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九门 北京原有的明代城墙是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础上不断修筑而成的,沿用于清以至民国,一直保留到解放之后,前后历经500 余年。 明北京城的营建始于永乐四年(1 406 ) ,永乐十八年( 1420 )才基本竣工.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北京是在全盘处理上,完整地表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都市规划方面的智慧和气魄的。”国外的建筑大师也曾说:“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奇观之一,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正因如此,北京城成了我国历史上王城规划之典范。 明代的北京城原有三重城垣,即紫禁城(今故宫)、皇城及大城。皇城周长约18 里,属紫禁城的外围,民国初年已经拆除,如今只留下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门、东安门等地名。近年在旧皇城的一段遗址上建造了皇城遗址公园。大城即北京历史上的内城,周长40 里(今二环路);又过了140 年,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 ) , 为了防御外族侵扰,增筑了外城,原计划外城要包围内城一圈,周长120里,后因战乱频繁,并兼明政府国库空虚,外城只从北京的东南角到西南角,建了一个”凸”字形的城垣轮廓,犹如给内城加了一帽子,这就是北京内外城的形成。 北京明代的城墙共建有城门20 座(紫禁城除外). 所谓“里(内城)九外(外城)七皇城四”。最著名的当属内城的“都城九门”。当时这九座城门是按照严整对称的格局而修建的:东直门对西直门,朝阳门对阜成门,崇文门对安定门,宣武门对德胜门.只有正阳门没有相对的门.正面当中省去一门,据说是怕泄了“王气”。当年这九座城门都有气度大方、雄伟壮丽的城楼,并在每座城门外都筑一“月城”,月城的城墙与内城的城墙一般高,只是略窄一些。与城门相对的月城城墙正中,都有箭楼一座,箭楼前面以及左右两面墙体都开有箭孔,以供作战、防御之用。北京内城城墙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拆除后.仅保留了3 座箭楼,即正阳门(前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箭楼。 北京内城九门的来历以及当时的主要用途各有不同,而且留下了不少典故与传说。南面正中的正阳门,正处在北京中轴线上,是为主门,又因正对皇宫,所谓“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因而取名“正阳”。左边的崇文门,因当时附近建有先圣庙、衡文院等与文教有关的庙宇和单位.“崇文”表示“文教宜尊”之意;右边的宣武门,由于明、清时期的兵营教场多设在宣武门外,如今那里还保留有校场口、四川营等地名,取名“宣武”,是指“武烈宣扬”;东边的朝阳门,正对东方,是指“迎宾出日”;西边的阜成门.是指“物阜民安”,东直门、西直门,是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义;北边的安定门,是取“文臣翊赞太平,交待而后安享”; 德胜门是取“武将疆场奏迹,德(得)胜回朝而后凯旋”。那时军队出征,必须出“德胜”,归“安定”, 以取吉利。 明、清时期内城的九座城门也有它的特殊用途,多固定通过某一种车辆,这可能与当时的皇家以及居民生活用途也有一定关系。正阳门在皇宫之南,走皇轿宫车,平民百姓只能走月城所开的两座门。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朝阳门走粮车,阜成门走煤车,东直门走木材车,西直门叫“水门”。安定门以及德胜门除走兵车外,后来也走粪车。 再有,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明、清时期.其中八个城门楼上都挂有一典,唯有崇文门城楼上挂有一口钟,每当清晨或傍晚各城门都要敲打典或钟,以示城门的启闭。典是扁的,音脆;钟是圆的.音憨,这就是旧时北京人常说的“九门八典一口钟”。 前后经历了几个世纪,存在500 余年的北京明清时期的城坡,从上个世纪60 年代被全部拆除,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