西侧的贝勒斐苏宅(清末称承公府)已为陆军部址。同时将两座王府遗存建筑物拆除,建成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再建三开间大门一座,门前一对石狮子,马路南侧是砖雕大影壁。”

8 [1 h$ k& E2 T- p

 

: ^ b& t; m0 e+ J) o# X5 h6 r

“再建三开间大门一座”????

" a2 {0 T# A4 o- B7 T" U

 

: W8 Z; m: z! j6 Z7 c: n

至于大门五间,那确实是当时亲王的规制,但并不能代表他就是和亲王府当时的产物。在清政府倒台后,这些规制就更无任何约束力了,而这个王府的修缮正好在清朝倒台的时候。

9 N8 d$ t: W4 S3 q* I# W# _

 

1 x2 ^9 A) c+ F- q7 u( S

还有您说的这个王府的前身是崇祯帝田妃娘家的宅子,那就更是证据不足。在冯其利先生的书中也没这样提过。

5 X* `3 w0 w! R$ y. I& G& q

 

$ u0 | r: U0 ]8 l3 W Z

至于那个影壁,如果真的是和亲王府的遗迹,那么更说明那个大门是后建的。因为在北京所有遗留下来的亲王府,其大门与影壁间都未见到如此长距离的。更无如此碰巧和现代马路的宽度如此吻合的距离。

发表于 2008-10-24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正确,大门五间是明摆着的,而且和对面影壁配成一对前庭组合应是原和亲王府原物。注意:整个铁狮子胡同府邸(最后分为三座)原先是一座:顺治帝第五子恭亲王常宁府,其前身为明崇祯帝外戚田妃娘娘家宅邸。可参阅《寻访京城清王府》冯其利著。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Y, ?' D6 z' M" f' U# g/ z' k

关于您说的,我特意找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下面是找到的一段关于描述和亲王府的介绍。您看看。

2 L }: v; O/ D7 e

 

( J" w K k. E

“和亲王府位于东城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它的前身为康熙帝第九子贝子允谵宅。王府东侧是北新桥南大街,南边有东西阿斯门把铁狮子胡同东口阻断,若东西阿斯门关闭,行人往东要由西阿斯门外南边胡同南行绕嘎嘎胡同。府门对面倒座的院落南墙外是嘎嘎胡同。王府西边隔着夹道与贝勒斐苏宅为邻。北墙外为府学胡同。和亲王府大小房屋有六百余间,大致分为东西中三路和倒座四部分。
    清末,和亲王府被称为廉公府。在“王公府第地址单”上,共有房一百六十六间。这是指王府的主要建筑物而言,因为仅王府中路的九层殿堂就已达四十五间之多。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兵部改为陆军部,和亲王府址被征用,改为陆军贵胄学堂。镇国公毓璋搬到东四十条居住。宣统年间筹组海军部,和亲王府址又成为海军部址。这时和亲王府西侧的贝勒斐苏宅(清末称承公府)已为陆军部址。同时将两座王府遗存建筑物拆除,建成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再建三开间大门一座,门前一对石狮子,马路南侧是砖雕大影壁。
    民国之后,这里作过临时大总统府、总理府。1924年又作过段祺瑞的执政府。1926年3月18日在执政府门前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说冯先生的文章,一会儿对府邸变迁尤其熟悉,一会儿又对王府建筑的变迁不熟,还有转抄的文章。那我想问一下。他怎么熟悉宗事王公的世系源流的?这些宗事的世系至少在民国前的吧?那怎么对王府的建筑后来的演变又怎么就不熟悉了呢?

! ]+ |9 }7 ^- }+ t1 q/ L

 

; }/ A0 ~% }: H9 l( B9 e

再说我的疑问是,它这大门有可能是清末民初混乱时期建造的,距今也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至于房子的乱搭建,从清朝倒台,汉人涌入内城起,到新中国成立,英雄母亲人口剧增,期间两次的混乱,导致房子搭盖严重,对此也并不能说明那个大影壁就是当初清朝的产物。

. r8 L3 Z* r8 i0 o* Q

 

" b! i; L- j4 Y' W- ? K

再者说,相对应的,就在其边上的和敬公主府的府门如此矮小,我倒觉得,那都是后来推后挪移重建所致,完全没了当初的风范。就像帽儿胡同中的婉容故居,那只是清朝已经灭亡的时候,可到现在,他的大门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内部的垂花门。更不用说如此年代久远的和亲王府的大门,而且他还是临近北京重要的交通要道。

发表于 2008-10-25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看书不考察也容易误解,而且更需要全面考察。冯先生的文章中也有部分是转抄的文章,老冯对宗室王公的世系源流、府邸变迁等尤其熟悉,但对王府建筑方面特别是近代的变迁,并不一定全面关注和了解,有些史料很可能转抄中有误。- g9 d& B  x" o) U! d1 i1 Q
       王府前庭外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前庭占用了胡同,府门对面的影壁就很长;再有宁郡王府承袭怡亲王爵位后地位飙升,原府再建中轴线五重院时,府门只得临街,对面也有很长的大影壁;官园的瑞亲王府也属类似情况,府邸前庭向外延伸。影壁的大小是和府门相配的,府门大,影壁自然就长。另外现和亲王府门后两侧的庑房尚存,与大门呈对称状,足以说明原大门的位置和尺度。另外,该府门只留有三个明间,两头为封闭的暗间,也容易让外行人误认为是三间的体量。
# X0 \8 c8 e9 V" S3 S0 R8 A; _      该府门是在1999年扩建马路时清理出来的,进入民国后,原府前庭已废,又变为公共用地,私搭乱建住房又将大影壁遮挡,直到它重见天日。
1 _! V1 i5 P. i0 @' V" a, J& h! }% M
           另给你推荐一篇文章:段祺瑞执政府和“三,一八”惨案--------陈洪 原载《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7出版。
发表于 2008-10-26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的意思是,再权威的专家,也不可能保证他们的著作和引用的资料都百分之百的精确。我推荐冯先生的文章,是让你进一步了解府邸的源流,但我对他引用的资料(---重建三间府门,-----)也并不认同。我推荐的《近代京华史迹》里附有乾隆时期府邸原图,上面准确标明了五间的府门。

' f: j5 E v6 j; {' @

        

' h$ l$ y n- ^# J" [. G

       

% a; z& V& w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吗?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看。说首博?真的吗?很好呀,我喜欢。

7 v' t0 b" @3 ~" I# O# S

 

5 b, P- x0 R& w4 R

其实你有如此的看法,估计是你没去过首博,有那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所以不喜欢。要是你真的进去了,看了,就会发现有许多可看的。整个首博介绍的就是北京城的全部历史。包括里面的展览以及纪录片,都很好的在线了当时的景象。

! I, W v" w/ e8 G/ o! _

 

# d1 E" \, t3 m0 q8 A0 b8 P9 \

里面展品有在北京周边出土的青铜器,有元明清以来的皇家藏品,有古城墙拆迁后保存下来的匾额,甚至当时明清时期的房屋构造的重要部分——吻。还有当年的大学堂牌匾。以及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模拟雕塑。

发表于 2008-10-26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很喜欢看《这里是北京》,基本每期都看。但是他经常说首博,很讨厌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是吗?谢谢您的推荐。有机会,我会把那书找出来看。但对于那个是不是原物还是表示怀疑。因为在北京这样造原样重建的也不是少数。何况影壁和大门如此远距离的,我还是没见过。所以看法暂时各自保留,等找到新发现,再互相告知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3:30 , Processed in 1.171001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