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01|回复: 5

回忆儿时的江西会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5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忆儿时的江西会馆

    坐落于宣外大街的江西会馆,早已随着城市的拆迁和改造消失了,但是它给我们这些生于此长于此的孩子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条大街上有许多会馆,如南通会馆,武晋馆等等,但江西会馆是与其他会馆有着很大区别的,江西会馆是四合楼式的建筑。首先是高大的雕花圆拱式门楼,门楼的左侧就是四合楼的西楼,右侧是两层的单间房,即一楼一间,二楼一间。在大门拱的上面是雕花,雕花墙的背后是一间暗室,和南侧的一间明室相连,那里住着唱评戏的王阿姨和马叔叔一家,这间单独的二层明间前有一个又高又陡又窄的木质楼梯通向楼下,那个地方被我们这群孩子认为是最神秘的地方。顺着大门洞往里走,左侧是四合楼的南楼,右侧是一溜的厢房,在南楼下中间是一个小圆拱门通向四合楼内。顺着大门一直走,在四合楼的东楼后面是花园和戏楼。四合楼内是二层建筑,房前出廊,二楼廊下是木质的栏杆,楼上四面的走廊由四个角的引廊相连,楼上以东面楼为上房,房前的走廊很宽,其余三面的走廊则很窄,东楼上下房间各七间,共十四间,西楼与东楼相仿,北楼上下各五间,南楼上五间,下四间,南楼下中间的小拱门是一个通道供大家出入。每间房的门窗都是圆拱式的,门为折页门,上方为半圆花玻璃窗,下面是四扇折页门。

    四合楼的四个角分别有一个木质的楼梯,在一楼的东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圆形的小拱门,东北角的通向后花园,后花园的后门出去是永光西街,可以到前青厂,东南角的通向大戏楼,后花园和戏楼并排在四合楼的东楼后面,花园里亭台楼阁,回廊相连,假山、老井。

    南侧的大戏楼是个四方的大戏楼,雕梁画栋,有两层楼高,一层是木质戏台和座椅,二楼围住戏台有三面座椅,前面是木质栏杆,十分气派。在56年公私合营之前,是免费供江西人居住的。民国初期张勋创建了这个江西会馆,给进京赶考的江西学子和往来京赣之间的商人居住。56年之后,将房间里的家具以三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居民。五十年代的四合楼内共有30多户人家,那时有时孩子出生的高峰期,大概算了一下。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有40多个,就是这群孩子在这里很自由的成长。后来服装三场迁到此处,将后花园和大戏院拆掉作为厂房,当时很多从印尼归国的华侨来此作工人,虽然工厂居民混居,那时的人们还都很和善,生活得有滋有味。

    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家长都是工薪阶层,当时的大人们大干社会主义,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孩子比较自由,充分利用会馆里的空间自己嬉戏玩耍,捉迷藏、玩打仗、跳皮筋。尤其是捉迷藏使我印象最深的游戏,一个楼的孩子藏在什么地方的都有,能找到一个人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一圈下来满头大汗,就是这样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不知童年的伙伴是否还记得,我能想起来的人有:国奶奶家的大利、二利哥哥,王家的大柱到四柱,丫头到小会,熊家的招弟姐妹三人和弟弟。顾家的三姐妹,刘家的大葵、小五葵、小六子、成子姐、小不点、侯家三兄妹,只身伺候奶奶的黄升哥,王家的淑萍、淑英、王勇王毅,漂亮的秦淑惠阿姨家的两姐妹,刘姥姥家的外孙彭朋高原,李家的小莲三姐妹和盼来的弟弟小俊,他和郑家的长孙大愚是同一天出生的,饶家的可晶、可欣、可仁,姚家的培国、丽娟……

这些孩子每天做完功课闲下来时摘无花果吃,偷青葡萄,到后面的工厂里捡些作雨衣剩下的边角料,拆下胶皮层之后作猴皮筋,捡滑石板在地上画跳间玩。爬假山、工厂房顶、棉衣垛,滑楼梯扶手,用弹弓木棍和“宝剑”、玩具枪打仗。二利哥德培姐一招呼,就玩捉红霞,骑马打仗,玩起来二位是当仁不让的“马夫”了。那时大利哥、二利哥的手很巧,做了很多泥模子制出来的彩色京剧脸谱,我们一群小一些的孩子就管二利哥要着玩,一不小心摔碎了就厚着脸皮管二利哥再要,在千叮咛万嘱咐后,我们每人又可以得到一个脸谱,结果大多是又摔碎了,碎了就再要。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太小太不懂事,一点都没有珍惜二利哥的劳动和智慧果实。

孩子们的故事太多了,大柱哥说话有点结巴,但歌唱得很好,最爱出坏注意的就是小三柱;最淘气的是小五葵;最孝顺的是黄生哥;最温和的是二利哥,演铁妹演得最像的是刘姥姥的外孙女小高原,熊家的招弟姐是最能干的,不知为什么总是挨打;李家的二丫头是女孩子里最淘气的;可晶有两个跟屁虫的弟弟,一天到晚粘着姐姐,特别烦人……

院里给孩子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国奶奶,,在会馆里她岁数最大,也最忙碌;秦淑惠阿姨长得最漂亮,说话声音最好听;郑婆婆最操心,因为她有一个有病的女儿;曾婆婆会织毛衣;郝婆婆的命最苦,刚嫁过来没多久,郝爷爷就过世了。西楼上的江婆婆是最厉害的,孩子们都很怕她,她管教自己的外孙很严。四合楼中的男人们似乎没有给孩子留下什么印象,因为那时他们都为养家糊口奔忙着……

江西会馆的孩子们喜欢玩,也很会玩。每次孩子们聚集在一起除了游戏、玩耍,还会一起结伴去看电影、逛公园、逛厂甸,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了“丰富多彩”记忆。

江西会馆的孩子们给“后工厂”的叔叔阿姨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当时的老红军厂长崔国彬爷爷最喜欢江西会馆的孩子们,他一遇到孩子们就会融入近来,他最喜欢的孩子就是最淘气的李家二丫头,管二丫头叫“儿子”。江西会馆的孩子们没有忘记服装三厂的叔叔阿姨,如:田伯伦,王季荣,印尼华侨大洋(杨)头和小洋(杨)头两位阿姨。

当年江西会馆的孩子们如今都是四十多至五十多之间的人了,送上这片刻的回忆,愿你们生活能添一份快乐,无论你们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北京还是外地,这里一并祝福你们一生平安。

                                                                                          李家三格格

                                                                                                   2008-10-4

 

 

 

 

后记: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将儿时那残缺的记忆串联一起,没有经过艺术的加工,直白的展现大家面前,回忆那永远逝去的童年,纪念那个年代。这也算是口述一段历史,让年轻人了解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出生在江西会馆里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我小,只记得国奶奶、郑奶奶(和他的二孙子是同班)还有江姥姥,住在我家边上。好羡慕您呀。您写院子写的很细,一点也没有走样。您心理一直有这个院子。我好想那些芙蓉树,还有那个小阁楼的木楼梯.......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二位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奉献更好的作品。
发表于 2008-10-6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欢迎您常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5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了三篇文章在“我和我的北京---我写我的北京”专栏里,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他地方也有,你可以看看。
发表于 2023-5-3 16: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这里办了个幼儿园。七十年代末,我儿子就在这里上幼儿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00 , Processed in 1.21050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