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中轴线的整治与保护 中轴线为北京传统城市空间之魂,统领城市的骨干,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整治中轴线对展现北京古都风貌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故宫为中心,故宫以南至永定门为南中轴,以北至钟鼓楼为北中轴,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的城墙是轴线空间的结束。 南中轴结合永定门复建,整治周边环境,继修复先农坛南墙之后,争取亮出轴线西侧先农坛及东侧天坛南坛墙和神乐署。开展前门大街改造并全面整治沿街景观,恢复历史原貌。 北中轴整治景山周边环境,力争修复景山寿皇殿(现为少年宫占用)。修复雪池冰窖及御史衙门,亮出黄化门城墙,形成皇城中又一个历史景观;腾退火神庙,修复后对外开放,同时完成对万宁桥两侧的环境整治;钟鼓楼是中轴线北端标志,整治周边环境,与什刹海遥相呼应,形成“后市”的面貌。 (2) 朝阜路沿线的整治与保护 朝阜路沿线是北京古城与现代城市功能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成果。 在已经恢复历代帝王庙完整历史格局并对社会开放的基础上,恢复白塔寺完整的风貌,同时整治周边环境;复建三座门南侧牌楼,争取腾退大高玄殿;腾退修缮宣仁庙并对社会开放;完成孚王府腾退,修缮后对外开放;腾退修缮朝阜延长线的东岳庙东、西路及中路北部,并对社会开放。 (3)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皇城城廓的保护 重塑皇城边界,在皇城四至边界有条件的区域(如沿平安大街南侧、西皇城根东侧、灵境胡同北侧)结合环境整治,在有条件的地段修建绿化带,作为西、北皇城边界的象征。 j5 N6 ?7 A# M' X( r- N
结合南、北护城河整治,通过一定宽度绿化带的设置,塑造绿色的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形态。 (4) 旧城历史河湖水系的保护 在恢复菖蒲河、整治筒子河等水系治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完善旧城河湖水系的保护,划定河湖用地范围和保护范围,并制定有关保护规定。 a) 现有历史河湖水系的保护 护城河水系:重点保护北护城河、南护城河、北土城沟、筒子河和金中都护城河遗迹。 风景园林水域:重点保护六海、筒子河等湖泊水域。 水工建筑物:重点保护万宁桥、银锭桥、北海大桥等。 b) 历史河湖水系的恢复和控制 重点恢复的历史河湖水系为玉河北段(万宁桥--北河沿大街)。依据玉河原上口宽15m,规划新挖玉河上口宽8m,两岸绿化隔离带宽度均为8m。规划新挖河道1067m,新建橡胶坝1座,可新辟水面面积约1.6公顷。 由于现状前三门大街南侧已建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考虑到原貌恢复前三门护城河工程对市政管线及交通路网造成的重大影响,河道的恢复工作主要以提出控制地带,将河道影响范围内的用地控制起来为主旨。 2)旧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 ( C0 u% L5 W( J8 {8 V
北京旧城传统空间形态分析图
( U5 K/ G' o8 b% V" hspace="12" src="http://www.bjghw.gov.cn/ghzt/images/image003.gif" width="628"/>" k9 u5 Q( Z$ v* q% k
图4-9 北京旧城现状高度分区示意图继续开展胡同保护研究工作,包括胡同现状普查、历史演变分析和保护政策探讨。 积极开展北京旧城区内的四合院的调查工作,做好四合院的保护工作,对成片的、形制较好的“胡同-四合院”实行整体保护。 以皇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中心,保持传统风貌特色,调整高度控制区域和控制标准,提高控制能力,使城市景观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 公布《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旧城部分)的各项指标,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坚决制止旧城区内建筑控制高度被突破的状况。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城市景观线和街道对景的保护,编制专项保护规划,通过城市设计研究视线走廊的控制范围,提出高度、体量和建筑形态控制等要求。严禁插建对景观保护有影响的建筑。保护重要景观目标点之间的对视效果,维持其原有的景观联系。对控制范围内严重破坏视线景观建筑全部拆除或局部拆除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拆除方案,对需进行外观整饰的一般破坏视线景观的建筑提出整饰细则。
( @7 h0 L$ {, C1 Z/ Q* h
北京旧城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示意图. c1 c" Q0 f% F
" hspace="12" src="http://www.bjghw.gov.cn/ghzt/images/image004.gif" width="676" align="middle"/> 加强对旧城区建筑色彩控制的研究,通过对传统建筑色彩的分析,提出旧城区建筑色彩控制的相关规定,并予以试行。 加强对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研究与论证,鼓励国内外设计机构在旧城区内新建建筑设计与古都风貌相协调方面的探索。 制定“北京市名木标准”和“准古树”确定标准,并向社会公示。 完成十八区县古树和准古树卫星定位普查工作,并建立古树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使古树名木达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对全市范围内的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进行保护、复壮工作,有计划地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每年完成约1600株。 逐步疏解旧城部分职能,降低旧城人口密度。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旧城人口从180万降低到110万,平均每年疏解4万人,以此推算“十一五”时期疏解人口20万左右。人口疏散需要认真研究人的生态系统,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控制,避免不利于维护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出现。可结合旧城内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整治,以及其他地段的改造,相应提出逐步疏解人口的目标和措施。
1 _2 A6 }# }3 u. y7 g6 j( a/ [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新城、新区建设,政府主导,统筹建立容积率补偿机制和配置旧城向外疏散用地。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多元投资,适时迁出工业、公交场站、低端小商品市场以及在旧城内因用地限制难以发展的行政办公、文教、医疗等单位,腾出用地,完善文化、服务、旅游、特色商业和居住等主导功能。同时,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及防灾避险等因素,还应当增加相应规模的城市绿地。 + x& Z. P! D8 |2005年北京旧城用地饼图! m. Q' |7 h) U6 D( d" f
" hspace="12" src="http://www.bjghw.gov.cn/ghzt/images/image005.gif" width="388" align="left"/>由于旧城用地极为紧张,除安排与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市政设施外,不再安排其他市政设施。如加油站等与旧城风貌不协调的市政设施,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不再新增,并考虑适当减少站点设置,扩大服务半径,以节约用地。需要增加的停车场等设施尽量设置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避免造成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的破坏。 旧城具体用地功能调整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旧城部分)为准。
以旧城整体保护为出发点,以居民拥有良好出行环境为目标,制定综合交通政策,优化调整出行结构和旧城区路网结构,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适应旧城空间尺度的公共交通工具、组织方式,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加快加大地铁规划建设,推动旧城内交通出行逐步向以地铁和地面公交为主的方式转变,开展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研究,积极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建立能够体现旧城空间形态特征及利于旧城整体保护的综合道路交通系统及组织方式。 优化完善旧城路网体系,完善路网“微循环”系统,在保护传统街巷胡同格局与尺度的前提下,完成旧城道路红线的调整。完成旧城部分地区支路、胡同改造与实施,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和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并开展旧城内道路微循环及胡同系统合理利用研究。 9 |- D7 }9 \( |) T
旧城道路功能规划图, e* z5 A g; N5 d* v0 T
" hspace="12" src="http://www.bjghw.gov.cn/ghzt/images/image006.gif" width="604" align="left"/>结合旧城胡同单向循环交通系统研究、旧城胡同高收费停车对策研究、旧城社区联合—胡同单行低票价小型巴士交通体系研究,开展旧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研究和局部地区的试点,完成旧城交通出行计划的研究。 结合旧城能源发展政策与对策研究、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布线方式、设计标准研究,开展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尤其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和局部地区的试点;制定《北京旧城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技术规范》,摸索基础设施改造的实施办法。 建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市政工程的统一规划和实施。编制拆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各类架空线缆、线杆专项规划,投入相应资金,逐年有计划实施拆除工程,并提出地上电力(含路灯)、通信、有线电视和各类光缆入院入户的走线要求。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街坊路(胡同)地下管线设置要求,合理解决传统风貌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 进行市政工程管理体制的研究及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的试点。 继续加强市政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 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替煤工程。 加强旧城各类市政设施综合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以协调地下、地上空间可持续利用,维护古都风貌。 6. / h, d q! _9 I' d/ T' x9 B
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市政管线布置示意图
" w/ S! U+ y. p" hspace="12" src="http://www.bjghw.gov.cn/ghzt/images/image007.gif" width="604" align="left"/>旧城房屋修缮在旧城四个区分别选择危房集中的未改造地段,开展小规模的危房改造工作,同时清除不良建筑和破坏历史景观的建筑,并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尝试在城市中介入新的要素,弥补和改善城市缺陷。 在不改变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和风貌的前提下,重视旧城传统地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北京旧城区道路窄,人口密度高,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地面矛盾的出路之一。开展旧城地下交通系统规划,做好启动建设的前期准备。地下空间开发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的引导,建议结合大栅栏等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首先开始试点。
重现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逐渐形成的京郊风景名胜区。 对颐和园已恢复的“耕织图”景区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基本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完成部分遗址保护清理,加大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香山园内外进行环境整治,严格控制周边建设,拆除影响景观的杂建,修复部分古建筑群。 全面整治八达岭长城景区;完成怀柔区小城峪至撞道口段长城、响水湖长城的修缮和箭扣段长城的保护与利用,完成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完成延庆县境内残损严重的长城抢险修缮工程;完成密云县司马台长城抢险、古北口长城抢险两项工程;完成平谷区将军关长城二期修缮工程及四座楼长城、玻璃台长城、黄松峪长城修缮工程;全面激活其它交通要冲中的长城保护工程、整治周围环境,建立长城保护档案,签订长城保护协议,建立长城保护基金,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加大长城保护的宣传力度,实现长城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位于天寿山麓的十三陵及房山云峰山(今九龙山)下的金陵遗址。在对建筑遗存进行保护整治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同时进行整治,对金陵遗址继续进行考古调查,填补“无可记达”的历史。
2 ?. ` L. G1 e! Z: i8 N 在修复三教庙、通州北城垣遗址、吴仲祠,以及通惠河三闸平津闸等人文景观的同时全面整治周边环境,挖掘运河文化开放、创新的内涵,再现运河文化风采。 在完成石景山“三大寺”(慈善寺、法海寺、承恩寺)腾退,修复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成对戒台寺、潭柘寺的抢修,同时整治周边环境,消除隐患。 古代水源河道:重点保护莲花河、长河、莲花池、玉渊潭和白浮泉遗址及其水源河道。 古代漕运河道:重点保护通惠河、坝河、北运河、高碑店古漕运灌区和萧太后运粮河。 古代防洪河道:重点保护永定河、南旱河和凉水河。 水工建筑物:重点保护广济桥、卢沟桥、朝宗桥、琉璃河大桥、广源闸、八里桥、麦钟桥、金门闸、东不压桥遗址、庆丰闸、北海大桥、高梁桥等。 重点恢复鱼藻池和莲花池,并研究恢复金河、高水湖、养水湖等河湖的可能性。 鱼藻池是北京最早成为都城的一个见证,也是金中都的一个历史遗迹,因此应按历史原貌恢复鱼藻池,拆除现状莲花池西南角的违章建筑,恢复为水面。 通过周边环境治理,恢复颐和园东门、治镜阁等皇家园林景观;通过市少年宫的迁出,恢复景山寿皇殿等皇家园林景观。 通过院内驻园单位的迁出,整治周边私搭乱建等措施,恢复天、地、日、月坛为代表的坛庙园林的原有文化风貌。 结合文物周边环境整治、搬迁园址内居民等措施,保护恢复如淳王府等历史文化名园及私家王府花园的原有风貌。 建立非文物建筑遗产评估系统,开展非文物建筑遗产普查。充分利用北京地区博物馆优势,加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编制《北京旧城规划》。该规划将整体研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未改造的传统地区、已经改造的传统地区的保护更新与建设,按整体保护的要求调整土地功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确定迁出单位和人口疏散要求。该规划应有所突破,能够比常规的规划更为深入,持续进行,深入到对不同地块做出导则,在此指导下进行地段的城市设计、建筑更新与环境整治设计、基础设施设计,以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总体要求,以《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为基础,选择旧城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未划入保护区的传统街区中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做补充性深化研究,明确区域范围、整体格局、空间尺度、市政设施及实施方案,形成实施性的详细保护规划。 提出第三批旧城外保护区名单划定保护范围,并编制第三批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制订完成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明确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发展战略,继续做好风景名胜区的升级申报工作,力争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达到3-4个,市级风景名胜区达到8-9个。 完成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规范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为资源的永续利用打下基础。 在《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及《北京旧城传统地区管理规定》,确定适用于各保护区和传统地区的总体原则,并根据不同功能性质、保护重点和特色等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准则。 同时,结合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实际情况,编制适合于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相关管理规定,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以及后续监督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定。 针对故宫、天坛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地区的专项保护规章,明确管理责任,规范建设和管理行为。 在明晰房屋产权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房屋质量评价标准,正确判断危房和旧房的历史文化价值,制定对房屋、院落进行维护、修缮和改造的技术标准等实施细则,以指导房屋保护和修缮的试点工作的开展。制定传统房屋管理规定,明确修缮审批的程序、主管部门,并建立相应的鼓励及惩罚机制,使传统房屋修缮和管理得到落实。停止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逐步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拆除旧城内及郊区的违法建设及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要求,逐步整治、改建和拆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缓冲区内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淡化商业气氛,展示历史环境。 对旧城区分片进行调研与评价,将评价结构作为保护规划方案实施的依据。组织力量对旧城区开展一次全面、准确、细致、完整的调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建立北京旧城数据库,统计完备的胡同及历史遗存的现状资料,并采取现代数字技术进行文字记录、拍照、录像和绘图。市文物部门在已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旧城及郊区相关的历史事件、口述史料、民间传说一并进行调查、汇总,以求真实体现旧城历史的进程。 疏解旧城功能,优先鼓励文化产业。根据各区段的区位特点和历史成因鼓励例如珠宝业、老字号经营、传统商业、旅游服务业、博览展示业、小型办公等适合旧城保护与发展的产业。鼓励发展功能混合区,保持人口结构的多样性。限制如大型商业、大型办公等对旧城保护不利的产业。不鼓励将大片四合院区改为高档住宅区的做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级政府要制定旧城人口疏散中长期计划。结合解危排险、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修缮、文物腾退、四合院买卖、“城中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政府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旧城人口外迁。制定货币奖励、现房安置、增加置换面积等多种鼓励人口外迁政策。政府控制一部分住宅作为廉租住房,用于安置迁出的低收入居民。 以保持旧城传统街道、胡同的机理和尺度为前提,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并恢复完善胡同体系,制定旧城交通发展政策,调整旧城道路规划,特别对各地段步行系统进行研究。发展公共交通,调整客运价交通结构并建立补偿机制;鼓励和提倡自行车和步行,部分地段限时限制小汽车、多种方式的交通空间共享;加快旧城内地铁建设,增加旧城内地铁网密度。 通过舆论宣传、知识教育、信息公开等形式,加大保护与各项政策的宣传。改变思想观念,激励公正行为,提高公众参与保护区内各项事务的水平,将保护遗产创建宜居城市的理想转变为公众的自觉选择。同时,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规划的编制,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