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q9 k; V# ?/ B6 i; T8 p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珠市口东大街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宽敞但永远也不通畅的大马路上,两行光秃秃的小树充当着绿化的任务,马路两旁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每隔500米就设置一座的过街天桥,其护栏上镶嵌着很多高中课本里才能见到的物理公式:“E=MC2,不知道爱因斯坦老人家看到中国人用如此荒谬的方式宣传自己会作何感想。难怪虫子说他前阵子天天骑车路过此地,感觉象到了鬼街一样,而现在,这条大街有了他的新名字:“北京大都市街”。
5 y4 T% o+ \- ?" A' w+ t& h( a 我们在珠市口路口的东北角集合,由于今天来了很多Sohu论坛的朋友,我们的队伍分成了两组,Fenken,正方行,虫子,鲨鱼,三姐妹,飞的鱼和我组成一队,掌柜的和张老师与Sohu论坛的朋友也组成了一队,没一会儿的工夫,掌柜的一行人等就钻进了冰窖斜街,而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珠市口东大街161号,为了不走冤枉路,我们不得不从集合地点沿着“大都市街”往东走,一路上,马路两侧的大扇玻璃不停的向行人和司机们反射着刺眼的强光,我被这一阵又一阵的强光忽悠的有点找不着北,而看到每个建筑物前面摆放的为了“美化”城市街景的雕塑作品时,我开始有点想吐了:用钢铁浇铸而成的又丑又硬的怪物,外层已经开始掉漆,活象一只被晒干了的巨型章鱼。我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一条与“大都市街”相交,向东北方向延伸的路呈现在了我的眼前,由于看过小苜蓿写的帖子,我猜想这里就是老的珠市口东大街,因为此段路呈折线型,当年马路拓宽时道路取直,这里幸免于难,我知道快要到了,心里渐渐高兴了起来,鲨鱼夸张的跟我比划着当年这里大公共错车的情景,再想想刚才拥堵不堪的大都市街,难道拓宽马路,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唯一方法吗? $ d: f" C7 P* W
北京大都市街:
% z! q, J2 z" ?& z1 z' I) C巨型章鱼怪人:
; k. M& ~8 D3 y- N) h' x: u% ? 在到达161号之前,我们在183号停留了很长时间,此建筑面阔三间,看其外表的颜色和墙上模糊的字迹,我们已经感到了它不同于一般,经过仔细辨认,位于门洞正上方的当是“同和堂”三个字,经过查找资料,北京有两种行业叫过同和堂,一种是经营餐饮的同和堂,在西四的报子胡同,当时曾被称为北京的十大堂,该堂有一道拿手菜叫"天梯鸭掌",自从民国二十几年歇业后,这道菜久已失传,甚至提起菜名,都没有人知道了。另一个行业就是药铺名字叫同和堂了,在本人能查到的资料里,并未提及珠市口一带有卖"天梯鸭掌"的同和堂分号,而位于“同和堂”三个字两侧的分别是“春满杏林”和“泉香橘井”各四个字,“春满杏林”典故来自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相传他在江西庐山隐居时经常义务为人看病,从不收酬金,每治愈一位病人,他就让病人家在山坡上种些杏树,后来时间长了,庐山一带的杏树逐渐成林,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人们就以杏树来纪念他了,久而久之,杏林也就成了医家的专用名词或是用来形容具有高尚医风的医生了,而“泉香橘井”说的是西汉时湖南一位叫苏耽的道人,因为对母亲极为孝顺,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他说的方法救活了很多人,一时传为佳话。如此看来,位于珠市口东大街的同和堂当年确是药铺无疑: ! ^ f+ Q" N n& D8 `% O7 ~
. q% @9 Y" x5 ~+ t4 u# d( A+ \% t, \
6 `( n3 [! x, u' v7 G8 g8 F+ b! q a! F: \, l+ S
大家在183号咔嚓了老半天,我有点着急了,因为主要是来看161号的,看到大家还未有走的意思,我自己径直向161号走去,大家看我往前走了,似乎是怕我抢了“头彩”,也都紧跟着我来了。: ^& f% `; H, h" p, u# U
% P( F8 q* @& L[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1 1:10: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