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您知道哪些民俗“几大怪”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能详实地举例讲解几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7-15 21:26:27的发言:

行人阿姨知道的真多

 

 

      虫大人: 您客气了(大人的叫法是跟着大家叫的). 我是在东北插对的老知青,见过的.满族老乡一般都用摇车的.

                 看来您对东北很了解,咱们多交流吧.

 

[em01]
发表于 2008-7-20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心灵老师(搜来的)
大姑娘叼个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农村抽旱烟曾经相当普及,尤其是山区。每到冬季大雪封门,很多活计干不了,小脚老太太在炕头一坐,人手一个长杆的烟袋,烟袋的头上是个搽得铮亮的铜烟锅,一次只能放下很少的一点烟末。点燃后,红红的火苗忽明忽暗,“吱吱”的吮吸声时起彼伏,几个人就东家长里家短的唠上半天。由于吸烟是一种休闲,也是为了提神,所以姑娘家为了加入长辈唠嗑的行列,也就自然的叼上了烟袋。不过现在烟袋基本上看不到了,姑娘家抽烟的也极少,有很多偏僻地区的中老年妇女还保留卷旱烟或抽烟卷的习惯。“窗户纸糊在外”,至今仍是这个习惯,因为东北的民居都是半截的木格子窗,朝里的一面打磨的很光滑,涂着油漆,便于观赏,而窗户是糊在外既是为了糊纸时操作方便,也是为了风雪不能在窗格子里驻留,而润湿窗户纸影响寿命。窗户纸一般都是内部纤维很多特有拉力的一种纸,经久耐用,有些初学书法者买不起宣纸,常用它来练笔,效果极佳。“反穿皮袄毛朝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无论毛朝里外都是一样的御寒。而且毛朝外还有一种装饰的美感,现代人穿貂皮乃至貂绒大衣不都是毛朝外吗,这也算是一种张扬,显富。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多带毛的衣物容易掉毛,毛朝外不会弄脏里面的其它服饰。其实现代皮草服饰很流行,全国各地都有人穿皮毛服饰,之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就在于东北异常寒冷,穿皮毛的过于集中。“养个孩子吊起来”,吊的不是孩子,而是悠篮,有的地方叫“摇车子”,小孩子从小磨人不爱睡觉,大人就把他们放在摇篮里,轻轻的晃动,并且口中唱着自创的摇篮曲,把孩子忽悠迷糊了自然进入梦乡,大人可以腾出手脚干别的活儿。现在一些乡村还能见到这种筐状的摇篮,里面宽大舒适,有的能放进去两个不满一岁的孩子。当然有的孩子四五岁了,还喜欢在摇篮里睡觉。其实摇篮不仅属于东北,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甚至南方也有。
发表于 2008-7-20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8-7-20 9:27:16的发言:

 看来您对东北很了解

恩。您到东北插队是在哪里?

我对东北三省都比较熟悉,尤其是长春、沈阳、丹东、大连四个城市。我对东北的少数民族感兴趣,满族、朝鲜族、锡伯族的文化是最感兴趣的,东北的少数民族特别优秀。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完达山人在2008-7-20 11:04:17的发言:
 回心灵老师(搜来的)
大姑娘叼个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农村抽旱烟曾经相当普及,尤其是山区。每到冬季大雪封门,很多活计干不了,小脚老太太在炕头一坐,人手一个长杆的烟袋,烟袋的头上是个搽得铮亮的铜烟锅,一次只能放下很少的一点烟末。点燃后,红红的火苗忽明忽暗,“吱吱”的吮吸声时起彼伏,几个人就东家长里家短的唠上半天。由于吸烟是一种休闲,也是为了提神,所以姑娘家为了加入长辈唠嗑的行列,也就自然的叼上了烟袋。不过现在烟袋基本上看不到了,姑娘家抽烟的也极少,有很多偏僻地区的中老年妇女还保留卷旱烟或抽烟卷的习惯。“窗户纸糊在外”,至今仍是这个习惯,因为东北的民居都是半截的木格子窗,朝里的一面打磨的很光滑,涂着油漆,便于观赏,而窗户是糊在外既是为了糊纸时操作方便,也是为了风雪不能在窗格子里驻留,而润湿窗户纸影响寿命。窗户纸一般都是内部纤维很多特有拉力的一种纸,经久耐用,有些初学书法者买不起宣纸,常用它来练笔,效果极佳。“反穿皮袄毛朝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无论毛朝里外都是一样的御寒。而且毛朝外还有一种装饰的美感,现代人穿貂皮乃至貂绒大衣不都是毛朝外吗,这也算是一种张扬,显富。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很多带毛的衣物容易掉毛,毛朝外不会弄脏里面的其它服饰。其实现代皮草服饰很流行,全国各地都有人穿皮毛服饰,之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就在于东北异常寒冷,穿皮毛的过于集中。“养个孩子吊起来”,吊的不是孩子,而是悠篮,有的地方叫“摇车子”,小孩子从小磨人不爱睡觉,大人就把他们放在摇篮里,轻轻的晃动,并且口中唱着自创的摇篮曲,把孩子忽悠迷糊了自然进入梦乡,大人可以腾出手脚干别的活儿。现在一些乡村还能见到这种筐状的摇篮,里面宽大舒适,有的能放进去两个不满一岁的孩子。当然有的孩子四五岁了,还喜欢在摇篮里睡觉。其实摇篮不仅属于东北,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甚至南方也有。

完达山人:说的是这么一回事,不过俺想问您,俺们北大荒那疙瘩现在不会还这样吧,起码女人尤其大姑娘不再抽烟袋锅了吧?俺对东北人抽的大烟叶印象特别深,好像是拿豆饼种出来的,有一种烟叶叫“蛤蟆头”不知对否,劲非常大,烟油渍非常浓厚,能把藏在炕洞里的蛇蝎熏走,也能治疗疥疮和虫咬;有的烟袋锅子非常讲究,不但个大、而且烟杆还有纹路,据说是一种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人大姐:您还真在网上啊?家里开空调了吧?知道东北人说的那句老话吧?什么好吃不如什么?舒坦不如什么?具体能说出点道理来吗?

行人大姐:俺管您叫大姐,是因为您长俺几岁;虫大人管您叫阿姨,管俺又叫伯伯,有点不对劲了吧?俺们里理顺辈分关系吧!以后虫大人就得管您叫奶奶了或姥姥了,要不就得管俺叫叔叔了。呵呵。

发表于 2008-7-20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沈阳那边.满族地区.

 

[em01]
发表于 2008-7-21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咱这中国不管哪的老太太都爱上个树啊![em01][em01][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8-7-21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都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老太太,南方人女的干活。到云南和海南岛就发现都是女的干活,男的喝茶。所以老太太虽然老了,还是身手矫捷。

北方就不成,比如说满族,女的也就是做手工和教育孩子,这样一来男的就显得特别彪悍。不过既然是男的,也就不是什么怪了。

发表于 2008-7-21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急了都往高处窜,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话,人急上房狗急跳墙。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在这给大家破解陕南三大怪中的第二怪:柴草不垛挂起来,那里全年雨水比较多,烧火用的柴草如果在地上码垛堆起来,必然会由于潮湿导致柴草发霉变质,当地农民想出来把柴草(也有用稻秸)挂在树叉上,每次雨水从上面的雨盖中流下,人们从下面取出干燥的柴草,直至用完为止,实在是一大发明!

发表于 2008-7-28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实践中的智慧.

 

[em01]
发表于 2009-5-19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e四声)记得陕西的几大怪(可能都属少见多怪吧)

- m6 q( U# f$ v" k: x

烙饼赛锅盖

* g$ r( U7 S6 ]

房子半边盖

- d& g0 g, p% M# W o

面条赛过裤腰带

9 r% O8 ]0 O7 N9 L5 _5 f

枕巾不用顶起来

2 v( Z+ L( C. t( d$ ^ `

板凳不坐蹲上来

* R* t! \. i& T. w' H7 @! c3 E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t3 r! |) u$ n0 _) y+ H

 

" |& L) M3 H) P


# P) b+ }# _' M6 u$ G6 K3 h" u: {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9 d# `5 n4 |- X$ I# ~, Y. ~

 

8 K; z/ r- M+ u2 d


6 R Z( l" A7 ?$ g4 p5 i2 q' X

 

3 P; v2 ]) ^/ l( w+ n* D" s


% o6 C F/ c+ Y2 E% _3 i

 


发表于 2009-5-20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长见识 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6-17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奤夿屯在2009-5-19 20:26:00的发言:
. i9 v, P! `$ Z! a/ `) l

阿(e四声)记得陕西的几大怪(可能都属少见多怪吧)

/ ]: s& n9 _3 w3 I4 ^

烙饼赛锅盖

0 C( G+ V- |7 O7 S3 i

房子半边盖

) h8 y2 o" f, V! n/ i

面条赛过裤腰带

' c/ S" ^* T* \/ [/ @

枕巾不用顶起来

% F& t3 l, m$ R) l5 B7 k0 T( e% F2 ?

板凳不坐蹲上来

" w# R/ [8 l6 E- M' s

 

" r: ]0 p. ]: p* f6 N0 K) D

    这些怪事山西的西南也是如此,就是运城地区就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9-6-5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我去过张家口一带,那里吃饭的习惯我觉得挺怪的,咱吃饭是一人一碗饭,菜大家吃,那儿吃饭是一人一碗菜,饭盆在中间大家吃。这算不算民俗之怪呢?
发表于 2009-6-6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这种习俗还真不知道。

# d1 ^) ~( i; K# D5 e

 

1 R1 I) y! l1 S0 B# w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5 w' B: b f- a- P1 _' H

 


发表于 2009-6-8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

7 E$ L8 W9 ^# _) N

中卫之 常吃枸杞人不老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的咏枸杞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枸杞的功效。

+ K$ g! T6 l, A' |) N, J; A

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94?神仙服枸杞法》中记载:有位使者赴银川办事,途中见乌发红颜的少女拿着竹竿抽打一个九旬老翁,便上前责问。女子答道:他是我曾孙。使者惊奇地问个究竟。原来,这曾孙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服祖传的秘方,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艰难了,所以曾祖母当然要惩罚他。这位曾祖母看起来面如少女,实际上已372岁了。曾孙不肯服用的祖传秘方,就是枸杞子。在明朝,刘公石著的《保寿堂方》中也有记载:有位老翁久食枸杞,活了100多岁,而且行走如飞,发白变黑,齿落更新。

0 _# s# g( L% y- ?) P

记载虽富有传奇色彩,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枸杞具有保健强身,滋补血虚,延年益寿的良效。

: J9 `8 N( A0 ]8 j! u3 z0 _( o

 

; Q3 P1 b; w: y+ I* Z; s1 z

祝楼里的朋友健康快乐!

$ O- Y0 _1 X# h5 j, Q0 v1 d) e. G

祝“卤煮火烧”的朋友们健康快乐!

0 l7 G, T' R2 o

祝阅者健康快乐!

) z S4 J/ V2 K; L' j

祝天下朋友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09-6-11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 d. u) Q* f& {/ s

摘抄:

. [/ i* U' u7 l

中卫怪之 玉米辣椒门前吊

$ O1 ^9 g0 [7 M n+ L5 G) z B

中卫是黄河流域的富庶地,也是塞上江南的米粮川。由于这里水位高,可以自流灌溉,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这里是玉米的产地,辣椒的基地。农民们每年将丰收的玉米掰回,同时把鲜红的辣椒摘回后,为了能使其迅速干透,便将它们整齐地挂在屋檐、窗前。远远看去,家家户户门前一片金黄,一片鲜红,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美得像水彩画,妙得像抒情诗。

n0 m! L& R9 ~7 ~3 G

 

5 O, |# J; e- X3 N( C$ _. j7 ^7 E

 

发表于 2009-6-11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奤夿屯在2009-6-8 10:48:00的发言:
9 f% g1 D/ B& {/ u0 d0 u/ X

摘抄:

" p' g- J- a4 ~8 a0 ]* o4 z

中卫之 常吃枸杞人不老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的咏枸杞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枸杞的功效。

3 V& T. h: P8 H! A1 P

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94?神仙服枸杞法》中记载:有位使者赴银川办事,途中见乌发红颜的少女拿着竹竿抽打一个九旬老翁,便上前责问。女子答道:他是我曾孙。使者惊奇地问个究竟。原来,这曾孙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服祖传的秘方,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艰难了,所以曾祖母当然要惩罚他。这位曾祖母看起来面如少女,实际上已372岁了。曾孙不肯服用的祖传秘方,就是枸杞子。在明朝,刘公石著的《保寿堂方》中也有记载:有位老翁久食枸杞,活了100多岁,而且行走如飞,发白变黑,齿落更新。

. Q6 k. ]; I0 i1 ]

记载虽富有传奇色彩,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枸杞具有保健强身,滋补血虚,延年益寿的良效。

1 v2 B' {2 N" V; A: d- F! W; o1 q

 

& P. [/ v! g- u$ T, R

祝楼里的朋友健康快乐!

+ l9 t& C! U' |3 R! A, e

祝“卤煮火烧”的朋友们健康快乐!

% g) h6 X2 R; M9 P8 ^2 y$ B$ r m

祝阅者健康快乐!

# }' Q9 b W2 `6 M1 {3 P. j9 x

祝天下朋友健康快乐!

) I5 K* k3 M* \; L( N1 t% T2 ?# ~

谢谢您!

发表于 2009-6-1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奤夿屯在2009-6-11 13:26:00的发言:
H8 _6 ]; y" {; S7 O1 ~1 M

 

5 ~' ], }1 T( q8 c5 e

摘抄:

: r( W" `9 {7 n5 R6 {% _# K$ [! G! Q

中卫怪之 玉米辣椒门前吊

4 {1 v+ @4 D$ _. w" r9 x: R' [

中卫是黄河流域的富庶地,也是塞上江南的米粮川。由于这里水位高,可以自流灌溉,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这里是玉米的产地,辣椒的基地。农民们每年将丰收的玉米掰回,同时把鲜红的辣椒摘回后,为了能使其迅速干透,便将它们整齐地挂在屋檐、窗前。远远看去,家家户户门前一片金黄,一片鲜红,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美得像水彩画,妙得像抒情诗。

/ k! n" M& R8 ~8 V5 e$ G, h

 

/ b$ @% y& g3 C, n

 

+ Y, @* {& ~6 b6 A- z3 B. r. r

真美啊!

发表于 2009-6-11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心灵的剪纸图,看着奤夿屯朋友的摘抄,真长见识!祖国地幅广大,有这么多奇怪的风俗,有意思!
发表于 2009-6-3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

5 J& Q' ]$ t: }9 [

 

; S1 p) J: W. c

陕西安康十八怪之:蒸面稠酒人人爱

: c4 ~7 C6 i# A+ K' x- Y7 k- `; U" f

 

U9 w* w7 n+ \' K# h, j

麦面糊糊蒸成面,香油醋蒜辣当先;老少四季吃不厌,稠酒相伴赛神仙。

- O0 d* u) N# ^) j" x

 

W+ ?# W1 v" u9 K5 V# r* X9 I

(仅仅是地方的特色而已,不过既然有这么些个说法,不妨了解一下子罗 )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0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E4 H7 u5 p: O, }# U

 

, ~2 j- ^1 g/ r' E7 f, y; O" Z

 

l/ Y% B2 s# V3 L8 u/ M( v

 


发表于 2009-6-5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6-4 21:42:00的发言:
7 Y2 \. i+ ]3 n2 p7 z

9 M% g1 Q6 j# l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儿吧?

: M9 @3 U$ K; L+ o0 h6 b

是的,这句更能反映气候变化之快。

$ S( Y" u( \! x7 X! _* ]# v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2 21:35 , Processed in 1.21668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