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几座教堂 天主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一支,很早就传人了中国。从明代始,北京就出现了传教士和教堂。在北京的天主教东西南北“四大堂”中,三座都在今天的西城区域内,一个是西什库的“北堂”,另一个是西直门内的“西堂”, 再一个是宣武门的“南堂”。 西什库教堂因在京城稍北区域,故被称为“北堂”。“北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但其址原来在中南海(西苑)内的蚕池口,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才迁到今天的西什库地区的。 据史料所载,蚕池口的北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当时选址在今天的西苑附近,是康熙皇帝“恩准”的。 据考,教堂的地址是在康熙登基之初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府址上.足以证明康熙对天主教会的重视。教堂建成后,康熙题写了《敕建天主堂》 文,并赐了一块亲笔所书的“万有真原”牌匾。 道光皇帝因为他在宗教、哲学和感情上对天主教,尤其是一些教士的胡作非为和制造“教案”冲突很有反感。并且因在中国东南沿海贩卖毒品鸦片的洋人中不少是天主教徒而厌恶天主教,故而他下令拆了蚕池口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法政府强迫清政府签定了《 北京条约》,同治四年(1865 年)传教士又在蚕池口重建了教堂。 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在光绪“亲政”前,经过多方交涉,清政府出巨资,蚕池口教堂再次被拆,并在西什库建了新教堂,即今日的“北堂”。 新建的“北堂”比蚕池口的教堂大得多,仅大堂就有2200 平方米,高达16 . 5 米,钟楼塔尖高有30 余米,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由洋人设计,中国人兴建。 除大堂外,传教士又借机跑马占地,修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建筑。教堂内还设有育英堂收养孤儿。据有些史料和清人笔记称,这些收养的孩子长大后多被教养成“洋奴”,或者卖到欧洲。也有人说这些孩子成了教会医院里的试验品。但年代较远,这些传闻难以核实。 西什库“北堂”不仅是北京最大的教堂,而且是直隶(河北、北京地区)北境的天主教总堂,其主教樊国梁(法国人)还有清廷颁赏的“二品顶截”头衔,地位十分显赫。1900年义和团围攻西什库,当时的童谣唱到:“不打油,不打醋,专打西什库… … ”。 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南堂”,是北京最古老的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1605 年》 ,是由著名意大利籍传教士利马窦所建。 “南堂”在明末遭兵火之灾被毁。清顺治七年(1650 年)由传教士汤若望出面请示顺治皇帝,“南堂”获旨又重建,其规模超过了原来的 “南堂”。“南堂”在康熙五十一年(1 714 年)又曾重修,使之更加富丽堂皇,不亚于梵蒂冈的教堂。 “南堂”虽说是“天主之堂”,但“上帝”对它保佑不够,故而屡屡遭中国“火神”光顾。乾隆四十年(1775 年)又毁于大火,使之成为了灰烬。次年清廷又拨巨款将其修复,其规模比原来小了些许。 在1900年庚子事变中.“南堂”因藏匿杀人放火偷盗的“二毛子”和给入侵京城的八国联军提供情报,以及一些教士和教徒又趁火打劫,引起义和团拳民的愤怒,拳民群起而攻之,“南堂”再次成为废墟。 目前的“南堂”是光绪三十四年( 1904 年)重建的,是不平等的《辛丑条约》 的产物。 在“北堂”和“南堂”之外,西城区的另一个大教堂是“西堂”,在西直门内。它是北京天主教“四大堂”中建筑最晚的,始建于雍正元年(1 723 年)。 “西堂”建成后不到百年,因嘉庆不信天主教,对来华传教的教士颇为不满,在嘉庆十六年(1 811 年)下令将“西堂”拆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同治六年(1867 年)重建,1900 年又毁。 解放以后,由于天主教教徒减少,很少有人到“西堂”礼拜,教徒废驰后改为中药厂。目前,教堂的塔楼已没有了,但大礼堂仍在,前几年进行了修葺。 在三座大教堂之外,西城地区还有一些教堂,其中阜外马尾沟的石门教堂比较有名,这里不仅是教堂,而且还是北京天主教的墓地,利马窦、南怀仁、汤若望埋在此处。目前,除利马窦墓、汤若望墓、南怀仁墓尚有遗迹可寻外,其它墓均不存在。解放后,在石门教堂内及附属墓地上建了大楼,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和北京社会科学院曾先后在这里办公。 在西城区,除了许多天主教教堂外,还有一些基督教的教堂,如今夭西四缸瓦市的教堂,就是基督教的“西堂”,曾是北京最重要的基督堂之一。 摘自《 西城追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