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吃过晚餐后,闲散无事,打开电视机,只看到一个尖嘴猴腮半老不老的人在骟侃关于北京地区过年的风俗,据字幕上看是个什么“民俗”专家。我一向对北京的风俗习惯和京城文化(包括北京的俚语)十二分的喜好,不由看了起来。那里讲得无外乎是过去和现在北京人的一些杂七杂八的琐事。再不就是道听途说或自己攒的“典故”。看那所谓民俗“专家”一脸得意忘形之像,时而装摸做样,时而故作沉思,时而上调天,时而下侃地,嘴角的白沫不时喷出,一副天老大他老二,七十个不服,八十个不份,一百二十个不在乎的模样。而说的有关老北京的习俗整个一个自己的想当然。我不敢说我对老北京文化知道多少,更不敢说能对北京文化了如指掌。但对北京这个具有八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城市,多少也略知一二。北京是个文化底蕴极深厚的古城,文化的分类也是多层次的。仅风俗就有内城外城皇家官宦平民之分。信口开河想当然的去演义北京风俗、北京文化,对后代是误人子弟,对现在是不知天高地厚。道听途说不能不说是对历史的无知(无知者无畏也)!现在有一些人动不动就把自己冠以这“家”那“家”的头衔,不学无术,拉虎皮做大旗,知道了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我真是不明白现在的那些人都怎么了?我晕了!.....
送某“专家”
月下花前己视高,无病呻吟人自陶。
才有半斗敢争雄,墨没一点却称枭。
高山无路勇者攀,矮墙有洞狗不跳。
劝君多读励志篇,勿学乌鸦嘴上噪。
举报
专家太多了,每年定期杀几个专家,我们国家会和谐的多。
上次去首都博物馆,一个操着浓重京腔儿的爷们儿给自己的未上小学的闺女补习老北京文化课,指着俩书箱门墩儿说这叫“上、下马石”,我差点没笑喷出来,仔细定睛观看,这爷们儿五十开外算是老来得子型,老北京的东西估计它应该还见过好几眼,可是北京文化打他这儿就已经歪了,但他只会影响自己一家人,可一个不负责任的专家可是会误导全社会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1 22:10 , Processed in 1.35951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