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轨电车史话 龙龙/前线 80 多年前, 伴随着“当当”、“当当”的清脆声响,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北京街头, 这就是有轨电车。有轨电车是后来相对于无轨电车而有的名称。实际上, 民间对有轨电车有着更加亲切的称呼, 叫“当当车”, 这是因为有轨电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出了清脆的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声音来自司机脚下的铃铛, 司机边驾驶车辆边不断踩动脚下的铃铛, 以提醒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当当”之声清脆悦耳, 成为老北京人至今抹不去的记忆。 上世纪初, 北京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多,主要是马车、轿子、人力车。那时, 汽车是极少部分达官贵人家才有的稀罕物, 少得可怜。马路虽不宽绰,却显得很空旷, 难得看见一辆汽车经过。 辛亥革命后, 北京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人口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达到130 余万人, 已有的交通工具远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的出行需要。有轨电车因其载客量大、速度快等优势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曾先后有商人倡导创办电车事业, 但均未成功。 据史料记载, 北京有轨电车最早出现在公元1900 年以前, 那时永定门至马家堡之间曾铺设过一条全长为7.5 公里的轨道。义和团运动中, 很多人出于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捣毁了这条轨道, 电车也被砸烂。后来一直到1921 年, 北京才正式筹建电车公司。是年5 月9 日, 京师市政公所督办张志潭与中法实业银行代表赛利尔签署合同, 借款200 万元作为官股, 同时吸收商股合资筹办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6 月, 电车公司正式成立, 着手筑路购车。当时北京的工业非常落后, 几乎等于零, 一切电车设备均依赖国外进口, 钢轨及附件订购于法国, 电车线来自日本, 发电机等设备购自瑞士和德国, 车辆维修设备由英国提供。 几经周折, 1924 年12 月17 日, 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天安门南侧举行了通车典礼。当时的北京《晨报》记录了典礼的盛况: “典礼毕, 有中外来宾数百人, 分乘八辆花车( 彩车) 以天安门为起点, 经东单、东四至北新桥, 过后门及太平仓, 经西四、西单至天安门, 绕行一周。下午二时起, 除八辆花车外, 另加四辆普通车, 共十二辆车, 绕行全线, 车上乘客异常拥挤, 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 有轨电车刚开始运营时, 只有前门至西直门一条线路, 往返行车的电车也只有10 辆。5 年以后, 到1929 年时, 北京市的有轨电车扩大到60 余辆, 线路也增加为5 条, 并以电车车身喷涂红、黄、蓝、白、绿等不同颜色相辨别。1930 年7 月, 崇文门至东珠市口的第6 条线路正式开通, 称为六路。1938 年1 月, 天桥至永定门的一段轨道勉强竣工通车, 称为六路支线, 尔后六路有轨电车由崇文门经珠市口可达永定门, 称为新六路。从那时起, 直到北京解放前, 除了运营线路进行过多次调整外, 再未增铺新轨, 也未再开辟新线。 有轨电车的出现, 标志着北京公共交通事业的起始。然而, 北京有轨电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艰辛。因票价低、速度快、容纳乘客多, 有轨电车抢走了人力车夫的生意, 引发了人力车夫们的强烈不满, 怀恨日深。1929 年10 月22
6 s' ~* U v. l _& B1 x; P 日, 电车公司工会因扩建子弟学校一事与人力车夫工会发生矛盾, 随即爆发了轰动全北京的人力车夫捣毁电车事件。人力车夫涌入电车修造厂大门, 有的推翻车厢, 有的捣毁门窗, 有的扒铁轨、拆道岔, 顷刻间推翻、捣毁有轨电车63 辆。事件造成有轨电车停驶18 天, 电车公损失惨重, 大伤“元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