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有"京西"这一说法存疑,以下是一个新浪博友的一段文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de15501000aee.html 2、辉煌一时、影响深远的烧造文化 门头沟地区的陶瓷和琉璃烧造文化约从辽代开始,其中龙泉镇琉璃渠村作为皇家琉璃的唯一产地,以烧造琉璃瓦而闻名,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琉璃生产技艺。琉璃渠窑厂按清工部规制烧造的琉璃,一直被视为正宗的传统琉璃,从故宫修缮的旧瓦中可查到“京西琉璃窑赵造”、“工部”等铭文印记。距离琉璃渠村不足一公里的龙泉务村,是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处辽金瓷窑遗址,文物埋藏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也是门头沟地区乃至北京市瓷器烧造文化的典型代表。 清王朝时期有无京西这一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且不要带人身攻击,我发帖在这里也是求考证,并没有蒙任何人的意思. 据 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系列调研报告 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系列调研报告 北京门头沟区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课题 吴文涛 执笔 一、调研活动概况 2006年7月27至28日,我课题组一行12人,到门头沟区进行了考察调研。这是继4月29日到妙峰山进行专项考察后本年度第二次对门头沟开展实地调研。关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但须补充的是,我们这次去门头沟的考察,不仅达到了实地印证文献的目的,而且,与门头沟区文委及文博系统的同志朝夕相处,深入沟通,获得了文献之外的大量鲜活、生动的材料。门头沟区一向重视本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有一大批素质高、业务强、熟门熟道的文物工作者,他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和参考。我们的课题立意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与支持,他们十分愿意借助我们的科研力量深入做好门头沟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这次调研,双方达成了很多共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和深入交流奠定了基础。 ……………………………………………………………………………………………… (三)辉煌一时且影响深远的陶瓷和琉璃艺术 北京地区的古代陶瓷业,宋、元以后已有多处,如辽、金时期的小水务窑、金元时期的磁家务窑、元代的公主坟窑等,多以烧制出产日用品及普通的建筑构件为主。元、明、清时期专造宫廷用瓦的官窑一个是琉璃厂,窑址在和平门外海王村,另一个就是琉璃渠窑厂(西窑),即:今门头沟区琉璃渠村。而保留至今的只有琉璃渠窑厂。 琉璃渠:门头沟的琉璃渠村历史上是以烧造琉璃瓦而闻名,其烧造业早在元代初期就已形成。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城,匠师多由山西迁来,山西的赵氏匠师进京后主持经营所建西窑就是琉璃渠窑场,历经700余年相承不衰。明清时期是此地琉璃业的鼎盛时期,工部曾在这里设“局”监造琉璃瓦,因而村名本为“琉璃局”,后演化为今名。 我们此行考察的琉璃厂商宅院正是其历史的见证。所谓的商宅院就是明清工部在此设督烧机构“琉璃局”的旧址,该建筑在今琉璃渠村北京市琉璃制品厂院内,属于清代遗存。包括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均为磨砖对缝,或硬山清水脊或硬山元宝顶,有回廊和垂花门相连,戗檐砖雕极为精美。正房侧面原有花园,可惜被毁。从现存建筑格局看,当时在此设机构的规格还是相当高的,反映了当时此地琉璃业的兴盛和地位。 琉璃渠窑厂生产的瓦从故宫修缮的旧瓦中还可查到“京西琉璃窑赵造”、“工部”等铭文印记。有官窑,也就出现了官式琉璃的叫法。“官式”一词为官方的,标准定型化的意思。官式琉璃所沿袭成俗的风格被记录在清工部制定的《工程做法则例》上以及琉璃窑的民间秘本中,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和演进。琉璃渠窑厂按清工部规制烧造的琉璃,一直被视为传统琉璃之正宗,被评价为“远观有势,近看有形,线条优雅,装饰精巧,寓意深刻,色彩秀美,刚柔相济,形神兼备”。今天的琉璃渠仍然继承和发扬着历史的传统,其琉璃产品不仅名播国内,而且正走向世界。 鉴于这种历史传承性,我们建议:将琉璃厂商宅院好好保护并适当恢复起来,作为一个文化标志,为该村琉璃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 …………………………………………………… 以上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的一个调查报告,其中有关于故宫琉璃瓦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