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37|回复: 4

[转帖]老北京的"文化"与"文化"中的老北京 (zz)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2-5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北京的"文化"与"文化"中的老北京

% H6 s4 f. t0 j1 ^8 ~, z9 q0 Y5 m

版权所有:webillusionn 原作 提交时间:03:06:25 08月22日

' W+ W1 t9 l+ p; G$ m' {# w

7 Z- i. }) G; C9 r* S+ c" M2 u* ^ $ c# S: t, u8 L) M8 Z + G Z* O' K0 l# V3 o

$ p( x( \6 @* `3 c- w" B0 e, [

老城墙扒没了,旧胡同拆得差不多了,胡同串子们也不知道被安置到哪个鬼地方去了。

' X4 A2 M0 E' ? z s4 d( m. ^! ~

+ J1 o: V+ W" w7 E, j3 _! m

, z4 V7 B- P0 l7 m0 d5 Z; l. h

, x: g# p0 B) {( f( _

于是老北京忽然间俨然又成了一种"文化"了。

$ N/ { R, l8 P

" c# ~) g6 v6 w% ~

$ T) b/ r( n5 i, q# [

; {7 ^# r3 a3 G5 L C5 q

他频频亮相在影视文化专栏内、出现在八旗贵族后代们的回忆录中、徜徉于各类综艺和做秀节目间。他是个光着青色的胖脑袋、却又戴着瓜皮帽、留着半截假满大人辫子的主儿,他点头哈腰,把眼睛迷成了两个肉月牙儿,好像随时会交叉地拂拂两个马蹄袖子给你跪下,做个半犬半马的姿势。每当他出现,镜头和喇叭里会出现颐和园的画廊、侉不唧唧的京韵大鼓(或者除了那句"我的家就住在二环路的里边儿"之外,其他歌词不知所云的怀旧pop摇滚)、一边走一边自以为优美地甩手绢的格格彩女们、提笼架鸟的衰衰老翁、京戏里的大花脸等等纷纷的、缓慢渐现和消失的蒙太奇。

' G6 E0 L' l6 A

6 w1 F& C4 K' V' L% g3 U5 Q

f( x7 u6 K7 ?; A0 u5 l( J

# H5 c0 K6 f2 a) ]

他就高了兴啦,他就说啦。说那老北京是如何地道地做如何的事情:比如养蝈蝈的葫芦跟人住的总统套间那么舒坦,让蝈蝈同志在冬天也能有心情像帕瓦罗蒂那样腆着大肚子纵声高歌;比如那老北京在遇到各种"节气"的时候怎么过各种"节",在关注农民的同时也给自己能吃上各种好吃好喝找理由;比如一个王爷的后代,怎么用辛夷(注:中药)和技鸟儿(注:蝉)的空壳子,做成一个娶亲场面的绒猴文化群像。......他夸耀着自己和他的老祖先,就像老舍《正红旗下》那些个旗人所说"要说吃和玩儿的讲究,没人比得过咱。"

- m1 V+ H8 @3 A

( i) A1 }; o# p8 H' Z

# p/ C7 q+ [1 c! Z3 o- X

& _7 G6 ?' A- ?+ t0 j4 V; t4 n* }" T

他也时不常地挖掘一下平民的文化,像余秋雨老师那样揣着俩棉袄袖子在城犄角儿发会儿傻――苦苦旅。他就发现了有关城南遮萝(注:下等贫民)们的文化,不也是老北京这块么?有~!还亲身反串一下:

" R7 z$ ]: B8 g p' Q3 O9 t( L3 i( X

. V( G" _8 _+ J' X

# d0 k7 q, b5 N. ~2 h: {$ u

- F' h2 u4 R* W3 |1 a' P% ~- F# o

一个大胖子卖铁桶里煮熟的五花肉,价格单位很是特别,论"块"卖,一块肉一个铜板。这时走过来一个瘦的女人(和鲁迅"瘦的诗人"一样心情郁闷地盼望着野百合也能有个春天),手里攥着两仨铜板,馋啦!就给胖子一个铜板,在桶里用筷子翻找最大的那块肉,挑出来后,胖子眼睛直嗑嗑地盯着肉―――心疼。也有讲究,叫"瞪眼儿肉"。

* G# C3 b* Z' C6 }) N# }

" l6 ^" G. u6 F

: a' U$ }% U. V F* e/ I

& X! d. x' x! O7 o1 |

邻居甲借邻居乙的菜刀后,还刀的时候,要用黄缎子和一根葱包好刀还回去,这叫图个吉祥,老礼儿。

4 n/ H- @/ o7 M: B# s

. t' O4 ]5 a; @- j d* b( J

. o2 ]0 j4 \7 d' E6 u

& @) u3 ~1 |7 V1 u' q

大家看得听得也奇了怪了:怎么这些"老北京",地不分南城北城,人不分穷人富人,都那么日复一日地、硬硬朗朗儿地"馋"和"没事找事儿玩儿"啊?

& y& w9 B( p0 S4 `! o

/ w9 l3 O6 ^* R8 r% ]7 b7 t2 ~- g, Y

# ?8 ^, r3 V1 j* x

; ?, \" S3 V! G, h; L$ G3 U

北京人的祖先,更早点儿的----就说是山顶洞人吧,难道就这么为了解馋----吃上"地道"烤肉季的烤全羊而风雪中奔走几十里?或者为了使粮食顺利通过自己而变着法儿地找辙----有趣地浪费时间?北京人就这样进化来的吗--- 因为馋和撑得?

4 _: T4 W, {! P/ T

) y6 N7 {2 x* Z

( [9 Y. x1 `% d6 ^8 w1 g' S# c

" E. h7 t# I% |7 X4 j& a) H: d) ]4 H* G

所幸,自己还尚未成为一个破口大骂北京人是千年忘八的标准愤青,自己还有很多喜欢这个城市的心理----虽然这时还是说不清地喜欢,自己还想到有些书可以查查:

5 K" h5 F; R# U x8 ?. S6 L9 a: P

' Y" a5 g: V S1 A

5 [5 u1 B6 T- L( X1 v

. }7 j0 P4 H+ q5 ]

看郁达夫《北平的秋天》,知道北平还有过那么高而远的天空。鲁迅先生也作证,他家的一棵枣树、还有一棵枣树,在清朗的秋夜,曾刺得星空直眨眼。记得小时候也曾见过天上的火烧云,在汽车稀少的马路中间目睹过彩霞万道中的西山容姿。而现在除了灰云蔼蔼的钢筋丛林,还有这样的天空吗?我们开始遥望西藏(或者,南极?)了。

2 U& I* C, g7 e+ Q

- H1 z! J7 E6 X1 q

& O, L3 T7 _4 d$ T, x" E

* L1 N, m( ]2 t# M2 y& W

看《马可波罗游记》,知道元朝的第二个大汗几乎拥有了全世界,而他却宁可住在现在学院路中间那个被称为"土城遗址"的大土包上的金色大帐里,和一个金发碧眼的意大利人讨论放马江南的问题。而现在那个仿制的"蓟门",则是一个七扭八拐的清式二层楼。

/ k8 n% N, e' J! C+ m$ f4 t

6 {6 X8 ]9 M9 U4 m$ o- @% `

8 [. k) K6 M" d1 B8 n

3 A7 I" h# _) q- P

元朝数学奇才郭守敬曾利用地势的高低,开凿出宏伟的通汇河,在现在几乎干涸的那个积水潭医院后面的水潭,当年是桅艦蔽日的粮运集散地,任由周围居民渔猎。当年通惠河边的一座曾照亮夜空的灯塔,现在寂寞地与某厂锅炉房的煤堆为伴。

& r0 d7 ^& c3 Z( X# u, |

* y! |! X+ _ B5 V M' ^: s

- d/ ^8 l& \( W# j, S. p# M

! B* O0 Q8 m" a/ g0 G0 a

广阔的天安门下面,曾是元大都最繁忙的港口,而这港口所有的一石一木,都已被掩埋在纪念碑和纪念堂的下面,深深地。

N+ \) a4 c H- ?, s( `

5 [4 {* C8 u' J$ z ~0 |, Y" Y

) Y7 j5 |. [ Y$ R4 j

( M" b4 ~! V2 p7 j0 ]& Q( F

利玛窦也是个意大利的教士,他在明万历年间为明皇帝编订了最精确的历法,他所创造的天文仪器至今仍陈列在汽车尾气缭绕的建国门"古观象台"露天里继续"饱经岁月沧桑",他的坟墓和石碑被一片六、七十年代的灰墙和铁栅栏围起来,周围是北京党*校干*部们晾晒的被褥和裤衩。

( G$ s0 Q: |6 h

2 V$ ?# y" F6 R

" T2 B n+ g+ k/ L

1 Z# `: y" Y1 `0 C# G

于谦,土木堡保卫战中的英雄。于谦祠原为其住所,明中期改为祠,清初时已毁,光绪年间重修,后逐渐由居民居住,房屋年久失修,无人理睬,到要"保护"的那天,已有住户37家。

4 l1 U9 V- I9 v3 B

) F( W8 V7 k( X. V& o% k9 }5 N

2 F& P4 M. g2 d+ k; \" x

) G# c9 P8 N! Q9 q

圆明园,不用多说了。在被烧毁后的几十年里,还是个由石柱废墟组成的迷宫,其雄伟壮观仍有和巴列农神庙类似的神韵。现在,也不用说了,实物已经变成了几根石柱子和一个人工仿制的"福海",老师跟学生说:"瞧,八国联军是怎么欺负咱的!"

' U' I' T9 N1 K, F0 G( e

' q& O" [ k# M" @

/ J0 `9 |9 R8 {3 Y; C

( n0 ?/ A, m2 R( h

再说说老北京的祖先。世界考古工作者的"朝圣之地"北京周口店--洞穴濒临坍塌、大量堆积物常年风吹日晒、杂乱生长的植物拼命破坏着岩石的原生态。专家原来设想,周口店应建成大型遗址公园(公园里草木丰茂,"史前动物"自由奔跑,广阔的"原始森林"时隐时现,一些模拟的"史前人类"身着兽皮,围着"火焰"取暖......做谁的大头梦呢?

9 i1 U3 l- \1 R) W* V1 V5 N& c% n

4 U" g. C3 T+ T

0 m$ g6 S; y6 D! w8 \6 `# D

" K2 e3 P& `% {5 }- i

还有那些已经早已毁灭了的:八王坟、公主坟、五棵松......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描写那五棵松"像五个生死与共的兄弟",而在开凿地铁的时候这五个兄弟般的参天大树群,被连根铲断、抬走,五棵松只变成了一个无名地名的符号。

- N; z |6 F8 D9 v" U% E

) U4 a. c, q% Y% n( g$ s, n. K

) r8 C! G! t2 Z. U

" O1 P; ?) t* w9 w4 z) v5 H1 M2 X

在这种时候,我们的"老北京"秀们、老北京"文化"的迷恋和夸耀者们怎么没了?怎么不吭声儿啦?

9 |. q% T# X: T4 T

$ O- ?4 [. I0 C, g

- U/ w8 l. `+ @( n$ ?! i$ p; M8 R

: g5 Z, }. N0 Q& |2 d6 `( g O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p# v7 c; F; b$ l

) G" W( ^6 a% N! o: V

5 t0 O2 p3 ^' k9 z/ Q6 v; L

0 N2 u) y+ z) i& O' r6 l: A

如果你在google键入"老北京 文化",会出现各种关于老北京人如何包饺子、如何娶媳妇、如何买骨董、等等其他如何心旷神怡的趣事,而这些事除了去装、去演以外,没一个是存在的,但说的热闹极了、欣欣向荣极了。

* `' J+ r7 P+ @; N+ S& ]2 x

; p& X1 D: q( O+ g J

" V3 b. k2 R# g4 g' O

3 [( P3 A a) e

如果你在google键入"老北京 文物",却会闯进不少悲怆的bbs或者网站,讲述老北京的根――胡同、四合院如何被推土机拆除、被棒子队砸毁的。你要是个心软的人、面善的人,你会流泪,不管你是不是北京人。

# ]( L$ V9 W' q5 w# u8 r

( {8 E/ |, Q, x; h5 v P( ~

/ f5 F4 i7 f+ A4 d* n4 i

) J: {3 }; R- l" m/ M6 ~3 B! K4 u

试引述一段以飨各位看官:

" L* y6 a9 y4 G8 x% Q! Y/ d

1 e! V1 p# Y9 q- Q8 l

* r* S2 x4 N) A- @ }

9 M! }( Z( N% ^

毁灭者们是肆无忌惮的--用"棒子队"掩护推土机,直接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保护者们是惊恐的--"我们怕。"一位居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北京前老莱街发生的棒子队夜袭搬迁户的事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敢和那么强大的力量对抗。我们手里没有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四合院们则死的很难看--"刚才,他们过来了,开着铲车,把您近200年的家和您的邻院一起撞倒了。那张着大口的锋利的铲斗,把一堵堵的墙抓起来,又摔到地上。还有高大的红门,被撞飞到半空。还有邻院那棵粗壮的核桃树,喀嚓喀嚓地响着,撅折了。只半天功夫,那里就只剩下一地的碎砖了。"一位目击者给一位远在海外的四合院的前主人写信,这样描述了他"在北京的根"的毁灭(见8月7日《南方周末》)。

+ C! X% C2 h/ N4 `; B& _! d+ ?

% \" C$ t2 T; [" a$ E. W2 N

3 O. U2 A/ W9 |5 G" y+ h

- j8 B4 ^( ]5 h' C% g1 p5 F

我想,这该是第四种代*表的形式:铲你的祖坟的同时,夸你祖先有颗美人痣。

3 S* X" l4 u( f' T" K$ A% M" L

) s i; J/ D k6 a: V9 ~; o1 Q

* N' ]/ h; G- P' H! Z8 e

- d* @$ t; u& B# S' y0 B

这样的"文化"也实在是标致极了。

. q8 \9 f: w, o3 P& @) e4 }* |

+ F# H5 Y/ ~4 D, c6 |

5 a4 U8 O& K9 f) |2 F. Z

2 D& G% F3 a' ]7 q x

谁说我们就喜欢方盒子形状的摩登建筑,我不是在大楼上面盖了个琉璃瓦顶吗?我还在隆福寺那个拱形方盒子大楼上盖了一个喇嘛庙呢!西客站的那些个庙上还有金银铜铁锡五宝镇着哪,尽管还是有点歪。平安大道在四通一平、四通八达的同时,不也净是仿古建筑吗?尽管那么长的一条大街没有一个停车泊位,那不是让你们跳下车就买东西,提高商业效率吗?再说了,没停车泊位,还方便我举行世界文化大游行时候洋兄弟们在马路当中间耍呢?

$ n+ r6 ~- B+ }! }4 ~

! v, C5 [' L8 P( h6 q

# b% Q5 z# h% Y

+ B3 s2 \" d+ _$ S# d4 r5 |

80年代的时候,我经常路过北海,忽然有一天看到北海的白塔塔基被数个红油漆、描金边的木头莲花状板材围起来,用又黑又粗、两尺多长的大铆钉钉住。到90年代,全北京人都知道这个"创意",就是不知道背后的那个干部模样的"作者"是谁。到21世纪的时候,这个创意终于被另一个"不喜"该创意的干部模样的人撤销啦,北海的白塔于是没有了板材的莲花瓣,只是白塔上有了许多凿好和凿剩下的眼儿......

2 n$ U* P) e. c6 e- r4 ?) V( {

+ W/ |/ u) f7 k$ ?6 M2 W" i% e3 S" W

/ n- V) l! t* o; U) X1 P

: L: ^8 t9 \$ j! F! x

"文化"中的老北京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大抵如此

% o7 I! n0 k- u

4 T) f9 S# _! a) {# m" Z2 C

m# V* h: E* @/ A3 [- \

* [. r8 i( x" E: Z7 r

——转帖自青年论坛—北京之夜

" k3 v& }7 _: d. s3 { M

作者:北京之夜版主:语柔

3 P' q+ z/ M4 k6 F# u7 c7 Z

/ J: I0 _! S& s$ ]

http://bbs.ynet.com/redirect.php?fid=35&tid=247451&goto=nextnewset 原帖位置

, `8 m( b7 w8 S' Q;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5 23:54:02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文章,里面很多话都太经典了!我不一一引用了,大家自己看吧。

发表于 2006-2-22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6-2-23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文章又翻出来了,不过,还是喜欢。经典,真想把全文都背下来~~~~
发表于 2006-2-23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加入精华.
' t# x% }& M# F% ~; t0 h4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22:08:0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15:09 , Processed in 1.27055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