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感谢各位热情参与活动惠赐大稿。都说老北京网是网友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当然要自己播种耕耘啦。本版另外两位版主此时都在外地逍遥呢,所以只好由我充当那个抡锄头的农民啦。好像是陶渊明也许是刘氏的诗句说“锄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锄,草盛。锄了,豆苗也许会不高兴不依不饶的。豁出去啦,锄之吧。不然美元不答应,有限的数量啊。下面开锄,一方面,这是个内部游戏,莫要太当真,另一方面,愚意也想有助于照相构思的探讨(注意,我说的是照相,不敢大言摄影)。 2,之所以提到是否卡片机问题,因为那个屏幕太大,不易准确取景,比如我发在《地坛购书,捎带照相》帖子里的“地坛银杏”,贴出来才看见画面伸进来一只拿着书的手,这倒是应了“书市”的场景啦。虽然是游戏,但是既然戴上了摄影的盔头,总希望使用正规机器,不论贵贱皆可,手机、卡片机不宜。 3,树人兄这张,虽然时间是秋季拍摄,但是“秋意”不够典型,天气原因,用光也不大妙。希望再过一段时间,荷叶老一些,找个适宜的天气再试试。
摄影是用镜头语言说话。什么是荷花荷叶的季节典型?举个例子让古人帮我说说。下面第一首诗,初夏的新荷: 《小池
' A0 Y/ z _* i; c v/ c6 [' p 》杨万里5 P3 T% d* t& ]" Y! @* `2 P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h1 w; a6 ~ q2 ]* V% r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二首诗,盛夏阴历六月的盛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t( z+ |$ g4 O8 B2 W2 J' b3 P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首诗,深秋的残荷: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 c3 _: ], E( H$ b6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 [7 v/ X9 g% D+ I0 c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希望这个诗例能够有助于朋友们理解什么是“秋意”的典型。 3,下面这二图,视觉焦点神殿和主桥洞都几乎位于画面的正中心,除却某些特别需要庄重的场合,比如将军坐帐和丞相升堂,一般来说,这是风光摄影构图的大忌。
4,这一张,意境极佳,秋意十足。我相信映在山墙的暖色应是夕阳回照所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柿熟无人采,留作雀鸟吞”。可惜,一,虚了(你平时水准不是这样的)。二,近景红砖和中景红瓦大煞风景,建议换个正经瓦房(破的都行)再试试。三,瓦垄原本最易出现明暗对比光影的,光影哪去了?其实我个人最喜欢此图意境,但是仍然不能入围。
5,当了半天农民,我也发个非参赛的观摩片子,给朋友们也提供抡抡锄头的机会,抛玉引砖,这样才公平啊。这是逛书市时用卡片机照的,画面左右两边的枝节零碎,就是卡片机取景不准的恶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