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78|回复: 12

郭沫若等六文化巨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发掘北京十三陵(原文件)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6-2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沫若等六文化巨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发掘北京十三陵(原文件)

郭沫若等六文化巨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发掘北京十三陵


《定陵发掘亲历记》
庞中威著.
学苑出版社出版



自从1955109日郭老和吴副市长在长陵定了君子协议后,吴晗除了本职工作外,就加班加点忙活上了。他先后找了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所长历史学家范文澜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苏,说明原因后,这4位知名中外的专家学者,都表示同意或完全赞成。

吴副市长跑前跑后,为发掘皇陵,建地下博物馆,让人们参观游览,增长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操碎了心。

19551013日,他给周总理写的报告草稿刚拟好,就给郭老写了一封信,连同草稿一并送郭老审阅。信是这样写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快车下载]123.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郭老:

发掘长陵事,和各方面谈,都表示赞成。

拟一报国务院稿,可用否,请斟酌改正。

请你领衔,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都会签名赞成的。

候复即致

敬礼

吴晗

十月十三日



10月13日郭老接到信后,当天对报告稿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签了名。郭老在此信的天头上写道:“报告稿在文字上略略修改一些,请再斟酌。我已签上了名。”

1014日,吴副市长按郭老的意见,将报告稿斟酌修改后,又找到范文澜、沈雁冰、邓拓、张苏,他们也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015日,经修改后的报告稿正式呈送到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林枫处。

这个报告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快车下载]001.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快车下载]002.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快车下载]003.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林枫主任并报总理:

明十三陵的长陵、永陵、景陵已经修复了。

长陵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也最为完整。从过去几年北京西郊青龙桥附近(明代名金山,是妃嫔王子的丛葬区)发现的明正德万历妃嫔墓的情况(地下五间大殿,厚石壁,青琉璃瓦的建筑)推断,长陵的地下宫殿规模的宏大,是可想而知的。

埋藏在地下的宫殿,今天如能使其重见天日,开放为地下博物馆,安装电灯,供人瞻仰,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将使这个古代帝王陵墓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胜。

就历史文物说,长陵没有被盗掘的记录。如果明成祖的骨殖及殉葬物全部都被保存,对明初史事的研究将有极大贡献;既使曾被盗掘,剩下的文物也一定不少,金山的明墓就是证据;甚至殉葬物全部被盗,宫殿必然如故,整理一下,也是研究过去帝王墓葬的最完整史料。

墓内的历史文物,开发后照原来陈列式样,就地保存,成为“长陵博物馆”。部分容易变质的文物,可用科学方法保护,或者移交给国家博物馆,而以仿制品放置原处。

清陵是模仿明陵修建的,清陵的地下结构图现在还保存在营造学社的刊物中,作为根据,进行慎重发掘

,估计不会有太大困难。

因此,我们建议开发长陵地下宫殿,由科学院和文化部组织人力,进行工作。

是否可以,请指示。





郭沫若
沈雁冰
邓拓 范文澜 吴晗 张苏

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五日

以上是6位专家学者给总理的上书,思路清楚,目光深远,谈的是学术历史问题,不涉及政治,这是他们的明智之举。

林枫主任接到报告后,非常重视,他用铅笔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表明他完全同意6位专家的意见。可见,林主任也是积极支持发掘皇陵的。

诸如此类的原始档案材料,到如今已尘封了40余年,我几经周折,多方奔走,才首次找到。林枫主任给总理的信,字迹清晰,笔触苍劲有力。

这批珍贵的史料,从1999124日起,我在《中国文物报》上连续发表了一部分。2000112日,定陵特区文物科胡汉生来电话,向我索求查到的资料(他们订有《中国文物报》),他说搞定陵地下出土文物精品展览用。同年611日,胡汉生和宋磊女士来我家取原始档案材料复印件,我给了他们,并把王廷芳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的《郭沫若与定陵发掘》一文的复印件给了胡汉生一份。我还把“万年灯”的结构详细地向胡、宋做了说明。胡汉生把当年处理丝绵制品的化学配方,也抄清带走了。

2000226日,长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淑娟、定陵地下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莉,都收到了我送去的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的复印件。那天,同去的有考古所副研究员李遇春、赵浣田和田树仁。

200198(星期六),我去十三陵,拜访了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有限公司闫国瑞工会主席,他给了我不少的资料。顺路又拜访了北京十三陵特区神路管理处沈立涛主任和龙先生。

下午去定陵,在展厅里,看到了我提供给胡汉生和宋女士的资料正在那里展览着。

最先向我索求这批原始资料的,是《北京晚报》社的高主任。1998104日,他就复印了一份。同年1024日,王廷芳先生也拿走一份。看来原始资料是何等珍贵!0 }( I; f2 _8 E5 n/ _' F%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6-25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吴先生没有善终呀(虽然是因为政治),庞中威可以说出更多关于定陵发生过的玄妙事,他是亲历者.

是随便可以挖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陵发掘亲历记》

      引言


1955
1015日,由郭沫若领衔,吴晗、邓拓、沈雁冰、范文澜、张苏6人署名,上书国务院,请求发掘明朝十三陵的长陵。国务院周总理批示同意后,经过紧张的筹备,于1956517日,试掘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

我参加了明定陵的发掘工作,并且是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地宫探险第一人,有责任把发掘皇帝陵的起因、经过与事实如实地告知世人。

定陵的发掘,对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对明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浓缩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矿业、手工业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史实,也为帝王葬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北京市文化局文物组主任朱欣陶现场领导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滋德的业务指导下,在昌平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发掘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定陵发掘的成功,在考古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发掘清理到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难以胜计。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建艺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那极“左”的年代里,发掘清理工作结束后,参加过发掘工作的人,又经历了沧桑岁月,凄风苦雨的煎熬,尤其在“文革”中,为发掘定陵做出过贡献的吴晗、邓拓、朱欣陶、白万玉备受摧残,家破人亡,含冤离开人世。我们活下来的人,不能忘掉他们,也不能忘掉这段悲痛的历史。

近年来,有关发掘定陵的文章、书籍陆续问世。这是好事,但这些文章和书籍多有失实之处,既歪曲了历史,又误导了读者,还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流传到社会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种治学不严的态度,对自己的形象有损无益。别的不说,就连我是第一个从金刚墙上3米高处的洞里冒着生命危险下到地宫去探险的这点儿史实,也张冠李戴了。

定陵地下宫殿对外开放,一切都不再神秘,但在发掘时,一切一切都是神秘的。地宫的大门在何处?地宫里的飞刀、暗箭、毒气、陷阱在什么地方布置着,它们的威力有多大?还有的人说:飞刀暗箭,都是用毒药水浸泡过的,有剧毒,见血人必死。这些传说,使我们发掘人员非常恐惧。这座地下宫殿,已埋藏三百余年,它的本身就特别地吓人。打开地下宫殿多时,我一人都不敢进去,下去时必叫一人陪同。不是我胆小,就是打开第一道大石门后,有十几人进入地宫察看时,主殿里停放着的3口偌大的棺椁,就给人一种恐惧感,谁都没敢单独进主殿里去看,大家是站在第三道大石门口处看的。近一人来高的3口朱红漆棺材在那棺床上停放着,谁看见不害怕?

我把发掘定陵的始末,亲历亲为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展现给读者,只想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一点真实的资料,这就是我写这本小书的初衷。


           庞中威

发表于 2008-6-25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刚好在看<风雪定陵>
发表于 2008-6-25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挖就挖,只有条件成熟,有甚不可。

活人怕死鬼不成?

发表于 2008-6-25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挖定陵是个极大错误,还好不是长陵.
发表于 2008-6-25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万玉这家伙

发表于 2008-6-25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潜意识的作用

发表于 2008-6-26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五在此在2008-6-26 13:08:45的发言:

有本事你别去,去都去了.还说什么大错误.

就算是错误又怎么样?那些毁坏的文物还能回来吗?就烦说这种没意义的冠冕堂皇的破话!显得自己特悲痛似的.

就不知道往好处说,挖掘定陵起码让人们看到明代帝王地宫的形制.

他没少去

东陵王爷坟考察还跟着呢

发表于 2008-6-26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8-6-25 23:30:20的发言:
挖定陵是个极大错误,还好不是长陵.

有本事你别去,去都去了.还说什么大错误.

就算是错误又怎么样?那些毁坏的文物还能回来吗?就烦说这种没意义的冠冕堂皇的破话!显得自己特悲痛似的.

就不知道往好处说,挖掘定陵起码让人们看到明代帝王地宫的形制.

发表于 2008-6-26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六个根本算不上什么文化巨人,顶多是二流学者罢了,都是因为跟了共产党才出名的。真正的学者那时都靠边站了,甚至都惨死了,哎,没办法。
发表于 2008-6-27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陵发掘确实有些早

发表于 2008-6-27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6-27 9:38:22的发言:

定陵发掘确实有些早

至少我们对明代陵寝了解的更多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 01:47 , Processed in 1.17134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