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已知调查材料,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具有确切年代的只有山西省五台县里两座唐代木构大殿,一座是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禅寺大殿,这是最早的一座;另一座是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这两座大殿于1961年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附近,寺的规模较大,依山而建,占地约70余亩。正殿坐东,故习称东大殿。寺内除唐代建筑的东大殿外,还有金天会十五年建筑的面阔七间的文殊殿(北配殿)、僧房、客房等附属建筑共80余间。寺内尚有北魏建造的祖师塔和两座唐代经幢。寺庙东西为菜圃和果园,寺后还有几座唐代僧塔。集这些历代重要古文物于一座寺院内的情况,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灰瓦四坡顶,深远的出檐下,安装着体型大、结构复杂的大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2/5。前檐柱础所刻莲瓣突起的“宝装莲花”。正面五间柱间各安木板门两扇,最边上两间安直棂窗。殿内柱子纵横成行,排列规整。此种平面在古代叫做“金箱斗底槽”,是重要建筑的平面形制。正中五间砌大佛台,后部及两侧砌扇面墙。台上泥塑三世佛、菩萨、天王、供养菩萨、童子等三十四尊,另有出资修建大殿的“功德主”宁公迂和工程主持人愿诚和尚的泥塑像。这三十四尊像都是与东大殿同时的艺术佳作。 大殿的屋顶木构架比较平缓,用小方格的天花板(平闇)与底部相隔,底部梁枋,表面加工精细,此种做法古代叫做“明袱”,梁底皮凹进,叫做“月梁”,上部梁架表面仅稍稍加工,此种做法,古代叫做“草袱”。最顶上为三角形的人字架。说明此种近代流行的木构架形制,在我国一千多年前已经出现,这是佛光寺东大殿第一个值得惊奇的。 第二点值得惊奇的是,这座大殿檐部伸出很长,绝对尺寸为3.64米(自柱中至椽头的水平距离)。如此深远的出檐,在转角处,按一般建筑都要在角梁底皮支一根戗柱,而佛光寺却无此构件,而且檐头并无下陷的情况,其奥妙之处,经过勘查得知,它的角梁后尾特别长,一般建筑的角梁后尾仅长一“步架”(一根椽子的水平长度),这座大殿的角梁后尾突长为二步架。这样,它的后尾长度约为前端长度的三倍以上,在力学上这是一根悬挑构件。后尾加长,保证了前端不向下沉陷,是非常科学的。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点值得惊奇的是,这座大殿完全建筑在岩石上,它的后部柱础就是凿山时预留出来的。坚固的基础,是抗震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座大殿历经一千多年未受地震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它的奥秘与它的山体为基的做法是相关联的。 第四点值得惊奇的是,佛光寺东大殿不仅是唐代木构建筑的大殿和存有唐代同时期的三十四尊泥塑佛像和人物像,同时它的内槽栱眼壁(斗栱与斗栱之间的泥壁),还绘有唐代佛像壁画,它的大梁底皮都有唐代当时出资修建者的墨书题记,其书法也是唐代的佳作。此外在木板门的背面还有多处唐代游人的题记,其中许多可以补充史书的遗漏。一座大殿,集唐代木构、壁画、塑像、题记于一堂,而且保持一千多年,这更是不能不令人惊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