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对中国大陆人来说比较生僻,但对生活在台湾的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蒋介石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以“勿忘在莒”为座右铭,并常以此提醒台湾的党政军民,简直成为台湾的一个流行口号。
莒(ju),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莒,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
“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的题词:“勿忘在莒”,当时,国民党军队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现在“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
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
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大陆民众无疑认为这是“反动叫嚣”。
今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蒋介石的“勿忘在莒”,无疑会发现蒋介石终其一生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业!在“一个中国”的理念上,国共两党是认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谁是“正统”,是在五星红旗下去统一,还是在青天白日旗下来统一,两党存在着分歧。
大中华终究是要统一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对岸继续“勿忘在莒”,有许多问题就好办多了!“台独”分子发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蒋化”活动,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蒋介石所坚持“一个中国”的“勿忘在莒”精神。
注:萨彦岭是阿尔泰山的东支,在蒙古高原的北沿,在今蒙古国境内。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与沙俄签定《布连斯奇条约》(也称《恰克图条约》)规定中、俄两国此萨彦岭为界,立鄂博为界碑,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国民党政府不承认蒙古国,所以坚持原来的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