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0|回复: 1

御马厩与八旗官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5-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御马厩与八旗官马

满清入关,马兵骠迅,俾以决胜负,系死生。清初,海内多事,马政尤先。其军马散牧口外。战起,朝命急宣,旬日间万马奔腾,事平仍还马于牧。“御马驼厂”则由近及远,在禁城、在皇城、在京郊,计十六厩,分述如下:
    
禁城四厩:“ 御马厩”与“副马厩”专供御乘,匹数无定额,神骏龙骥,率皆上选。惟“副马”平常不动,只俟不时之需。皇帝巡幸、祭陵、祭天,出则伞盖如云。为此,“仗马厩”特畜仪仗马三十匹、祭祀用马四十匹、驽马二十匹,以备仪骑,兼驮货物。因良驽参差,较之御马已嫌逊色。“花马厩”畜养花马无定额,另养驽马五十五匹。花马以乘皇子皇孙,驽马仅备太监骑用。马非良种,均供散乘,且出入不时。较之仗马,是又等而下之矣。
  
皇城内五厩:东华门外骡马厩”。畜骡三十匹,马六十匹,“西华门外骡马厩”畜骡六十匹,马五十匹;“西华门外小马厩”畜养最杂,计有小马十四、红马四、骆驼四、驼羔四、骡八,另养套头马及驽马各二十匹,“东华门外公马厩”则析分为三,曰“东一厩”、“东二厩”、“东三厩”,各养驽马七十一匹,骆驼十峰;“西华门外公马厩”分为“西一厩”和“西二厩”,驼、马额数与“公马厩”同。清宫差役繁重,举凡传旨传差、迎送宫眷、运菜运水、内廷演武、护军巡城,所用骡马,均由此五厩内出之。需要指出的是,厩内“驽马”,乃与御马相对而言。虽系等外,而蹄色脚力,仍为常马所不及,是可见内廷甄选之严格。

京郊七厩:一厩在西郊安河村,畜马二百匹、驼十峰。马杂而驽,最系末流,仅役于太监。南苑六厩,马无定额。厩马之外,另附一“桐马群”。群内腾马四匹,牝马三十六匹,因系种马,皆极骏健。牝马并按时取乳,以哺马驹。京城“御马驼厂”中,是唯一主蕃育驯养者。
  
“御马驼厂”辖于上驷院。厂内分工缜密,核察极严。每厩,上设厩官、厩长、厩副、牧长、牧副,下设厩丁、牧丁、草夫、甲兵。骡马野牧,每群配厩丁十五人,骟马每群二十人。马匹供役不同,“待遇”悬殊。凡御乘之宝马,日给黑豆一升五合、米二升、麦麸四升、草十四斤,驽马黑豆二升、麦麸四升,草十一斤,至无差老马,仅给黑豆三合、米六合五勺、麦麸三升、草四斤十两。“御马驼厂”镌有铁章。凡书“御马”、“御驼”者,其形为圆。御马入厩之始,即于臀左烙之。一有此章,则身价十倍。凡书“公马”、“公驼”者,形制为方,皆烙于臀右。马难常佳,迭有升降。凡公马公驼而赝御选者,则于臀左加烙圆印,书日“升缺马”、“升缺驼”。如御马御驼被汰,降入公马公驼之列者,则在原章上烙以“x ”,印,复于臀左加烙方章,书日“裁降马’、“裁降驼”。清帝爱宝马,每视坐骑为掌上明珠,以是厩中畜养殊难。稍有不周,辄遭呵斥。御马“出收”,定点在内蒙及察哈尔地区。惟口外马匪猖獗,常视御马为袭取的目标。一经得手,即鞭骑远遁,官军无奈其何。鉴此,特于牧厂设置“防牧官”。如“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在“恭迎”御马之后,即加派参将三名、晓骑校十二名、护军校十二名、护军三百四十名日夜巡逻。因恐生不测,几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直到御马返京,半年的担惊受怕才暂告结束。

至此,不妨稍及一下当时遍布北京内外的“八旗官马圈”。

“官马圈”为旗营豢马之所。其在城内者,日“内圈”。内圈有三.一为“两固山官马圈”,专畜常备战马。满洲八旗,旗畜二百匹,蒙古八旗,旗畜一百匹,合为一厩,共有战马两千四百匹。一为“拴养马圈”,专畜现役战马,训练出征,皆依战斗编制。满洲八旗为首,旗畜九十匹。以下依次递降,至内火器营八旗,合养战马七十二匹。全圈有马两千匹。末为“应差马圈”,分养于王公府第、坛庙官署、都统衙门。少则五匹,多则二十匹,专司旗兵通信联络。战争迫近时,内圈战马倾厩出动。如不足,则向口外及内蒙四十九旗王公飞檄征调。内圈军马骠逸,阵前驰骤,势如狂飙,堪令风云增色。

为“外圈”散落近郊,统称“放青马厂”。惟空有栏圈,而马无一匹。盖外圈职责,为专司放牧。春草初萌时,先牧马群于郊外,日出开圈,日晡收栏,名日“放青”。四月初一以后,又驱马群至坝上高原。秋分而返,仍在城外暂牧。至霜降,牧马入城,于是外圈又空。放青地点多集中两处,一在西直门外“黄旗马圈”,一在广安门外南北村庄,西便门外的“小马厂村”即因专收小马而得名。

八旗官马圈”直隶于军。每厩,例由管圈参领、管圈章京、管圈骁骑校共十六人分班入值,以主马政。别以领催六人,马甲四十六人司其畜养。又于厩外设“马档房”专司放青入圈,发放钱粮。军马常备不懈,甄选务求优良,几无老马。每冬,还须逐匹核查入册,若有病残,即时汰去,并以新马补缺。入厩时,例用一长三寸,宽二寸的铁章烙臀为记,标明“官马”。因生马难驯,“逃圈”层出不穷。居民发现后,须将马匹送回军营。匿之,即以私藏军火论。如敢私下交易,更是罪不可逭。因此,尽管逃马事件时有发生,确属丢失者却极为罕见。

   满洲素重骑射。凡从军者,无论马兵、步兵、炮兵、弓箭兵、鸟枪兵,均为一人一马,皆称“骁骑”。“世祖入关,从龙者不下二十万匹”。《熙朝纪政》 其马额既与兵额同,则当时北京城中,实有千军万厩。费解的是,约从清朝中期开始,京城马匹突然锐减,终至荡然无存。至光绪庚子后,竟连御马御驼亦寥若晨星。鉴此,史学家祟璋先生曾作了大量考证,并将结论归纳为四条:
      
一曰“分防各省”。清初战争频繁,为便于调遣,军马都云集在北京地区。旗兵为辟牧场,曾跑马圈占大批良田。不久,清兵驰下江南,马随人去,牧场抛荒。遂又叠发廷谕,厉行招垦。一度风吹草低,马蹄声碎的地方,又重新恢复了田园风光。此为京畿军马消亡过程之大略。
      
二曰:“京旗圈马灭于发捻”。嘉庆癸酉,天理教义军攻入皇宫,失败。清廷为根绝后患,即发大兵入剿河南,京城官马一部从征。事弭,马多不还。太平天国军兴,清廷穷于应付,“官马圈”几被竭泽而渔。后来,当僧格林沁与胜保为“剿捻”组建“小马队”时,因军马严重不足,只好远从内蒙乌珠穆沁旗调马助战。“八旗官马圈”便在这两次战争中彻底覆亡。
        
三曰:“上驷院御马灭于庚申及庚子” 一八六O 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名苑,殃及御马。时隔四十年,北京又陷。这次,不惟御马重罹浩劫,就连李鸿章为“神机营”,购进之洋马,亦悉在战场上饮弹身亡。城内马匹遂为之一空。
       
四曰:“牧养方法之不良”。当时养马之法,乃系极端落后与迷信之混合物。如御马保健,额设医师长三人、次长二人、医生十五人、癞医六人、兽医十六人总其全责。马病,不知辨证诊治,而草药只固定几种,敷衍塞责,一成不变。无效,则祷之于马神,祈祝既毕,生死由之。厩长既为贪官,厩丁恒多无赖,克扣马料,弊病百端。健马入厩,始而饥,继而病,终则亡。“八旗官马厩”则与上驷院如出一辙。可惜的是,入关马匹二十万众,未能生息蕃衍,却在二百余年后消亡殆尽。清王朝之隆兴衰替,似可从其马政中窥见一斑。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5 01:26 , Processed in 1.15690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