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67|回复: 45

河北境内出土的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兆域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4-14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习以来的又一次提升,也许在专家眼里这些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门外汉的我来说,像一只迷路的小鹿,在知识的殿堂里跌跌撞撞,充满着猎奇心。
   秦安大地湾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这次的《兆域图》,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惊异于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感受着中华文明,在祖国悠久的文化背后,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此刻,我是那么的无知。祖国广袤的土地之下,不知还埋藏着多少先进的文明,我为祖国的文明而自豪。
   今天,先来分享一下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吧!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兆域图》
   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属于战国中晚期的文物,即《兆域图》。这是一块厚约一厘米的长方形铜板,背面有铺首一对,正面为金银嵌成的兆域图。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

   “兆”是中国古代对墓域的称谓,《兆域图》则是标示王陵方位、墓葬区域及建筑面积形状的平面规划图。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重32.1公斤。图示陵墓平面,中为王堂,两边为哀后堂、王后堂、大夫人堂等,有官垣环绕,同时对王陵的“堂”、“宫”、“门”等位置、尺寸等标示的十分详细,并有文字说明和图形符号,《兆域图》上所标示的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图上共标有各种文字注记33处,数字注记38处。图上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地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度量单位表示,地图的比例尺约为1比500。“兆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量制的重要资料,由图所标尺寸与文字说明推算,当时的一步等于五尺,一尺等于22厘米。

   此外地图上还刻有中山国王的“诏书”42字。均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文字“金文”书写。经释译,证明铭文是“中山国”国王生前下令为自己修筑陵寝,大意是:国王敕令相邦,按既定的长宽标准营建陵园,若有侵犯王陵者死不敕,不执行王命者罪连子孙。规定国王死后一幅《兆域图》随葬,一幅藏于宫内。

   由此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帝王、诸候设计陵园的专职官员已经出现。并绘制成一式两份《兆域图》作为建筑的依据,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它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卓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它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从档案角度讲,它是我国最早的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为一体的“金文档案”。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4-14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过去都没想过这个跟建筑能有关系,我多注意铭文了,它的铭文还不大重要。

西周有斗拱吗??

发表于 2008-4-14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令簋……

这真是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呀。这种有方座的簋都是西周的,但西周的簋不一定有方座。

令簋这样还有这个脚的是特例。

一朋贝是60个。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23:05:03的发言:

令簋……

这真是干什么就研究什么呀。这种有方座的簋都是西周的,但西周的簋不一定有方座。

令簋这样还有这个脚的是特例。

一朋贝是60个。

对啊,就这件用了最早的斗拱形式,半斗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使用半斗拱的是洛阳北邙发现的西周昭王时期铜器——令簋

令簋,下部有方座,大承四足,足做方形矮柱,柱头置栌斗,应该是防建筑构造而铸造的青铜器

通高二五、口径一七厘米
传一九二九年河南洛阳马坡出土
法国吉梅博物馆藏
同坑出土两件,形制、纹饰、大小、铭文基本相同,均失盖。直口,鼓腹,兽首双耳,圈足之下连铸方禁。方禁四角延伸成足,足与足之间以柎相连。口沿以下饰凤鸟纹,有浮雕牺首相间。圈足和腹部分别饰以目雷纹和勾连雷纹。锈蚀严重,斑驳陆离。内底铸铭文一百一十一字,大意是:周王往伐楚国,屯驻炎地。九月丁丑日,作册矢令为王姜设祭祝福。王姜赏给贝十朋,臣十家,奴隶百人,由伯丁父贶赐于戍地。于是矢令铸了此簋,用以宴飨皇王,聚会僚友,启告后人和纪念丁公。
' ]$ ^ n# r w5 c6 a& R8 t# O-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23:27:51的发言:

东汉冥器多,你若不忌讳去潘家园转转就能看到。

陶猪圈,从东汉到隋朝的都有。有些冥器做得不错,我见过一个小猪吃奶,母猪躺在地上,十几个小猪一块吃奶,大概是东汉的,也可能是北朝的,20块钱,超值;可是那是冥器,我就是看看,都不用手碰。

这陶楼除了斗拱都很细致,当时不知怎么想的就拿走了。我迷信,跟蒙古刀打在一个包里辟邪了。


那么好玩啊,哈哈

我们有道考试题,就是通过看东汉成都的画像砖来分析当时的建筑形态,包括望楼,二道门,独立院落,出现厨房,斗拱,楹柱,等等,一个一个分析,说明,我脑袋都大了

2 k1 b+ A8 e: r2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4 23:39: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文化人儿在2008-4-14 23:30:04的发言:

我回来了!

这两样东西我都见过~ 博物馆里不太起眼的位置上摆着呢

连法国那个你也看见过??

厉害

发表于 2008-4-14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太难了吧?

你看看,历史学通过铭文研究历史;建筑学可以联系建筑。

我估计农学院用得上陶猪和陶猪圈。

……

文化人儿去哪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解释我已经有了,老师讲的时候飞速的放PPT,我就奋笔疾书,拿着相机死命的照幻灯

发表于 2008-4-14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回来了!

这两样东西我都见过~ 博物馆里不太起眼的位置上摆着呢

发表于 2008-4-14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冥器多,你若不忌讳去潘家园转转就能看到。

陶猪圈,从东汉到隋朝的都有。有些冥器做得不错,我见过一个小猪吃奶,母猪躺在地上,十几个小猪一块吃奶,大概是东汉的,也可能是北朝的,20块钱,超值;可是那是冥器,我就是看看,都不用手碰。

这陶楼除了斗拱都很细致,当时不知怎么想的就拿走了。我迷信,跟蒙古刀打在一个包里辟邪了。

/ D' f' u+ o( `3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4 23:28: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阶段我们都已经讲完了,现在在讲第二阶段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的汉代画像砖上就已经有斗拱的明显形象了,到了北魏的石窟寺壁画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已经出现了人字拱,一斗三升的斗拱,等等.
发表于 2008-4-14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是这样。

汉代斗拱形象在一些地方看到过,再早的还真没注意。

我有个东汉的陶楼,斗拱部分没有表现,制作很粗糙。陶楼是冥器,我最忌讳这些,但是我多少喜欢古建筑,破例收集一个,同出的还有陶灶、陶井、陶猪,通通没要。2003年潘家园50块钱买的。

唐以后的斗拱都见过实物,有些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23:18:18的发言:

哦是这样。

汉代斗拱形象在一些地方看到过,再早的还真没注意。

我有个东汉的陶楼,斗拱部分没有表现,制作很粗糙。陶楼是冥器,我最忌讳这些,但是我多少喜欢古建筑,破例收集一个,同出的还有陶灶、陶井、陶猪,通通没要。2003年潘家园50块钱买的。

唐以后的斗拱都见过实物,有些了解。

你还有陶楼那,呵呵

昨天在云居寺看见一个陶猪圈,里头还一头猪把脑袋探到墙外来,太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23:33:08的发言:

这太难了吧?

你看看,历史学通过铭文研究历史;建筑学可以联系建筑。

我估计农学院用得上陶猪和陶猪圈。

……

文化人儿去哪了?

我估计也是,研究猪起源,从陶楼上能辨别出各个时代的猪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

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个,考试题,看图分析
发表于 2008-4-15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专业......

发表于 2008-4-15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错。东汉画像石有好多建筑内容,但是这么好的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是考试题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8-4-14 17:59:54的发言:
不错,一个王墓就有这等好东西,想想那些帝陵吧……可惜了啊

这个可是战国时期的王啊,那么早就有这么牛的东西了,我很震撼

发表于 2008-4-14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云南有什么比较大的发现么?虫大人消息比较灵通,有没有探听到。还记得上次那个铸铁罐么?我说找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给鉴定一下,那个人从那时候一直到现在都在云南挖坑呢,不知道什么重要的坑值得考古所得副所长在那儿都呆一个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龙四凤铜方案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

“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发表于 2008-4-14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油要去这些墓地实习就好了,大开眼界.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19:14:41的发言:

这个中山王墓出土90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中山三器,两件有450多个字、一件有180多个字;两件450多字的是这个中山王的遗言,180字的是嗣君的祭文。

中山王世系就是根据这三件器物考订的。

最有意思的是还记载了中山国伐燕的事,这个事所有文献都不曾记载。

那个方案特漂亮,中山国文物都好,我几乎都见过图片,惟独这个兆域图没见过。

这个王是战国哪个国家的,享堂遗址上出土的

发表于 2008-4-14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中山王墓出土90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中山三器,两件有450多个字、一件有180多个字;两件450多字的是这个中山王的遗言,180字的是嗣君的祭文。

中山王世系就是根据这三件器物考订的。

最有意思的是还记载了中山国伐燕的事,这个事所有文献都不曾记载。

那个方案特漂亮,中山国文物都好,我几乎都见过图片,惟独这个兆域图没见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8-4-14 21:11:36的发言:

油油要去这些墓地实习就好了,大开眼界.

可不,我想也是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4-14 21:49:28的发言:

啊?

中山王,中山国的呀!!

中山国是先秦中原的少数民族国家,就在河北西部一带,首都是灵寿,就是现在的灵寿县;这个墓在平山县。

中山国是中等国家,被魏和赵打败过,又几次复国。《战国策》中就有《中山策》。

这个国家城中有山,所以叫中山国。《中山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战国时期,我以为封号是中山呢,哈哈

发表于 2008-4-14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数民族啊,被几个比较知名的汉民族国家包围着,我以为是汉民族的,周王分封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0 12:39 , Processed in 1.17452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