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铃王”收藏各种铃铛3000多个 [ http://www.northnews.cn 时间:2008-5-5 14:45:27 来源:红山晚报 82] 看到一个人的自行车轱辘上有一个别致的拉铃,他追着老远花50元买下了自行车,一转身解下铃铛,又把车子40元卖掉。 看中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一番软磨硬泡,铃铛最后落到了他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铃铛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中国铃王”邢野也是津津乐道。 接过邢野的名片,会看到一串耀眼的头弦,内蒙古通志馆馆长、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邢野先生来到赤峰,原来,邢野和我市的柴春泽以及赤峰市的荣誉市民姜宝泰既是同一年代的知青、又是好朋友,邢野和他们已经5年没见面了,这次是应邀前来赤峰拜访老朋友的。邢野先生每到一地,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走一走,看看有什么宝贝铃铛,这次来赤峰还真有收获。邢野在赤峰古玩城淘宝时,记者有幸拜见并采访了他。 邢野先生是内蒙古10位民间收藏大师之一,凭借丰富的地方史志图书收藏和独特的铃铛收藏引来了不少关注。“观其所藏,知其所养”,特殊藏品的背后,蕴藏着一段收藏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邢野1950年出生于北京,1957年随父母支边来到呼和浩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内蒙古史学和民俗方面的专家竟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能演奏十几种乐器。他创作了140多首歌曲、两部交响乐和10部歌剧。他还是研究民间艺术“二人台”的绝对权威,曾出版过600万字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等一系列音乐方面的专著。 1983年,邢野走进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开始了从音乐家到“修志匠”的角色转换。邢野说:“自治区101个旗县区都走遍了,最少的走过三遍,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志、党史研究办、档案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都是必须拜访的部门,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三亲’资料,即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东西。搜集地方志一开始出于工作需要,后来多了就分类搞收藏了。” 20多年的收藏生涯,使邢野先生对全区各地的民俗风情了然于胸,谈话中信手拈来。比如赤峰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克什克腾在清代就是农畜产品的集散地,克旗的热水、原始森林独具特色,达里湖出产什么鱼,阿旗的草原有多大,那里的王爷是几代王爷,巴林右旗的蒙语语音在全区是最标准的。邢野说,要了解哪个旗县区,我都有权威的第一手史料,通过收藏掌握了全区各地的民俗风情及社会演变的状态。搜集文史资料主要通过买、换、要、复印等手段,搜集的过程是乐趣,若干年后拿出来看的时候感觉非常得意。 邢野独特的收藏——铃铛。 在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邢野对铃铛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开始是小规模搜集,看到好的铃铛,一块钱、三块钱、五块钱就能买回来。由于从事音乐的关系,邢野由接触到喜欢,由喜欢到收集,慢慢形成了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他已经收藏了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铃铛,风铃、驼铃、车铃、摇铃……似乎只要是铃铛,大都能在他的书房里找到。 邢野在包里拿出一个小盒,打开后里面是八九个零散的铃铛,邢野指着铃铛笑着说:“刚才在赤峰古玩城这儿倾囊而出啦,这个小伙子说就是300块啦,不能少啦,我知道我身上就200多块啦,这还是明天回家的路费呀,一咬牙还是买下了,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错过就没有了。”说着话拿起三个铃铛说:“这三个是好的,镏金的,元代的,属于装饰用的东西。” 在邢野的铃铛藏品中,远的有3000多年前的青铜铃,近的有手机上挂的卡通铃。侃起铃铛来,邢野异常兴奋、滔滔不绝,令闻者耳目一新、如醉如痴。邢野说:“铃铛从质地上来讲有金铃、银铃、铜铃、铁铃、陶铃、木铃、泥铃、玻璃铃、竹铃、草铃、椰子铃等等。铃铛有四大用途,在音乐中它是乐器,在劳动中它是生产工具,在宗教中它是法器,在生活中它是装饰品。铃铛的特点是圆的,圆,象征着胜利、团结、权力、果实、祥和,总体来说,铃铛是吉祥物,中国历代崇尚惟圆是大、惟圆是美。人的头是圆的、眼是圆的、嘴是圆的,心脏也是圆的,天下万物都和圆有关。大千世界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借鉴、演变的,比如我们敲的镲,它就是铃铛的变体;老乡使用的烟袋锅和掏烟袋锅的针,就是一个游离开的铃铛;水桶,翻过来就是铃铛,驼铃就是这样的;碗,翻过来,吊一个舌,就是陶铃。铃铛是乐器的鼻祖之一,铃铛的身上有造型学、美术学、音响学、文字学、冶炼学。铃铛还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如果铃铛构造精美、声音好听、传世较多,则标志着这个朝代繁荣昌盛,反之则标志这个朝代是没落的。因为古代金属少呀,如果不是盛世,有了金属要做武器去打仗,要造锅吃饭,要制钱币,也就没有多余的金属去做铃铛啦。人不分大小、贵贱、民族、国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铃铛打交道,没有铃铛,这个世界是寂寞的,这个世界的历史要改写。铃铛都经由不同时代的人抚摸、把玩过,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说起搜集铃铛的故事,邢野说自己有时像老太太买菜在跟小贩讨价还价,临走时还要饶上一颗葱,装进篮子里自己还偷着乐呢。 一次,邢野看到一个人的自行车轱辘上有一个别致的拉铃,他追着老远可人家就是不卖,最后,邢野干脆花50元买下了自行车,一转身解下铃铛,又把车子40元卖掉了。还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但对方说这是吃饭的家伙不肯卖,经过一番软磨硬泡,铃铛还是落到了爱铃人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铃铛背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邢野津津乐道。 邢野多年在全国奔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古玩市场淘宝。有时看到喜欢的铃铛,给老婆买衣服的钱也被挪用了,实在没钱了,就拿手表等身上值钱的东西去换。如今,邢野的收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来采访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铃王”。邢野表示,将来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很想出一本关于铃铛的画册。再收集一段时间后,把手头的宝贝归归类,办个铃铛博物馆。 让我们祝愿邢野先生的铃铛博物馆连同他的收藏梦,早日落户草原。 责任编辑:孙延明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m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