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小学 育新小学不是我上的第一个小学。一年级我是在和平里小学上的。我是六岁半上学,还不到规定的年龄。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大概是家里人同我开玩笑,说我个子长的小,要在鞋里塞些东西垫高点,否则人家不会收我。那段时间好像是糊里糊涂的过来了,只记得经常忘了写作业,放学后在家外面傻呆呆的看当兵的操练,到学校后被老师斥责。还有就是被欺负的感觉,“一年级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在学校,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戏弄我们。 由于父亲的功劳,把我转到了条件比较好的育新小学。育新小学位于北海附近,报子胡同与西四之间的小胡同里。这所学校的条件很好,在当时的北京是少有的几所重点小学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贵族学校。学校里除了一些干部子弟,还有不少名演员的孩子,如著名导演谢添的儿子谢刚就与我同班。 从一个不起眼的胡同口进去,不远就到了学校。学校有一个大院子,院内的建筑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礼堂是一座大庙式的建筑,宿舍则是一个三层楼房。在向里走,进入另外一个院子就是教学区。教室是一排老式的砖房,油漆的红红绿绿的门窗,就象今天少数存留下来的四合院中的房子一样。 小学的语文课我最爱上,老师是个很年轻的女老师,姓田,和蔼可亲。她不但教书本,还经常给我们读一些儿童文学,如“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小布头奇遇记”等,对于启发我们对文学的爱好起了有效的作用。 学校里有食堂,那时刚过了困难时期,每餐是定量分给,基本上可以吃饱,但大米饭里掺有一半的黄豆。每人还发给一些餐票,以备吃不饱时额外领一些食品,但领的人很多,我通常不敢去领。 学校的生活条件很好。经常有一些文化活动,如到剧场看木偶戏,开文艺晚会,同学们的家长(那些名演员)亲自登台表演。当时有一个儿童电影,叫“花儿朵朵”,引为自豪的是我的好几个同学参加了演出。 还记得那时非常流行画马,大概是受徐悲鸿先生的影响,我至今还能画两笔马也是那时练的。由于是寄宿制学校,每班都有生活老师,洗澡、洗衣都有人管。我记得有一次把穿的秋衣也脱了让人家洗,被退了回来,当时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我的独立性自小就很强,学校离家很远,来往要乘车,而且还要换乘,可是七岁的我就独来独往了。由于住校,每周两次都是我自己乘车来往于和平里与报子胡同之间。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我想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那时家里的孩子多,父母们对我们放的开。如果是一个孩子,一般人是不敢这样放手的。当然,另一个原因是,那时的车少,路面上还比较安全。 在育新小学待的时间不长,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就随父母离开北京去东北了。不过那是童年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给我的成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人后,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想起报子胡同和育新小学,想起那一段金色的童年。 二十多年后,来北京出差时,我特意去了一次报子胡同,然而学校已经不在了,当地的变化很大,我甚至都找不到学校当年的院子,自然是非常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