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奴才地位也特殊 《初学阶梯》里有“满汉官民称呼”一条,说:“大清国朝例:凡居官者,在汉人,则称帝曰皇上、自称曰臣;在满洲,则称帝亦曰皇上、自称曰奴才。”奴才之说是什么时候有的呢?在满清,为什么汉人不可以称“奴才”,是有意提高汉人的地位吗? 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仆对主人亦自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有时亦以奴才称之。满人不论是在文书上还是在口语上,“奴才”二字都使用极为普遍。在主子面前,满人进退都是“奴才”。 清朝既然“奴才”的叫法如此普遍,为何惟独不肯让汉人自称“奴才”呢?鲁迅先生在杂文《隔膜》中写道:“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清时,“严分着主奴”。满洲人在入关前,实际上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占据中原后,也未彻底根除奴隶制的一些根底,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因此,满臣自称“奴才”,表示的不仅仅是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与皇帝的关系比汉臣要更进一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汉臣的地位低于满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