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等六文化巨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发掘北京十三陵
《定陵发掘亲历记》
庞中威著.
学苑出版社出版
自从1955年10月9日郭老和吴副市长在长陵定了君子协议后,吴晗除了本职工作外,就加班加点忙活上了。他先后找了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所长历史学家范文澜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苏,说明原因后,这4位知名中外的专家学者,都表示同意或完全赞成。
吴副市长跑前跑后,为发掘皇陵,建地下博物馆,让人们参观游览,增长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操碎了心。
1955年10月13日,他给周总理写的报告草稿刚拟好,就给郭老写了一封信,连同草稿一并送郭老审阅。信是这样写的:
[快车下载]123.gif:
郭老:
发掘长陵事,和各方面谈,都表示赞成。
拟一报国务院稿,可用否,请斟酌改正。
请你领衔,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都会签名赞成的。
候复即致
敬礼
吴晗
十月十三日
10月13日郭老接到信后,当天对报告稿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签了名。郭老在此信的天头上写道:“报告稿在文字上略略修改一些,请再斟酌。我已签上了名。”
10月14日,吴副市长按郭老的意见,将报告稿斟酌修改后,又找到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他们也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0月15日,经修改后的报告稿正式呈送到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林枫处。
这个报告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快车下载]001.gif:
[快车下载]002.gif:
[快车下载]003.gif:
林枫主任并报总理:
明十三陵的长陵、永陵、景陵已经修复了。
长陵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也最为完整。从过去几年北京西郊青龙桥附近(明代名金山,是妃嫔王子的丛葬区)发现的明正德万历妃嫔墓的情况(地下五间大殿,厚石壁,青琉璃瓦的建筑)推断,长陵的地下宫殿规模的宏大,是可想而知的。
埋藏在地下的宫殿,今天如能使其重见天日,开放为地下博物馆,安装电灯,供人瞻仰,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将使这个古代帝王陵墓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胜。
就历史文物说,长陵没有被盗掘的记录。如果明成祖的骨殖及殉葬物全部都被保存,对明初史事的研究将有极大贡献;既使曾被盗掘,剩下的文物也一定不少,金山的明墓就是证据;甚至殉葬物全部被盗,宫殿必然如故,整理一下,也是研究过去帝王墓葬的最完整史料。
墓内的历史文物,开发后照原来陈列式样,就地保存,成为“长陵博物馆”。部分容易变质的文物,可用科学方法保护,或者移交给国家博物馆,而以仿制品放置原处。
清陵是模仿明陵修建的,清陵的地下结构图现在还保存在营造学社的刊物中,作为根据,进行慎重发掘
,估计不会有太大困难。
因此,我们建议开发长陵地下宫殿,由科学院和文化部组织人力,进行工作。
是否可以,请指示。
郭沫若
沈雁冰
邓拓 范文澜 吴晗 张苏
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五日
以上是6位专家学者给总理的上书,思路清楚,目光深远,谈的是学术历史问题,不涉及政治,这是他们的明智之举。
林枫主任接到报告后,非常重视,他用铅笔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表明他完全同意6位专家的意见。可见,林主任也是积极支持发掘皇陵的。
诸如此类的原始档案材料,到如今已尘封了40余年,我几经周折,多方奔走,才首次找到。林枫主任给总理的信,字迹清晰,笔触苍劲有力。
这批珍贵的史料,从1999年1月24日起,我在《中国文物报》上连续发表了一部分。2000年1月12日,定陵特区文物科胡汉生来电话,向我索求查到的资料(他们订有《中国文物报》),他说搞定陵地下出土文物精品展览用。同年6月11日,胡汉生和宋磊女士来我家取原始档案材料复印件,我给了他们,并把王廷芳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的《郭沫若与定陵发掘》一文的复印件给了胡汉生一份。我还把“万年灯”的结构详细地向胡、宋做了说明。胡汉生把当年处理丝绵制品的化学配方,也抄清带走了。
2000年2月26日,长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淑娟、定陵地下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莉,都收到了我送去的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的复印件。那天,同去的有考古所副研究员李遇春、赵浣田和田树仁。
2001年9月8日(星期六),我去十三陵,拜访了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有限公司闫国瑞工会主席,他给了我不少的资料。顺路又拜访了北京十三陵特区神路管理处沈立涛主任和龙先生。
下午去定陵,在展厅里,看到了我提供给胡汉生和宋女士的资料正在那里展览着。
最先向我索求这批原始资料的,是《北京晚报》社的高主任。1998年10月4日,他就复印了一份。同年10月24日,王廷芳先生也拿走一份。看来原始资料是何等珍贵!& M8 n% k1 b+ a9 x% U, t( J: Q#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