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739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5-8-10
最后登录1970-1-1
|
6 s2 u, K, n+ G6 x4 ?7 s7 J4 ~
; b1 T, R1 O% t4 |+ l
* U# ^" _! W/ O% i- E' F$ z, V
推荐阅读:北京的死与生...+ r' Y" n3 n, a+ j9 `
新闻提示: 老北京的味道是什么?十有八九北京人会告诉你,是住四合院,串胡同。四合院、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半个世纪前,当梁思成为北京城墙的拆毁而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时,北京城其实并没有“死”,因为大量的民居还在,胡同还在。但现在你要再想去串串北京的胡同,看看四合院,就只能到几个指定的保护区看看稀奇了,冷漠的高楼取代了四合院,胡同被宽阔的大马路替代,老北京的根已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北京,所有的中国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城市悲剧。
) Y0 [; c- v9 |北京的死与生 “你难以想像周围那些墙里头的人怎么知道外面的人在干什么”
0 v6 [2 O W+ F$ ]" b7 l2 Z) Q- L
9 n1 H! n1 E. O
: @" m$ {0 [# c2 y& r9 x# k8 H
. u% t) b8 \6 |& |8 ]! f( {许多年之后,面对这本书,建筑师董豫赣将会回想起,他被一群戴红袖章的老爷子老太太包围的那个遥远的下午。1 b+ T# m6 m1 W7 R
, e$ @% `( c3 Q# [& B4 e" c1 L+ [. G+ g. v3 ^
# |8 W/ C; m5 e( Q那时北京老城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拆迁。一个朋友在老城中心区的交道口买了一个老院子,想让董豫赣帮他重新设计。朋友很忙,就把钥匙交给他,让他自己随便找时间去。去了几次以后,他手里有事,院子的设计暂停下来。过了半年,他想起这茬,一个人兴冲冲地来到交道口。院子大门的锁长期不开,已经锈住了。董豫赣没辙,只得跑去买了把锯。. F* L4 {% X! ?6 n; P8 Q& w& @$ S
+ K6 {; K5 w3 t- _2 P3 D/ i1 n% \$ _2 C1 v
胡同里一个人都没有。董豫赣站在门楼子里,开始锯锁。锯了一半,突然一回头,发现五六个戴红袖章的老爷子老太太站在后面,成合围之势。然后,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把他围着,当他是小偷,要抓他。董豫赣解释了情况,又提供了那个朋友的号码,让人打电话去核实。折腾一番,协防治安的老人们这才放了他,随即变得特别客气,对他热情无比,陪他进院子,给他介绍情况。0 @* {" l0 L0 V8 e
, c6 Z; O, t4 a7 y4 r5 i w
: I/ J1 q# W8 ^6 c f
" z5 h9 x5 J' O“你难以想像周围那些墙里头的人怎么知道外面的人在干什么。”董豫赣对这样一套监视体系是怎样发生的充满了好奇。直到最近他看了这本叫做《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书。书里讲述了更多年前,在一个遥远的下午发生的故事———一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喜剧。/ l: B" G/ x- W9 |% ]% S0 }
. f8 r" O9 I) `8 N- P* x& Y7 O4 g$ K: e* W2 d
7 l5 z4 E# @; s$ r# {; v: m/ e简·雅各布斯女士住在美国纽约的哈得孙街。这是一条小街,挤满了不同年代的三四层楼高的住宅(其中一些被改建成廉租套房,底层是商店),她就住在其中的一所住宅。街对面本是四层砖楼,底层也是商店,但现在从拐角到街中段已经被改建成了装有电梯、租金不菲的小公寓。- a' Y' c$ G& }) r: q0 T
% W5 S" y8 S0 S0 ~, |) T. \6 L( J; x6 e6 H8 P: M
0 _6 s6 B7 Y, c# P+ V
雅各布斯从二楼的窗户看出去,街上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一个男人好像在试图让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跟他走,他一边极力哄她,一边又装出冷漠的样子;小女孩靠在街对面一座楼房的墙上,显得很固执,就像孩子在进行抵抗时的那种模样。
7 O- K3 o6 t) \7 |
' }4 S2 u. `& i8 f* v6 l
) Q; X) O6 E, [7 j, |: L. v( S& u
雅各布斯心里开始盘算怎么来进行干预。但很快她发现根本没这个必要。从对面楼房下面的肉店里出来一位妇女,她和她丈夫经营着这家店。这位妇女站在离那个男人不远的地方,*着胳膊,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同时,经营着一家熟肉店的乔·科尔纳基亚和他的女婿也从店里出来,稳稳地站在另一边。楼上窗户里伸出好几个头来,有一个很快退了回去,这个人不一会儿出现在那个男人靠着的门后边。有两个男人从肉店旁边的酒吧里出来,待在门口。从雅各布斯所在的街的这一边,她看见锁匠、水果店主、洗衣店主都从他们的店里出来。还有很多窗户也打开了,里面的人在观察街上发生的事。那个男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但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人会让他把一个小女孩拽走,即使没有人知道她是谁。, ?) A7 ]' q7 d) m/ F+ \
7 B4 n. a: N4 i5 X/ Y7 F" y% Z* Y- i
! t5 s( u5 Z; A& s1 _2 i2 c6 Q
1 o; ^3 s/ |$ a$ Q0 |3 N结果,大家感到很抱歉,因为最后发现这个小女孩是那个男人的女儿。, K0 l) m( F: I) P" v# l, }
4 G* `# _ ~. X# k) z/ k" \5 n$ k2 W6 ], V; K
这就是活生生的城市。简·雅各布斯长期细致地观察着大城市里发生的这一切,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她早年做过记者,后来担任《建筑论坛》杂志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1961年,她写出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该书被奉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4 R) ^, \ P$ v) C
& `$ G) @8 {. K0 c1 [6 s# F5 p8 N4 H1 x9 j8 g0 H+ d: s8 j
( p; T+ ?( d8 x1 t1 f$ O1 K8 [前不久,《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文版出版。建筑评论家史建断言:40多年前的书,今天在中国并不过时,甚至更应当称为“恰逢其时”,因为在中国的城市里,充斥着与当年雅各布斯笔下同样的官僚机制和城市毁灭机制。《城记》(一本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史的著作)作者、新华社记者王军则笃定地说:“拿这本书中的每一章,可以对应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现状。雅各布斯当年竭力反对并成功阻止的那些对纽约的规划,其实在今天的北京都实现了。”8 c' d& S, y; j( E* L" g( q% u2 m. X
. \) `& h1 f8 `! J; s1 `' U
( I7 w) J9 a0 P4 {$ `* ]
* i/ g9 f+ s0 x' Y表面上,老城市看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正是老城市的成功之处! w y8 _/ r) `
8 y7 k9 h A. c u: L; `, q; d# s; x' s9 V, y. F4 x. ]- L
0 A( D! ]+ P! }& d
雅各布斯描述的那个戏剧性的场面持续了大概5分钟。其间,只有那个高租金公寓楼的窗户里没有出现过哪怕一双眼睛。雅各布斯刚搬到这里来时,曾满怀喜悦地盼望,也许过不了多久,所有的楼都会改建成与这个楼一样。但她现在开始担忧,因为最近有消息说,这样的改建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邻近此楼的街面楼都要照此改建。她意识到,大多数这种高租金楼的住户来去匆匆,邻居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样子,他们也根本没有一点谁在看管着街道或如何看管的概念。
4 ?; e1 [* H6 T7 C2 O6 e/ w) J) V# E C6 X5 g. o3 _. ^2 y A+ F1 U
( x/ `! |1 \) A& p9 ^一个城市的街区本可以吸引和保护很多过路人,就像雅各布斯住的这个街区,但如果整个街区的人都换成了这样的高租金住户,生活的多样性被破坏掉,他们就会慢慢地发觉街道变得不安全了。这是雅各布斯强调的重点:类似这样的街道,以及与之相配的自发的监视体系,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们保障了城市的安全。9 |# y, B, { `: R; `
8 D' `" }5 w D5 _
3 B/ r8 D# @, O8 _
$ T/ f9 ]$ i. \4 K! q
当街道和社区变得没有安全感,人们会选择搬走,行人不会再选择从这里通过或者驻足。一个没有“人气”的街区,面临的注定是衰退、破败,也就是“死”。, T2 b0 K8 }5 a* f! L6 q
_2 r& X5 W0 m# u7 z
8 Q4 }+ F! K. O( N% w董豫赣后来没有再去过交道口的那些胡同,他甚至不知道那些胡同和院子还在不在,有没有被“拆迁”掉,或者“改造”掉。前些天,他倒是和朋友去了一处豪华楼盘。整个小区是封闭的,他们开着车在里面转了半个多小时,让他感到“恐怖”的是,整个过程中,没看见什么人,只看见四五个像是佣人模样的人在遛狗。“你还能指望这里有活力吗?如果你看见只有佣人在那儿遛狗,你还敢把孩子放在这个院子里玩吗?”
( z: `1 N; r4 t' n% j$ N
6 h. @4 a% R7 F1 ~8 i" j7 m1 u9 y1 j# j- N- Q
( W' w: d/ m- q; _1 v) c' E# a
台湾建筑师沈祉杏在德国求学、工作多年,近两年刚刚到北京成立事务所。在她眼中,北京整个城市是支离破碎的,被各种匪夷所思的规划所分割。“在这个城市中,你想穿过去,过不去,这边被一个高级小区挡着,那边被什么挡着。柏林是一个步行城市,你想怎么走,没有什么高级小区让你过不去,高级小区、低级小区,什么小区,它都是开放的,你可以穿过去。”沈祉杏不认为这是一个轻描淡写的“方不方便”的问题,“很多资源应该是市民共享的,在这里都被私有化了,没有市民空间。这很严重,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 o! Q" G7 k/ R: Q) k5 P! h; M0 s9 m: u$ j3 ^3 e' x0 R
& M/ z; H) J! r
) Z6 B, c' v$ Q( M, ~2 b雅各布斯当年也非常反感这种划分“地盘”的模式,她称之为一种“伪装的秩序井然”,其实质是破坏城市的流动性,伤害真正有活力的城市肌理。
9 o W6 ^/ Y$ ~# E* g6 p; s) j [! T' ?8 V
& G% X' F/ T$ X9 R" h2 e. P3 `9 a# h' `, b# m( E% A* T
她提醒人们,表面上,老城市看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正是老城市的成功之处。这是一种复杂的秩序,“尽管这是生活,不是艺术,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像力,称之为城市的艺术形态,将它比拟为芭蕾”。( m' y9 T3 X8 A6 C" Q
( `, E7 i- o2 ?; L( M; ~9 h0 k
M% Z, @$ d I. S6 w5 S哈得孙街每日的“芭蕾”是这样开演的:乔·科尔纳基亚的女婿正在把一些空箱子搬到熟食店的外面叠起来;理发师把折叠椅搬了出来,放在路边;戈尔茨坦先生正在收拾电线,这表明五金店开门了;公寓看门人的妻子把她长着圆圆脸的三岁孩子搁在门廊边,身边放着一个玩具曼陀铃,这是一个让他学习英语的好地点,他妈妈不会说英语……) z; h5 A/ b! ~
9 V3 C% J2 Y& w, D
; c% I0 |& B' N. n这出“芭蕾”总是充满了温馨的场景。当杰米·罗根从玻璃窗里掉下来(他正在试图劝开窗下几个扭在一起吵架的人)并几乎摔断了一只胳膊时,一个穿着旧T恤衫的陌生人从“理想”酒吧里冲出来,快速地对他实施了止血疗法,动作很是熟练,后来医院的急救人员说,这位陌生人救了杰米的命。又是如何通知医院的呢?一个坐在出事地点不远的台阶上的妇女冲向公共汽车站,二话没说就从一个等车的陌生人手中抢过一毛钱,那人手里正拿着一毛五分钱准备买票,紧接着这个妇女冲进“理想”酒吧的电话间,那个陌生人也紧跟着冲过来递上手中剩下的五分钱。0 P* N5 A6 E( f/ |& v
- O9 U. y J0 O$ R! e$ D3 R4 [6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