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典卖经过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就在隆裕太后下诏让国前夕,将各王公的府邸及其庄园赐为私有。恭王府位于什刹海畔,共有房屋1000多间,另有花园一座,占地约130亩。它曾是和珅的宅邸,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将其赐给六弟恭王。恭王死后,其孙溥伟继承了爵位和王府。 据溥伟之子所撰《恭王府典卖房产、土地之经过》一文所述,民国初年,恭王府已经济拮据,入不敷出。西什库教堂(北堂)的法国神甫包士杰早就看中了这片地产,于是托人来游说,愿凭图纸抵押,借给恭王府3.5万块大洋,每年年底结帐。 到年底结帐时,连本带利一共是3.55万元。而包士杰并不立即索取这笔钱,反而主动提出:再借给恭王府4500元,凑足4万元整,待第二年一并归还。就这样年复一年,将年利为本,重复借贷。数年之后,恭王府的欠债就达24万多元。这时,包士杰揭去了“慷慨大方”的假面具,向溥伟索要欠款甚急,如不及时归还,就须以整座府邸作抵押。 事实上,整座府邸光砖瓦木料也不止20多万元,当时住在府中的除溥伟外,还有他的母亲和两个兄弟。对如何偿还欠款,在三兄弟之间引发了一场析产官司,并牵连到西什库教堂。然而,当时中国的法院对外国人所办的教堂毫无办法,官司一拖就是3年。刚开始打官司时,恭王府的欠债为24万余元,到3年后又滚成28万元。 溥伟感到官司无法在打下去,只好妥协,把恭王府劈成两半,前边的房屋全给了教堂用来抵债。就这样,包士杰通过巧取豪夺,将恭王府弄到手。其实,包士杰只不过是一个精明的神职人员,他的后台是西方的教会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