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的历史
紧邻着繁华的东单北大街,有一条宽敞但并不起眼的胡同——北极阁三条。 走进胡同西口,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座灰色中式府邸,满目疮痍,荒草丛生。若不是那巍峨的檐顶和已经不再光彩的琉璃还依稀闪现着往昔的奢华,也许你很难想象,这里竟是清朝“铁帽子王”允祥之子弘晈的宁郡王府。关于这位著名的“十三阿哥”家族的各种传说记忆早似过眼云烟,只留得这“满面风霜”的王府,仿佛在诉说着被隐藏在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背后的风华。在胡同儿深处,小路一斜,似到了“另一重天”:一片拥有西洋风格的独立小楼建筑群,就藏在这游客绝不会问津的地方。其中8幢小楼都是民国时候留下的,围成了一个圆形的院落,中间是一片宽敞的花园,伴着一条回廊,灰砖清水墙,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
7 B* k0 t- N7 c. ] 我们是五十年代就到这所大庙玩耍嬉戏,那时这里是母亲单位的所在地。在这庙
里我们从地下玩到大殿顶上,从中殿到后殿,几乎都玩遍了。谁知道这所大庙当
年是何人住的,挺破旧的,庙院内的东西两侧又盖了两层的小楼,东边一楼是食
堂,二楼办公。西边是院内职工住房,一直在那里玩耍了几十年。直到八十年代
初,有一天在庙门口突然看见了一幅四四方方刻好了的牌子,上面写到:北京市
文物保护单位,《宁郡王府》。这下可有意思了,这里还是古迹?!这么破旧,早
该拆了。还有保留地价值吗?我们带着疑问去向有关人士了解。当告诉我们这里
的来龙去脉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该府是世袭递降郡王府,位于东城区东单北大街路东,北极阁三条71号。 始封王弘咬系怡亲王允祥第四子,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加封为宁郡王之
后居住于此。 到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已革除的怡亲王爵,以载软继袭世爵。于是,
怡亲王世爵始归本支,而宁娜王府也就变成为怡亲王府。该府是现存王府中保留
早期形制的少数王府之一,其后楼原为二层被使用单位巧妙地接为三层 这里还有一些故事,早在咸丰年时,这里为怡亲王次子宁郡王弘皎的府邸,咸丰十一年(1861年)发生“辛酉政变”,顾命大臣、怡亲王载垣被赐
死,清廷诏命改由宁郡王的后人来承袭“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故此处又
改称怡王府。《顺天府志》载:“怡亲王府在东单牌楼大街东。案:怡宅舍
死,清廷诏命改由宁郡王的后人来承袭“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故此处又
改称怡王府。《顺天府志》载:“怡亲王府在东单牌楼大街东。案:怡宅舍
为贤良寺后,移朝阳门内北小街。咸丰十一年嗣怡王载垣获罪,以宁王裔
孙镇国公(载敦)袭,故宁府今为怡府。宁良郡王宏皎,怡贤亲王次子也。
现存的宁郡王府仍基本保持着完整的多进院落格局。大门为五开间前
后廊歇山顶建筑,中启三门,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大门对面设巨大
影壁,已无存。入大门为第一进院,院落尺度宽敞,中央大殿为五开
间周围廊歇山顶 建筑,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大殿进深很大,屋顶
巍峨,正脊和垂脊上设有吻兽和垂兽;东西分设翼楼各五间,前后廊
硬山顶。再北原有东 西配房各七间,东侧已改建。为楼房,西侧仍
为原貌。
大殿之北为内寝区的门殿,三间前后廊歇山顶建筑,檐下用五踩单翘
单昂斗栱。其北为寝殿,五开间前后廊歇山顶,前出三间悬山抱厦,
殿身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抱厦部分不带斗栱;寝殿东西有顺山房各
三间,前后廊,硬山顶;院落东西原有厢房各三间,现已被拆改。正
院两侧各带一个小跨院,各带有三间厢房。
寝殿之北为后照院,设有后照楼七间,带前廊,硬山顶;楼左右各有
转角硬山房六间。后照楼原为二层,其后部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改为三
层近代建筑。
此王府规模并不大,但前殿和后寝形制都很完备,与乾隆《京城全图》
大致吻合,是一处较好的郡王府实例。王府前部为某艺术剧院占用,
后部用作一家工厂的厂房。
' j, q) M% J8 ^3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