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好精神,此时还没睡。怎么就连阅武楼的石头基座也不留吗? 不是说,当今已经不是石过三刀的时代了吗? 留个基座又妨碍谁了? 真正他他他他他的。 重发此文,作为祭文吧,全体起立,为了阅武楼的消失。 下次再写一本《不该消失的消失》。 阅武楼和西苑兵营 陆元 颐和园东门外的颐和园路南侧,原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宣化街,旧称“西苑二道街”。2004年,宣化街因拆迁改造被全部拆除,露出了一处由巨石砌筑的台基,即清代西苑校场的阅武楼遗址。 西苑,得名于畅春园西花园。清康熙中期,在海淀的丹陵沜湖泊区(今颐和园以东至北京大学以西)建造了畅春园。康熙皇帝在《御制畅春园记》中说:“朕临御以来,日夕万机,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偶缘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因此在这里建造畅春园,“足为宁神怡性之所”,又在畅春园以西,建造了西花园(即今海淀公园所在地),亦称西苑。康熙的皇太子胤礽,被废黜前曾在西花园居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将畅春园以北的一块地方赐给皇四子胤禛建造了圆明园。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之后,对圆明园大加扩建,此后他在圆明园居住的时间比在紫禁城皇宫居住的时间还要多。《清史稿·职官志》记述,“雍正二年(1724年),设圆明园护军营,置八旗营总八人……并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以拱卫圆明园。至今沿圆明园周边,尚留有“正白旗、正黄旗、正红旗”这样的地名,即当年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地的遗迹。 八旗营地各自建有校场,以供日常习武操练。圆明园八旗兵集中会操和接受皇帝检阅的大校场,即设在畅春园西花园西北的西苑大校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在西苑大校场增建了阅武楼。阅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城楼式检阅台,木结构的城楼建在开有三间券门的砖砌城台上,城台下面是用巨石砌筑的台基。乾隆皇帝为阅武楼题写了匾额“诘戎扬烈”,“诘戎”意即讲武。同时还题写了楹联“辑宁我邦家、以时讲武;懋戒尔众士、于兹课功”, “课功”意即检阅。次年正月初九日,乾隆皇帝首次登上阅武楼,在西苑大校场举行了八旗兵大阅。 1860年,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的同时,也烧毁了畅春园,阅武楼的木结构城楼被焚毁,只剩下砖砌的城台和石砌的台基。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接连死去。慈禧临终前安排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并任命溥仪之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上任后仅一个半月,即将靠训练新军起家的袁世凯解除一切职务。载沣知道掌权必先掌兵,他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令,选拔八旗精壮,成立了按新式方法操练的禁卫军,并宣布“此项禁卫军,专归监国摄政王自为统辖调遣”。 1911年,清朝在阅武楼以南的西苑大校场旧址上,建造了数十栋洋式的二层灰砖楼房,作为禁卫军兵营,并在西花园旧址上开辟了禁卫军大操场。兵营尚未完工,清朝即被辛亥革命推翻。此后,西苑兵营一直由民国时期的军队驻扎,大操场也进行过扩建。至今,西苑中医院宿舍区的门牌称为“西苑操场1号”,即由此而得名。 1937年“七七事变”时,29军37师师部即驻在西苑兵营。在卢沟桥抗击日寇的吉星文219团,即是37师何基沣110旅的部下。 北平沦陷以后,日寇宪兵部队占据了西苑兵营,先后在此关押了抗日军民及劳工26000余人,解放后在西苑商店附近,曾发现过埋葬中国死难军民的万人坑。据北京市档案馆所藏史料,因西苑兵营常有穷苦人去捡拾垃圾,1937年12月25日,日军森田中佐找到西郊警察署蛮横交涉,将捡拾垃圾者视为盗窃分子,提出“如有偷窃营内一草一木,及夜间侵入营内偷窃者,枪杀无论”,并要求伪政权张贴告示。伪北平警察局长潘毓桂闻讯不敢怠慢,于1938年1月5日在西苑地区贴出布告,称“自此次布告之后,凡有侵入兵营内行窃者,即窃取一草一木之微,定按军令枪杀无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西苑兵营又曾作为等候遣返回国的日本侨民集中地。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华北局利用西苑兵营的营房,于1949年3月25日开办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朱德总司令曾在大操场为上万名学员讲过大课。后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西苑兵营被用于中直机关某部办公区,因此这处办公区东侧的那条道路被称为“中直路”。 旧日西苑兵营的数十栋洋式楼房今已无一存留。1998年7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和海淀区政府联合在中直机关院内竖立了“侵华西苑兵营遗址”标志碑,碑文写着“该遗址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罪证”。 此文原在2005年7月22日《中国档案报》发表 [em05][em05][em05][em06][em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