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
# |7 G* K5 I# b7 b, T C# l% V- l; \ @
! Q/ W4 Z: B' {# j4 k0 w
清代东北边疆重镇之一。亦作艾浒、艾虎、艾呼、艾浑、爱珲,皆为一些少数民族语的不同汉语对音。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1858年后始出现 “瑷珲”字样。瑷珲有新旧二城:①江东旧瑷珲。城在黑龙江左岸,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东北,苏联境内维笑勒伊村(意译为快乐村)附近。明代曾在此筑忽里平寨,隶属奴儿干都司。此地清初已有“艾呼”之称。17 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将此寨焚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萨布素在瑷珲建城永戍,并在此置黑龙江将军。二十四年,清政府鉴于旧瑷珲僻处江东,联系不便,迁黑龙江将军驻地于下游右岸达斡尔族托尔加寨旧址。原处留副都统镇守,二十九年裁撤。咸丰八年(1858)《瑷珲条约》签订后,因该城位于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内,仍归清朝管辖。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武力侵占了该城。②江西新瑷珲。在黑龙江右岸,今黑河市区南七十里的爱辉镇。黑龙江将军驻地迁此后,在托尔加寨的废墟上,重修新城,仍名瑷珲。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后,该城留副都统镇守。《瑷珲条约》即在此签订。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攻克瑷珲,纵火焚城。 1909年,清政府改瑷珲副都统为兵备道,设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为县。 5 s: a5 p: x" I2 ~5 o* a. o
4 t4 j6 B6 R$ {5 t! U, y, d5 v7 A6 T8 |- B) d- l8 z
$ `8 r: e/ R$ M1 C0 A1 F( u1 r
伯力 7 A% q; k+ I4 q, ^* e( b
* k7 b8 m7 E1 G m
7 e. ?7 b' O7 t2 O/ c9 k+ Z
清前期东北边疆重镇之一。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岸。亦作勃利、剖阿里、颇里、婆离、博和哩、波力、伯利等。皆系女真语同一词的不同汉语音译,原意为“豌豆”。唐为黑水都督府驻地,开元十年(772)在此设置勃利州。辽代为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代为胡里改路(今依兰)辖地。元代属水达达路管辖。明代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在其附近的希禅屯置有喜申卫。清代先后由三姓副都统、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管辖。 * _. ]! L0 A6 x% n3 x& ]# {4 I, I) n
1858年,俄国在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后,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军到达,以此地作为俄国西伯利亚第十三边防营的屯营地,建立军事哨所,并以17 世纪中叶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头目哈巴罗夫的名字将伯力命名为哈巴罗夫卡。
7 r9 b) L9 T7 t7 Q" C1 w. r$ ?* [ 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伯力被沙俄割占。1893年,沙俄又将哈巴罗夫卡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
i9 Z- Q, Z' p; X8 w* d, J' k#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