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郑知新

记忆中的西单和西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8-5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越说越近乎,你们当中可有宏庙小学的朋友?你们知道我小时候在这条大街上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是哪里吗?是西斜街口上北京市公安局捡拾物品招领处!橱柜里陈列着我们从小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比如玩具、望远镜。

纪泽华?熟悉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佩服老鸵鸟了!!

你的帖子让我激动了半天(在屋里来回走了好几回),以上你说的在我的脑子里一点都没有了,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可是被你一说,打开了我的记忆之窗!

那几个地方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记忆逐渐清晰.....

开始你说的灵境胡同口修理..的,我想成灵境胡同口北边的修理部了,那也是修皮件的,紧挨着邮局,后来想起对面路西有一排大橱窗,本想请教你是否记得那是什么店?后来越发觉得“综合修理部”是一个准确名字!对,路西的就叫综合修理部!

你说的是和我那时生活很密切的三个地方,辽阳春是那条街上买的最多的一处饭馆,最大众化,卤煮火烧是在门口的大锅里煮,数次被老爹称赞!还买回家过。

奶品店是那个年代特色,柜台式的大冰柜,打开上边的盖子,手深深地伸进去掏出冰棍、酸奶,还有放冰棍的纸盒子。靠墙一溜小桌子,喝一碗奶(带豁口的碗)吃一块蛋糕....,那可是“专业店”!

昨天还在想,好像哪儿有个失物招领处?总想不起来。

现在我再顺着数一下:路西:从西斜街开始,胡同口经常停着一些三轮板车;综合修理部;失物招领处,奶品店;XX堂药店;辽阳春;几间木头门窗的屋子;劈柴胡同口,把角是个服务站之类的。

记得不一定对。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上小学时我去红庙小学报名,大概是老师嫌我傻让我去锦什坊街小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甘石桥旧居
时间:2007-09-117 z$ x6 U. X5 x2 x: D( h7 U 来源:北京晚报$ N/ _& @: ?6 d+ N% m# W

  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住宅形式。它历史悠久、布局严谨、院落宽敞、雅静舒适而还有较强的防卫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旧有的建筑也被“危改”正在急骤地消失。四合院作为老北京的传统标志有着消失的危险。在此,呼吁一下有关部门手下留情,多保护一些老四合院,让我国的传统住宅形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住了多年的四合院,使我终身难以忘怀,直到退休进入老年行列更加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每当进城总会对故地、对老院落凝眸追忆一番。这些老房子已经显得陈旧颓废,但仍掩盖不住昔日的风华光彩。这就是甘石桥,也就是西城的西单北大街170号大院。

  我家曾居住在西单北,原地名叫甘石桥。路西门牌170号的大院里。

  甘石桥,顾名思义既有桥就有河流。据老人讲很久以前这里曾有河流或水域,后来干涸被填平而消失,街西有条胡同叫西斜街胡同,胡同口就有一口甜水井。我们都称它叫井窝子,解放前附近居民就喝这口井的水。每天早上送水的工人推着独轮车,车上两旁各装有大木桶,每家按一挑水(两小木桶)来计算价格。后来一直延续到五十年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西城用的自来水,其水源就在大井的西边西斜街口内的深井房中。

  往北一点就是西单北大街170号大院。据说这里原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镖局,后来不知何故归属大陆银行代管。大院坐落在街西,小酱坊胡同对过。门楼高大、台阶较高,门楼两侧各有一大上马石,拾级而上两大扇朱漆红门,门坎也很高,门洞很深,门道内南北两侧各有游廊通向后院。这里是三进院落,中间甬道大方砖漫道直通中院、后院。

  大门内两侧有门房,院中甬道两侧种有松墙,院中两侧为圆形花坛。东南侧有一小垮院,这里原是马厩和汽车房及佣人房,后来改为居住房,我家就住在这小院内。大院西北角有一大垮院,也是标准的四合院建制,中间甬道直通二门,二门门楼垂花砖雕极为雅致,门墩两侧各有小石狮子,这个中院院落四周均有游廊相通,院中有两排北房和南房,院中有沙果树、海棠树、梨树、石榴树、无花果等花木,北房前有紫藤萝架。院内的房子青砖合瓦,门窗均为西式,窗外有纱窗,屋内均为木地板,有点中西合璧建筑味道。这院中居住着银行经理,南屋住着音乐学院的教授,院内极为安静,儿时常在窗下倾听教授弹奏乐曲,后来长大后非常喜欢古典音乐,也许是受此影响吧!北房的孩子都比我大,他们在辅仁大学读书。但相互见面都彬彬有礼沁满了和善、谦恭和礼让,大院里充满了和谐生活气氛。

  游廊走到尽头即通往后院,后院北房为卧室,南边三间西房为厨房。院中有桃树、西墙有参天的榆树、桑树。北房后还有一小垮院是堆煤用的和地下室,冬天时,盆养花木都放地下室过冬。院中的山墙有“爬山虎”,它的枝叶遮住了落山的阳光,到了秋季红红的叶子映出十分美丽的景色。

  大院的西北角有一垮院,也是四合院的形式。里边住着银行职员、美术家等。和我们外院的邻居不十分来往,我们大院的孩子们也很少去里边垮院玩。

  在大门口北边的东房里住着叫尹叔的一家,他们又当门房又自搞家具修理,他们家有四个孩子,我们家当时也有四个孩子,在外院我们两家相处十分融洽,儿时常在一起玩耍,我和他们大孩子相差一岁,放学后经常一起看弟弟妹妹、一起做功课、一起讲故事,什么骑马打仗啊、捉迷藏等。院子很大,跑来跑去经常大汗淋淋,但我们很少去大门外玩。当然,也有外院的小朋友到我们大院来玩。晚上孩子们一起趴在桌前听话匣子(即收音机)播送的评书节目,那时最爱听评书演员赵因波演播的聊斋、还有王杰魁演播的大小五义、水浒传等,再有就是听孙敬修讲故事。

  春天到了。母亲把采摘的紫藤萝花用白糖腌过烙藤萝饼吃。我们去后院弄些榆钱,母亲给孩子们做榆钱糕吃,我们都乐得屁巅巅的。

  到了夏天,小伙伴们常在用床单支成的“帐篷”里搞自己的夏令营,晚上去后院逮萤火虫、逮蛐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每年到了金秋十月,院里的枣树、梨树等果实累累,院里人少没人去管它,阵阵秋风满地净是落果。淘气的弟弟有时上房、爬树、去打枣摘梨、经常受到母亲的责骂。

  冬天,尤其是下雪的冬日,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好不热闹,大院里成了孩子们的天下。

  解放后这个大院归房产局接管。大院后来搬进很多新邻居,随之孩子们也多了起来。但是相互关系却十分融洽,放学后一起做作业,一起锻炼身体。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大院里一个叫阎长春的,他在北京三十五中上学,是个优等生,学习成绩好人缘也好,又是院里惟一的共青团员。无形之中他就成了院里的孩子头,经常给大伙讲故事、辅导同伴们的功课,孩子们又愿和他倾心交谈。后来中专毕业后去支援西北去了,我们之间一直通信不断。

  我在外院旁开辟一块地,自己找些死不了、鸡冠草之类草花种上,后来真的长得十分茂盛,无形中成了一个小花园,受到大人们的称赞,自己还十分得意呢。

  大院虽离西单商业区只有咫尺之遥,大院的孩子们一般都在院里活动,从不去闲逛商场、商店。只有到了暑假,才去北京图书馆温习功课或看书去。这是我们去最远的地方了。

  后来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一个机关单位看上了我们的院子,进行征用,老街坊们纷纷搬走了,因为我住在东南小垮院才幸免留住,一堵青砖高墙与大院隔离开来。孩子们后来仍有来往。

  后来我参加工作,住在东郊,每次回家都要看看这个儿时成长的大院。“文革”期间西单北大街被改称“延安路”49号,现在又恢复了原地名。由于动乱等原因,大院人口也急骤增加,大院游廊前搭盖不少小厨房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逐渐失去了四合院幽静文雅的文化韵味了。

  如今西单商业街不断向北扩展延伸,近日去看时,路旁的门脸儿店铺都用白灰书写大大的一个“拆”字,再过些日子连我也不认识这是原来的甘石桥了。顿时脑袋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虽然我住在设备齐全的单元楼里,但各家一关防盗铁门,各自为政,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怎么不令人怀念四合院那种温馨的邻里关系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呢。那段日子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发表于 2008-8-5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知新在2008-8-5 11:55:13的发言:

太佩服老鸵鸟了!!

你的帖子让我激动了半天(在屋里来回走了好几回),以上你说的在我的脑子里一点都没有了,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可是被你一说,打开了我的记忆之窗!

那几个地方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记忆逐渐清晰.....

开始你说的灵境胡同口修理..的,我想成灵境胡同口北边的修理部了,那也是修皮件的,紧挨着邮局,后来想起对面路西有一排大橱窗,本想请教你是否记得那是什么店?后来越发觉得“综合修理部”是一个准确名字!对,路西的就叫综合修理部!

你说的是和我那时生活很密切的三个地方,辽阳春是那条街上买的最多的一处饭馆,最大众化,卤煮火烧是在门口的大锅里煮,数次被老爹称赞!还买回家过。

奶品店是那个年代特色,柜台式的大冰柜,打开上边的盖子,手深深地伸进去掏出冰棍、酸奶,还有放冰棍的纸盒子。靠墙一溜小桌子,喝一碗奶(带豁口的碗)吃一块蛋糕....,那可是“专业店”!

昨天还在想,好像哪儿有个失物招领处?总想不起来。

现在我再顺着数一下:路西:从西斜街开始,胡同口经常停着一些三轮板车;综合修理部;失物招领处,奶品店;XX堂药店;辽阳春;几间木头门窗的屋子;劈柴胡同口,把角是个服务站之类的。

记得不一定对。

劈柴胡同临街的路北把口是不是西单钟表店,要上几级台阶?口里面路南是西城百货公司?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8-5 13:05:08的发言:

劈柴胡同临街的路北把口是不是西单钟表店,要上几级台阶?口里面路南是西城百货公司?

劈柴胡同路北把口是一家小小店。西单钟表店在大木仓路口,高台阶,胡同里边西城百货公司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驼兄.....[em01]
发表于 2008-8-5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知新在2008-8-5 13:30:02的发言:
祝贺驼兄.....[em01]

我真的有点分不清大木仓和劈柴,不是一回了,只有走进去,才会找到地方。[em01]
发表于 2008-8-5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藤萝饼,自从小时候(那时在砖塔胡同里的和平幼儿园)吃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哪怕是在梦里!

发表于 2008-8-5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8-8-4 12:16:54的发言:

星星住过儿童医院附近,您读过复外一小,或是北京八中吗?请您瞧瞧这个:

难怪记忆模糊,星星晚生若干年...

在南方读小学,回京上初中,看病不够成人岁数,只好进儿童医院,看着其他"病友"都被妈妈抱在怀里,真想找个地缝[em04]

在月坛啦!

发表于 2008-8-6 0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知新在2008-8-5 23:07:58的发言:

我插队最后一年的分配单



你们村很规范了。我们那里没这套全凭队长一句话。看来,天子脚下的子民政策水平就是高。周日和老婆逛街,看见胡同里一位膀爷,摇着扇子,坐个马扎,腿上搭着一个“治安志愿者”红布条,正跟一位老太太讲解以色列为什么和巴勒斯坦结怨。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驼兄现在还养狗么?狗实在太好玩了。

过去什么坏的东西都在前边加个狗字,狗地主、狗汉奸、狗特务、狗官,现在翻过来了,狗成了好东西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说不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下南城,多少可以升五品啊?没听说过六品,七品县令,五品知府。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将沿此大街向北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插队最后一年的分配单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没弄完整,还变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74年9月我回北京了,自留地里的白薯队里给折了钱,怎么送给我的就不记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南城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城的头像是你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毕业证上来



发表于 2008-8-5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知新在2008-8-5 20:38:53的发言:
有几张照片想传上来,可是又是格式不对又是大小不对,不知是怎么规定?

请您参看一下下面这个链接,里面有有关的说明。(注:目前图片的大小限制已放宽,不是100k以内了。)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9&ID=4167&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张照片想传上来,可是又是格式不对又是大小不对,不知是怎么规定?
发表于 2008-8-6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古刹听松)黑人的脸是否掉黑色?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8-8-6 6:05:59的发言:

弥足珍贵。我也曾经在复外一小读过书,您知道吗:她的最早前身叫真武庙小学,好像有人说校址就是原真武庙,后改名为复兴门外大街小学。校长在大会上宣布的。因为当时周围只有这一所小学,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才逐步改成和有了复外一小,二小,三小等等。

您说的校长,是姚静宜校长吗?先有复外小学,后来才改为复外一小,这个想起来了。早先叫真武庙小学,这个真不知道。还有个说法,复外一小的楼房,原是44中学的,后来44中学迁到月坛中学的楼房,才有了复外一小。再后来,44中学又迁到三里河,才有了月坛中学。

在60年代,44中学是垫底的有名的乱学校,而月坛中学是不入流的低分服从分配的学校。如今,44中学成了重点中学,月坛中学成了日语特色中学。当年月坛中学刚开张时,女校长口出狂言“三年办成小四中”,闻者无不嗤之以鼻。说完不到三年,文革开始,什么都办不成了,女校长还因此话被批斗。

当年,复外一小有个黑人学生阿里,淘气的孩子用手指蘸着口水,去抹阿里的脸,想看看是否掉黑色。老师大怒,说不可歧视黑人。您见过阿里吗?

复外一小往东,华北局宿舍大院门口,有棵古松,您注意过吗?此古松已成枯松,至今仍在。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中学时,学校不怎么上课,虽然是复课闹革命,,但也仅仅是试点,很少上文化课。

夏天时我们买了月票,天天去游泳。那时候新街口外的豁口有个人工湖---太平湖。每天中午吃完饭,我们坐22路到豁口,太平湖公园就在路边,不收门票。我们走不远就能到湖边,。环绕湖水是砖铺的小路,湖边种了不少柳树,游人很少。

太平湖是当地公社的养鱼池,鱼不少,遇到阴天的时候,鱼浮出水面,可以看到排成一队队的鱼尾,就像舰队一样。

我们换下衣服就放在湖边的石头上,下水向湖心游,有时游着游着会有大鱼撞在腿上,吓你一跳,以为撞上水鬼。。游累了就仰面躺在水上,耳朵浸在水里。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眼睛望着蓝天白云,惬意极了。

我们一般只游两个来回,然后晒晒太阳换上衣服就往回走,不耽误时间。在汽车上,将拎着游泳裤的手伸出车窗外,于是用两条红领巾自己缝制的游泳裤就像旗帜一样随风飘扬,到下车时已近乎晾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向横向发展了!![em01]
发表于 2008-8-6 0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8-8-4 12:16:54的发言:

星星住过儿童医院附近,您读过复外一小,或是北京八中吗?请您瞧瞧这个:


弥足珍贵。我也曾经在复外一小读过书,您知道吗:她的最早前身叫真武庙小学,好像有人说校址就是原真武庙,后改名为复兴门外大街小学。校长在大会上宣布的。因为当时周围只有这一所小学,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才逐步改成和有了复外一小,二小,三小等等。
发表于 2008-8-6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古刹听松)以下是引用食烟火08-8-4 12:...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8-8-6 6:05:59的发言:

弥足珍贵。我也曾经在复外一小读过书,您知道吗:她的最早前身叫真武庙小学,好像有人说校址就是原真武庙,后改名为复兴门外大街小学。校长在大会上宣布的。因为当时周围只有这一所小学,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才逐步改成和有了复外一小,二小,三小等等。

发表于 2008-8-6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这里是城外的新区,老住户很少,学生大多是附近新建的机关的孩子,记得主要有:建工局、华北局、儿童医院、广播局、铁道部二区、三区宿舍等等机关宿舍的。我是建工局宿舍院的。您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回复:(食烟火斋)接着说说复外一小

你的回忆打开我差不多尘封50年的记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建工局宿舍在复外大街北,学校西南方向的一个大院里,好像是清一色的二层小黄楼,复外一小有不少同学住在这个大院里,我从汽车局到学校必然要穿过这个大院。我记得一个姓唐的同学就住在大院路口的楼房里,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们常到到他家玩。他和他妈妈特别热情。如果这个大院不是建工局大院,那就是我记忆有误,请问是哪个机关的宿舍?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8-6 5:22:26的发言:

你们村很规范了。我们那里没这套全凭队长一句话。看来,天子脚下的子民政策水平就是高。周日和老婆逛街,看见胡同里一位膀爷,摇着扇子,坐个马扎,腿上搭着一个“治安志愿者”红布条,正跟一位老太太讲解以色列为什么和巴勒斯坦结怨。


现在老北京真的落后了........

发表于 2008-8-6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郑知新在2008-8-5 23:18:17的发言:
南城的头像是你么?

正是在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08:48 , Processed in 1.18420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