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64|回复: 0

转载一个老外的奥运日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8-18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运让古董也在闪亮

 
 
 
  我的奥运日记·【老纪逛北京】

  2008年8月1日,星期五。阴有零星小雨。

  昨晚雨很大,今天转为零星。下了雨的北京,扑面而来是阵阵清新的空气,把一周来的闷热一扫而光,也吹醒了我昏昏然的头。

  北京的夏天总是与闷热联在一起。记得当年上学时,一到夏天,就与老友“王科长”他们赤膊上阵,喝上几瓶冰啤酒。但现在,重执冰爽酒瓶也浇不灭北京生活带给我的“火热”。

  这几天,我过着一个闲人的忙碌生活。去天安门,逛中关村,喝老豆汁儿,处处感受奥运气氛。

  今天的主旋律是去了一趟我“神游已久”的地方——潘家园。还记得加州一位“中国通”瑞德曾半开玩笑地和我说,“当年的潘家园是我的初恋。第一件藏品是在潘家园淘到的清康熙晚期的青花盘子。”而我终于走进了这个令他产生初恋感觉的地方。

  清晨6点半,我和“王科长”来到潘家园路,这里已被堵得水泄不通。“其实凌晨4点,潘家园的门口就已很热闹了,摊主们会用三轮载着装满小件工艺品的纸箱子,顾客们开着车、走着路,聚集在潘家园市场门外,把大门顶得叮咚作响。等到4点半大门一开,人群一拥而入,迅速各就各位。6点多钟,市场早已是沸沸扬扬了。所以一定要早到会儿”,想起她早在电邮中给我打了“预防针”,只是眼前的这些还是让我惊呆了。

  “浩如烟海”——漫步在潘家园里不过几分钟,扑面而来的仿古家具、古籍字画、玛瑙玉石,我只能用上述四个字形容……

  难怪有人说,每当清晨,北京有两个地方万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抬头看国旗;一个是潘家园市场,低头寻国宝。

  我们穿过人流,来到市场角落处的店铺。不同于外边的喧嚣,店中的人少了刚刚那份急躁,来者经常是手中一杯香茶,举着一个物件儿,端详半天,客人不急着买,而店家也不急于卖,看样子倒更像是一种交流。有时店家会轻轻地说,“您给掌掌眼吧!”

  瑞德曾警告我,不要在这里乱买东西,尤其所谓“古董”,“如今我也不敢去啦,现在的潘家园真伪混杂,作伪手段日新月异。难辨呀!”而我也恍然大悟,难怪逛了那么多家店,老板和客人都称自己的东西为“旧货”,而不称古董。原来这里只有新旧之分,没有真假之别。

  其实,事隔20年才来逛一次的我对这里倒有别样的感受,毕竟,我是上大学才来到这个城市的,短暂的求学让我们对这个城市没有根儿的记忆。

  也许,对早已没有了居住地的我们来说,缺少了生活的根基和生命故乡的情结。来到潘家园,却看到了希望,低头捡起的不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是那“一砖一瓦总关情”的老物。

  下午去首都博物馆看《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能亲眼见到以前只在历史书上的国宝,也算“还愿”了。

  老孙说,“因为办奥运,免费参观的首博根本预约不出票,看来‘王科长’是早就给你准备好了”。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物件,我很感慨,看来奥运也让中国古董闪亮了起来。

 
 老豆汁店,我爱得矛盾

 
 
 
  2008年7月31日,星期四。从零星小雨到大雨。

  站在天坛老瓷器口豆汁店的门口时,我终于松了口气。或许是宽阔的两广路抹去了记忆中的线索,或许是街道两旁迎奥运的彩旗让我更糊涂,好在这小店仍在。
  豆汁店小小门面巴掌大,店里也只有20平方米大小,五六张长条桌,可以坐二十几个客人,这场景一下子就让我回到20年前。
  还记得那时去吃北京小吃也是很大的享受。毕竟当时出外吃饭,最奢侈的地方是国营饭店,那里卖的最多的是饺子,下饭菜就是花生米。当时,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开张,大冬天里,排队尝鲜的队伍一直排到门外数十米。
  现在奥运开幕在即,北京真是食客云集。就在来天坛前,我和老孙坐车经过北京的环形公路,一条街上可以同时云集湘、粤、川、贵等各色饭店,且家家客满。日本料理、泰国菜、意大利餐厅、俄罗斯餐厅里也有不少拥趸。
  吃食单一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能看到像极当年的豆汁店,能从这九分新里,找出这一点旧来,怎能不让人心情复杂?

  和“王科长”走进店里,两个客人正在柜台前点餐,只听柜台后的中年女服务员不耐烦地吆喝,决定了就快点(菜)。我一听乐了,这可不就是以前的国营饭店,服务态度不佳简直可以当招牌。

  熟悉的还有店里的顾客,虽然人不同、衣着也不同,但喝豆浆的那份悠闲和痴迷仍然一样。他们看起来大多是熟客,慢条斯理用筷子夹箸咸菜丝,吃口烧饼,再饮用那酸中略带臭味的豆汁。豆汁像掺有杂质的石灰水,很稠的灰绿色,还冒点小泡。这种豆汁第一次喝不适应,第二次喝戒不掉。我端起碗喝上两口,绵、嫩、爽口,久违的感觉倏忽就回来了。吃口热乎的麻豆腐配上咸菜丝、烧饼,人到中年的我也有股暖流在心。

  说起来,豆汁的价格变化很小,也不过1.1元(人民币,下同)一碗,焦圈0.8元一个,折合美元只有10美分多点。这个价钱,在加州能吃到什么?

  不过,我仍然有些许不适。那家老豆汁店的环境像以前一样差,地面、桌子都不太干净。倒是放置卷果儿、焦圈的柜台和大堂间有玻璃间隔,算是稍稍保持一点卫生。

  “王科长”看我遗憾,解释说,很多吃客其实都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和服务,不过制作这种小吃很花人工,又要讲究传统技术,换个大店面就没法保证原汁原味,也只好沿着旧轨道慢慢发展。

  我心下说道,这是不是一种矛盾?留恋旧的,却又贪心新的。

  然而,在距此不远大栅栏闲逛时,却偶然发现了一间天海餐厅,可算新旧结合得宜。门外现煮着卤煮,门框上贴着的是店面的英文介绍。屋里留声机放着吱嘎激昂的京剧,店里服务员都是店小二打扮。古木桌椅上摆放着老式茶壶,菜单上也有英文翻译,卫生也是上佳。一眼望去,店里六成客人都不是黄皮肤的华人。

  其实,今天感触最深的是前门的变化——为了奥运,市政当局正把那里恢复成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样子,恍然间,感觉是走进了旧式的明信片,一梦民国。
 
 

中关村:文庙变了茶房

 
 
 
  以中钢命名的双子座大厦。  资料图片
 
 
  2008年7月23日,北京中关村海龙电子城与科贸电子城之间开通了一座过街天桥,解决当地路段拥堵情况。CFP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傍晚下了场大雨。

  昨晚与友人畅饮了几杯,沉沉睡去。中午时分,勉强起来,随便吃点东西,打了辆车去中关村。下车那一刻,我除了还能辨别基本的方向外,已经产生了“今夕何夕”的感觉。

  这20年来,每次回北京来去匆匆,对中关村的印象也只是浮光掠影。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出国时的那个“村子”,邻近北大和我的母校清华,却没什么高楼大厦。仅有的一些小门脸店面中,比较有名的一处叫“知青酒家”——店家西装照穿不误,店员则一律穿上绿军装,充当“知青”招徕顾客。

  说实话,赴美后,我对中关村的了解多来自媒体报道,仅限于“这儿已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这儿有满街兜售盗版光碟的小贩”等概括印象,具体而微之处,却毫无知悉,那些老建筑都哪儿去了?

  “请让让——” 两个年轻人抬着一箱货物从身旁经过,吆喝声把我带回了现实。我定了定神,穿过人流,步入街对面的海龙大厦。

  其实,我对高楼大厦没什么好感,不过,海龙大厦在中关村商业写字楼中历史较久,颇具代表性,出于电子工程师的职业习惯,想进去考察考察。

  不出所料,海龙的业务非常繁忙,数码产品琳琅满目,价格层次分明,市场受众广。我来到销售数码相机的店面,乍看之下,满眼都是尼康、佳能、奥林巴斯……但此前打听到的一些中国自创品牌,像西光、拍得丽等,却寥寥无几,不知藏到哪个角落去了。

  我问店员,“为什么都是些进口商品?”她面带神秘地回答,“进口?其实好多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价格比较便宜。这些大公司在中国都设有子公司,是中国法人,不是外国法人。”我一时无语。

  很快,我觉得有些憋闷,决定出去透透气。出了大厦西门,我眼前再度恢复高楼林立的盛景,晕忽忽的感觉也再度上头。

  我向一位保安打听,“小兄弟,这儿难道全是卖数码产品的大厦吗?有没有特别一点的地方?”他向左前方指了指,“呶!你可以去中关村步行街看看。”咦?那不就是以前的海淀斜街吗?

  从步行街北面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以中钢命名的双子座楼层——双塔造型别致、对立守望、颇具气势,可高楼还是高楼,没有其它。

  到了双子座的东面,可就见到另一番景致了,顺着台阶往下走,沿途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中间则是音乐喷泉。此时,音乐喷泉尚未开启,几个年轻人在那里携吉他自娱自乐,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引来不少听众。

  突然,“嗖”的一下,眼前飘过一个人影,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小伙子在溜旱冰,身着奥运福娃纪念衫,来回穿梭、纵横跳跃,看上去还挺professional。

  我找了个台阶坐下来,稍事休息,环视四周,一派高楼大厦,就数这儿别有洞天——让人感受到活力、奥运。

  恢复了体力,我沿着步行街往下走,东张西顾,有些漫无目的。快要走出步行街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文圣庙还在!

  正当我凑上去准备怀旧一下时,一位女孩子突然上前招呼,“欢迎光临”。我一乐,开玩笑说:“欢迎我做什么?拜菩萨吗?”她笑答,“不是,是饮茶了。”

  饮茶?仔细一看,好家伙!600年的文圣庙竟给改成了“慧聪书院”,要说书院吧,下面还张贴着饮茶的广告,有些不伦不类。原来,这唯一给我怀旧感觉的地方,也没能脱离商业化的魔爪。
 
 变不变,这里都是北京

 
 
 
  北京天安门广场摆放的奥运主题花坛中的运动造型。路透社
 
 
  新落成的中央电视台将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成为奥运会转播中心。美联社
 
 
  2008年7月28日,星期一。闷热,渴望一场雨。

  回国第二天,我仍选择自由地体味这座奥运之城的气息。在那些象征北京的有形、无形符号中,天安门一带在我心里,始终是一个镜筒,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中国。

  出租车驶离酒店,随即进入一条高速路疾驰。一周多前北京实行了车辆单双号限行,一路上快得让我有些不习惯,因为洛杉矶堵车也是出了名的。

  司机告诉我,“为了奥运,北京人‘拼’了!”吓我一跳!原来,为了不耽误正常出行,很多人采取了拼车的方式,也就是美国人说的“carpool”。说起来,拼车也与洛杉矶有缘,正是在1984年奥运会上,聪明的洛城人创造了“拼客一族”。

  据说天安门广场至今仍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只是昔日毛泽东画像前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游客。城楼下的警察或肃然而立,或行色匆匆,专业素质比起美国警察毫不逊色。

  广场上已架起巨型奥运花坛,看来北京人已经在享受奥运了。花坛处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中间,庄严不失活泼,多彩中透着和谐。据说奥运期间,一些外国电视台可以在天安门广场直播,或许我在美国的亲友也可看到这番盛景了。

  不过,这个夏天,排球、沙滩、比基尼终究不会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了。尽管申奥之

  初,中国政府同意把这个性感的项目放在北京的政治心脏举行,但稍后当局还是改变了这一想法。

  离开天安门,我让出租车司机带着我兜风。记得老北京有句顺口溜,“东城富,西城贵,朝阳穷,崇文宣武破”。东城、西城的富贵至今犹在,朝阳却变成了全北京的CBD,海淀则成了“中国的硅谷”。

  在东三环,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我真不会明白美国建筑界为何讽刺北京是“洋建筑试验场”。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在这种对撞中,中国与世界接轨了。

  最近20年,每次回北京都是来去匆匆。这次花时间,专心在皇城根对话历史,看毛主席画像和各国友人对视,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变化都让我惊喜。

  细想20多年前,北京曾被看作杳无生气的第三世界小枢纽,四处贴着号召民众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标语。如今,到处洋溢的是即将举办奥运的国际大都会的气息—— “这里是北京”,一路上,我不断提醒自己。

  已是午夜,工人体育馆附近一排排酒吧门口依然霓虹闪烁,狂欢者从店内走出。各色人等中,一位身着黑色迷你裙的中国女子,正搂着健硕的西方同伴的脖子啜泣不已。是相聚时的喜极而泣?还是别离前的黯然神伤?

  当年在北京求学时,我还曾想,“要过多久,北京才会变成现代化大都市?”当年,勾肩搭背还为人所不齿。没想到,工体这一带已成为华洋杂处的一条街。

  “我会送你电视机,我会送你蓝色的眼睛”,当年,英国摇滚歌手戴维·鲍伊的这曲《中国姑娘》(China Girl),迷倒了无数中国女孩。而今,鲍伊要想再迷倒他的“中国姑娘”,光靠这些可远远不行了,或许她们想要的是Tiffany珠宝、Gucci时装、Dior香水、甚或Ferrari跑车了。
 
 为看奥运,我回来了!

 
 
 
  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四层办票大厅以明代浑天仪为原形的雕塑《紫微辰恒》文化景观。中新社
 
 
  北京市街头悬挂着北京奥运会宣传条幅,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  新华社
 
 
  2008年7月27日,星期日。阳光还好,空气闷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次确定要回北京看奥运开始,这样的心情就在心头萦绕着。

  对北京,我有特别的情愫。虽然在此只生活了短短8年,这里却留下我青春年华的很多宝贵记忆。移民美国20多年来,每次回北京来去匆匆,最近一次也已是3年前了。奥运年的北京一定大变样了吧?

  10多个小时的飞行本来很枯燥,所幸身边的乘客性格外向——她叫Tina,是北京一家外贸公司的高级经理,经常在中美间飞来飞去,看上去不足40岁,很时尚、很干练的样子。很巧,她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在飞机上能碰见校友,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我们聊了很多,母校那些曾留下足迹的边边角角、北京今昔的娱乐去处、奥运带给中国和美国的影响……

  有了谈得来的旅伴,时间过得飞快。“快看快看,那是新建的第三航站楼”,飞机快降落时,Tina继续兼任“导游”,“你看它像不像一条巨大的飞机形状?”我仔细看去,还真有点像。

  下了飞机,就是过海关、安检,花了1个多小时。出关后,Tina有人接机,我们也不同路,约好以后再聚,就此分手。

  打开手机,“释迦牟尼”、“王科长”等几位老友都给我留了短信,让我抵京后尽快跟他们联系,约好后天要聚会呢。他们本想来接机,被我婉拒了。又是3年过去,我想先自己体味一下北京的气息。

  还有一条短信是她发来的。还记得大学时她的样子,她曾让我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来又让我相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

  年前知道她还在北京,早已为人妻人母,这次回来,该不该与她见面呢?她变了吗?

  正想着,出租车来了。司机与我年龄相仿,也40来岁,从他嘴里,又听见了那口纯正的京片子。看来,北京无论怎么变,只有这口京片子不会变。我普通话不标准,大学时最羡慕的,就是能说一口标准的京片子。

  听说我3年多没回北京了,这哥们立马开始展现北京“侃爷”的风采……听得出他对奥运的热情,也听得出那带着一丝不在乎的抱怨:“物价太高”、“政府补贴太少”、“北京生活累啊”、“奥运也没带来太大好处”……

  “如果是老外,绝对只说好的,得镇住他们!”这哥们还说,看我是华人,才向我说这些。呵呵,看来北京人的心性,变化也不算太大。

  窗外浓烈的奥运气氛扑面而来。街道旁高楼林立,满眼奥运福娃标识、“One World, One Dream”横幅,风筝等中国元素亦随处可寻。奥运北京,我来了!

  到了酒店,车费100多元人民币,时间不到1小时。司机说,这是因为限制了车辆单双号出行,交通才会这么畅通,“搁在7月20号前,这个点儿,至少得两小时!”

  等在房间里安顿好,我点燃一支雪茄,拉开窗帘。看这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城,耳畔又响起刚才在出租车上听到的那首歌,“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8 20:15 , Processed in 1.11358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