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树人treeman

请问有喜欢收藏铃当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扔了!???出手大了吧.....这可是博物馆国家级文物呀!可惜上面也没介绍我还以为是小号编钟呐!你以前的都扔哪去了???[em41]可以发到我信箱里就可以啦....叫我来处里这些社会的脏东西吧,为了我们美丽的国家我要做光和盐[em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这漆木器上的铃铛又是干嘛的???[em28]
发表于 2008-9-9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树人treeman在2008-9-9 17:47:39的发言:
天呀都是文物行家呀!!!帮我看看这是铃还是钟或其它什么东西

这就是棺材铃铛!!我的就是这种!!扔了扔了!!

发表于 2008-9-9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8-9-9 17:15:15的发言:

恩,这些破烂就是张北出的!06年左右当地掀起挖墓风,我一朋友家乡在那,他家亲戚挖出的这些玩意,以为能换大钱.拿到北京来了.给我看.我没要.



也不能叫做破烂啦,2000多年前老祖宗的东西,但愿有人给它们一个好归宿。

7、8年前我收集这些玩意,后来也不收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呀都是文物行家呀!!!帮我看看这是铃还是钟或其它什么东西
发表于 2008-9-9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元大都在2008-9-9 17:38:53的发言:

张北那边墓倒是不少,就是好东西太少。我去过几次,辽金墓多。尽是些辽白的破罐子和铜钱还有些碎铜镜。

恩!

不过大都哥有偏见!只喜欢好东西!

辽白、南海瓷器您都说过不喜欢!其实那些都是不错的东西呀,只是太多。

我有个辽白小罐,几年前300块钱买的,可好看了,一直做笔筒。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们还有什么其它不同的,美丽,造型的铃吗,另类的,一般的,也可以呀,故事也可以呀!

[em2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蒙古朋友他们不会让每只羊也都一个铃吧,这让那儿耗子还睡不睡觉了...[em2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支持磕睡虫网友在大作中提道的什么样算是铃铛的见解!奇怪的是欧洲人又把这种明明是铃的钟缩小化安装到了船上,变成了船钟,它在每个海员的心中又有极其神圣的地位,钟上往往有这船的名字,就好像以前的船首像,水下考古时,当不能确定一条船的身份时船钟的发现就是啪板的一刻.二战时,美国海军战舰,好像重大事件就敲钟,艇员急合,进攻准备,防卫准备,当然最可怕的事就是弃舰,泰坦尼克号沉船时船钟在水中摇摆着发出最后响声的镜头堪称经典之作..好再现在又是电铃啦,哈,哈


把铃儿响叮当的中文与英文的歌词列下:

铃儿响叮当


叮叮当 叮叮当 铃儿响叮当

我们滑雪多快乐 我们坐在雪橇上

叮叮当 叮叮当 铃儿响叮当

我们滑雪多快乐 我们坐在雪橇上......

冲破大风雪 我们坐在雪橇上

快奔驰过田野 我们欢笑又歌唱

铃声响叮当 令人精神多欢畅

今晚滑雪真快乐 把滑歌儿唱

叮叮当 叮叮当 铃儿响叮当

我们滑雪多快乐 我们坐在雪橇上

在一两天之前 我想外出去游荡

那位美丽小姑娘 她坐在我身旁

儿瘦又老 它命运多灾难

把雪橇拖进泥塘里 害得我们遭了殃

叮叮当 叮叮当 儿响叮当

我们滑雪多快乐 我们坐在雪橇上

大地白雪闪银光 趁这年轻好时光

带上心爱的姑娘 把滑雪歌儿唱

有一匹栗色马 它日行千里

我们把它奔套在雪橇上 就飞奔向前方

jingle bells - james pierpont - Merry Christmas

jingle bells 铃儿响叮当

演唱:james pierpont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o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over the fields we go,

laughing all the way;

bells on bob-tail ring,

making spirits bright,

what fun it is to ride and sing

a sleighing song tonight.

铃铛属于铜制物品

百度上说铃铛属于铜制物品发源于英国,这点我可不敢苟同中国的铜铃与小巧玲珑的铃铛有很大关系.

转载一篇铃铛收藏文章吧

瞿弦:铃铛收藏
 新华网 ( 2003-11-10 08:17:14)稿件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北京的文艺界,瞿弦和的铃铛收藏是出了名的,而他开始铃铛收集,却来自一个很偶然的契机。1984年,在家中装修的时候,他多年积累的近一米高的集邮册被盗,一时间他颇感心灰意懒,这时候远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的儿子为了安慰他,寄回一个铃铛,造型是英国的大笨钟,后来夫人说干脆你收集铃铛得了,铃声还能给人以鞭策。于是,从那时瞿弦和开始了铃铛的收集。现在,他的家中已经有一个房间的三面墙挂满了铃铛,这些来自世界四大洲105个国家的铃铛,足有一千一百多个,欧洲只剩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列支顿士登三个国家没有,而且,虽然很多文艺界人士都有收藏的爱好,但比起书画、古董、邮品来,铃铛收藏终究是冷门,瞿弦和戏称自己的铃铛收藏在北京文艺界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上千的铃铛,从材质上说,大部分是铜,还有铁、锡、纸、瓷、木、巧克力等。从造型上说,更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比如他所收集的第二个铃铛就是从波兰华沙购买的美人鱼坐像,其他的各种造型更是包罗万象,建筑、动植物等应有尽有。各种铃铛的用途也是五花八门,有僧侣手中用作法器的铃铛,法官用来让法庭“肃静”以显示威严的铃铛,老北京人力车上挂的提醒行人躲避的铃铛,还有运动场上裁判表示比赛还剩最后一圈的铃铛。他刚刚开始收集的时候,目的并不明确,只求多多益善,现在则是按照国家来分,瞿弦和最希望能拥有的是图案或者造型为国旗、建筑物、名人,或者是这个国家独有珍稀动植物的铃铛。

  瞿弦和虽然由于工作的关系,平时也会有出国的机会,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很有限,于是就委托出国的朋友、同事,一开始是自己主动委托,后来他收藏铃铛的名声渐渐传开后,别人就主动帮忙带。如果说每一个铃铛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那么这么多铃铛汇集在一起,带给他的就是一连串的感动。

  其他的一些朋友,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周涛去瑞士、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江华去文莱,都给他带回来不同国度的铃铛。其中,文莱的铃铛是在江华走遍整个国家的大街小巷都一无所获后,在回国轮船的小卖部里无意中撞见才得以买到的。

  让别人带铃铛,带回的是沉甸甸的感动,而自己在寻找铃铛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艰辛和快乐。有一次在西班牙参加一个国际艺术节,当时在一个小镇广场上表演结束后,他在广场边的一个小店铺门脸上发现挂着一个藤条编的铃铛,马上意识到这种质地很难得,就让翻译用西班牙语说,我收集铃铛,希望能够买下来。虽然语言不通,但老板还是感受到了瞿弦和的诚意,就把铃铛赠送给他。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老师的一个洋学生,是来自亚美尼亚的女孩子,在知道瞿弦和的收藏嗜好后,就写信给父亲,她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著名工匠,为他亲手打了一个铃铛,上面精心描绘了亚美尼亚的国旗、花卉等。丁老还有一个学生来自贝宁,这个热情的黑人小伙子把用来表演民族舞蹈的铃铛送给他了。瞿弦和收藏的铃铛上所发生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国外,还有很多发生在国内,而且同样充满传奇色彩。有次他到河南一个煤矿演出,演出结束之后矿区组织去附近一所寺院参观,寺院一带的山上传说当年唐僧取经路过这里的时候,马的铃铛掉了,变成石头,这种石头里面是空的,还有一粒小石头,摇起来会响,这在当地叫做石铃铛,还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后来同行的一个矿工找到后送给他。

  铃铛的寻觅是艰苦的,保存同样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由于铃铛的质地不同,保存的方法就不同。金属质地的铃铛虽然不易腐坏,但是有的容易氧化,需要专门的洗银水来洗,而且在北京这样风沙大的地方,瞿弦和更是每天都不忘把自己的宝贝擦洗一遍。

  目前,瞿弦和最大的遗憾是很多国家去的人少,非洲内陆、大洋洲和中北美洲岛国的铃铛就难以收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瞿弦和下一步打算是收集到全世界三分之二国家的铃铛,然后根据“国籍”深入研究每一个铃铛,最后完成一部完整详细的“铃铛档案”。(实习记者 邱振刚)

[em24]
发表于 2008-9-10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8-9-10 12:44:35的发言:

俎下面还有铃铛,古人饮食习惯真是很独特!

恩。大多数的俎是木制的,有些也是有铃铛的,大概有铃俎是俎的一大类。

夏家店上层文化还有特色的青铜铃首武器、工具,铃是与器物合铸的,比如:铃首匕、铃首刀、铃首剑、铃首锥。这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发表于 2008-9-10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铃王,内蒙古铃铛多,容易收集,图片上都是马具铃。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个小消息

  

“中国铃王”收藏各种铃铛3000多个
 
[  http://www.northnews.cn  时间:2008-5-5 14:45:27 来源:红山晚报  82]
 

 
 
 
 
 
 

  看到一个人的自行车轱辘上有一个别致的拉铃,他追着老远花50元买下了自行车,一转身解下铃铛,又把车子40元卖掉。

  看中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一番软磨硬泡,铃铛最后落到了他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铃铛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中国铃王”邢野也是津津乐道。

  

  接过邢野的名片,会看到一串耀眼的头弦,内蒙古通志馆馆长、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邢野先生来到赤峰,原来,邢野和我市的柴春泽以及赤峰市的荣誉市民姜宝泰既是同一年代的知青、又是好朋友,邢野和他们已经5年没见面了,这次是应邀前来赤峰拜访老朋友的。邢野先生每到一地,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走一走,看看有什么宝贝铃铛,这次来赤峰还真有收获。邢野在赤峰古玩城淘宝时,记者有幸拜见并采访了他。

  邢野先生是内蒙古10位民间收藏大师之一,凭借丰富的地方史志图书收藏和独特的铃铛收藏引来了不少关注。“观其所藏,知其所养”,特殊藏品的背后,蕴藏着一段收藏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邢野1950年出生于北京,1957年随父母支边来到呼和浩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内蒙古史学和民俗方面的专家竟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能演奏十几种乐器。他创作了140多首歌曲、两部交响乐和10部歌剧。他还是研究民间艺术“二人台”的绝对权威,曾出版过600万字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等一系列音乐方面的专著。

  1983年,邢野走进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开始了从音乐家到“修志匠”的角色转换。邢野说:“自治区101个旗县区都走遍了,最少的走过三遍,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志、党史研究办、档案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都是必须拜访的部门,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三亲’资料,即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东西。搜集地方志一开始出于工作需要,后来多了就分类搞收藏了。”

  20多年的收藏生涯,使邢野先生对全区各地的民俗风情了然于胸,谈话中信手拈来。比如赤峰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克什克腾在清代就是农畜产品的集散地,克旗的热水、原始森林独具特色,达里湖出产什么鱼,阿旗的草原有多大,那里的王爷是几代王爷,巴林右旗的蒙语语音在全区是最标准的。邢野说,要了解哪个旗县区,我都有权威的第一手史料,通过收藏掌握了全区各地的民俗风情及社会演变的状态。搜集文史资料主要通过买、换、要、复印等手段,搜集的过程是乐趣,若干年后拿出来看的时候感觉非常得意。

  邢野独特的收藏——铃铛。

  在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邢野对铃铛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开始是小规模搜集,看到好的铃铛,一块钱、三块钱、五块钱就能买回来。由于从事音乐的关系,邢野由接触到喜欢,由喜欢到收集,慢慢形成了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他已经收藏了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铃铛,风铃、驼铃、车铃、摇铃……似乎只要是铃铛,大都能在他的书房里找到。

  邢野在包里拿出一个小盒,打开后里面是八九个零散的铃铛,邢野指着铃铛笑着说:“刚才在赤峰古玩城这儿倾囊而出啦,这个小伙子说就是300块啦,不能少啦,我知道我身上就200多块啦,这还是明天回家的路费呀,一咬牙还是买下了,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错过就没有了。”说着话拿起三个铃铛说:“这三个是好的,镏金的,元代的,属于装饰用的东西。”

  在邢野的铃铛藏品中,远的有3000多年前的青铜铃,近的有手机上挂的卡通铃。侃起铃铛来,邢野异常兴奋、滔滔不绝,令闻者耳目一新、如醉如痴。邢野说:“铃铛从质地上来讲有金铃、银铃、铜铃、铁铃、陶铃、木铃、泥铃、玻璃铃、竹铃、草铃、椰子铃等等。铃铛有四大用途,在音乐中它是乐器,在劳动中它是生产工具,在宗教中它是法器,在生活中它是装饰品。铃铛的特点是圆的,圆,象征着胜利、团结、权力、果实、祥和,总体来说,铃铛是吉祥物,中国历代崇尚惟圆是大、惟圆是美。人的头是圆的、眼是圆的、嘴是圆的,心脏也是圆的,天下万物都和圆有关。大千世界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借鉴、演变的,比如我们敲的镲,它就是铃铛的变体;老乡使用的烟袋锅和掏烟袋锅的针,就是一个游离开的铃铛;水桶,翻过来就是铃铛,驼铃就是这样的;碗,翻过来,吊一个舌,就是陶铃。铃铛是乐器的鼻祖之一,铃铛的身上有造型学、美术学、音响学、文字学、冶炼学。铃铛还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如果铃铛构造精美、声音好听、传世较多,则标志着这个朝代繁荣昌盛,反之则标志这个朝代是没落的。因为古代金属少呀,如果不是盛世,有了金属要做武器去打仗,要造锅吃饭,要制钱币,也就没有多余的金属去做铃铛啦。人不分大小、贵贱、民族、国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铃铛打交道,没有铃铛,这个世界是寂寞的,这个世界的历史要改写。铃铛都经由不同时代的人抚摸、把玩过,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说起搜集铃铛的故事,邢野说自己有时像老太太买菜在跟小贩讨价还价,临走时还要饶上一颗葱,装进篮子里自己还偷着乐呢。

  一次,邢野看到一个人的自行车轱辘上有一个别致的拉铃,他追着老远可人家就是不卖,最后,邢野干脆花50元买下了自行车,一转身解下铃铛,又把车子40元卖掉了。还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但对方说这是吃饭的家伙不肯卖,经过一番软磨硬泡,铃铛还是落到了爱铃人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铃铛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邢野津津乐道。

  邢野多年在全国奔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古玩市场淘宝。有时看到喜欢的铃铛,给老婆买衣服的钱也被挪用了,实在没钱了,就拿手表等身上值钱的东西去换。如今,邢野的收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来采访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铃王”。邢野表示,将来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很想出一本关于铃铛的画册。再收集一段时间后,把手头的宝贝归归类,办个铃铛博物馆。

  让我们祝愿邢野先生的铃铛博物馆连同他的收藏梦,早日落户草原。
 
  
 
 
 
 
责任编辑:孙延明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m45]
发表于 2008-9-10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一下什么样算是铃铛?

我觉得本身内有附属物小锤的是铃铛,需要另外的器具敲响就是钟。

可是有一种东西,很大,里面有锤,自下面用绳子来回拉动可以发声——这究竟是大铃铛还是钟?这玩意几百斤重。

我纳闷了:区别铃铛和钟,到底是根据大小还是根据结构——摇铃、撞钟……

发表于 2008-9-10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树人心态不错

发表于 2008-9-10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9-9 18:45:55的发言:

这是俎一类的器物上的铃铛,木俎下面很多是有铃铛的,仆人将盛满肉食的俎端上宴席,有铃铛当当的响,就比较欢畅。

辽宁考古所一个老师认为俎铃是为了检验仆人服务质量——有响声说明不平稳,会受斥责。而我的看法与他相反。



俎下面还有铃铛,古人饮食习惯真是很独特!

发表于 2008-9-12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树人treeman在2008-9-9 1:02:39的发言:

 

其实我刚开始也不大喜欢铃当,就像元大都斑主在大作中形像的提到的呅儿了哇儿呅儿响呅儿嗡,我也不喜欢听一大串风铃杂乱无章的声音,由厌到爱对于我来说是有个过程的,真正开始喜欢是2002年,那时我刚受洗,没多长,圣经上说我们都是迷失了的羔羊,养牲畜的人都喜欢在领头的身上挂个铃,这样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方位,让头脑清醒的人及时发现它们,改正它们的错误,防止迷失它们的路,这是个很惹人关注的小东西,我在想象中想做个带铃的羊,它在不断提醒我,也鼓励我做个正直无悔的人,当然,现实中我很难啦......

楼主对铃铛领悟得这么多.......

本人也非常喜欢收藏铃铛,但是最喜欢的是那种敲击后发音清脆,回声长达6到10几秒的铃铛,这种声音有点像二块银元敲击后所发出的回声!真正的好铃铛在国外是很难找到!铃铛敲击后发音好坏与否,和铃铛的质地有很大关系!一般取决于铜-锌-锡-金 等的混合比例!

像第37楼文中所提到的---瞿弦和的朋友江华走遍整个文莱的大街小巷都一无所获后,在回国轮船的小卖部里无意中撞见才得以买到的---铃铛---这只是一种旅游纪念物而已,绝非是那种值得收藏、把玩的物件!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赞!!!!!看铃也像看人,不仅仅是表像,更重要的是功能!!经典[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去潘家园看到的



音质不行,闷,迟续1秒钟,型状很另类葫芦





像小编钟,形状圆但有古纹,音质中等不闷也不间锐,迟续四秒钟



特大号虎头铃音质不行,闷,迟续半秒钟,型状很另类,带上它的牲畜太可怜了,又沉还都是噪音就像撩拷....

[em22][em24]
发表于 2008-11-20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和辽代萨满有关的棺材铃(风铎)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大病一场,没上网,这个铃看着很有趣呀!不知声音好不好?外型很好,有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3 06:09 , Processed in 1.18645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