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油油

[分享]中国风景黑皮书:大败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节:平遥搬不动

不过,只要一离开旅游线路,就能发现平遥更多的院子是拥挤破败的,除了在古院子里搭建的临时棚屋,大多数房子都经过改造了。比如民居把大门改建为瓷砖门;监狱用的院子也改建了大门;很多居民用房或是为了光照,拆掉了原来的木格窗换上了玻璃窗;或是因为塌落、人口增加,在院子里另起新屋。

一切为了实用,"珠宝"被粗暴地践踏。

而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几乎是没有选择了。

平遥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16倍,2.25平方公里,有4.5万常住居民。而且其中有不小比例的农民。原来城里电线杆林立,非常难看,主要街道是土路,原来的马车道上,摩托车、汽车弄得尘土飞扬。即使现在主要道路上都铺上了石板路,拥挤不堪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也怎么都配不上那些大宅的从容沉稳。

一些公共建筑也在改变用途的使用中被破坏。平遥文庙是中国孔庙中惟一一处宋代建筑,几十年来一直为平遥中学所用。文庙作学校本是一个适宜的改用,但学生增多,就要增建教室,不久前这里面还建了一个三层楼。所谓文庙,现在只剩一个大成殿。

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图自己出门方便,竟拿百年文物"开刀",平遥古城的一户居民将同院的百年老字号"云绵成"临街的门窗及窗台砸坏,玻璃碎片、破烂窗棂、砖头屑四散了一地,"云绵成"的临街建筑外观遭到严重破坏。

"云绵成"所在的建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云绵成"字号也已近200。现在的"云绵成民风宾馆"的前身是"云绵成名吃铺"中国著名票号"日升昌"的创始人--雷履泰,在创立"日升昌"票号之前曾在这里做过六年的跑堂伙计。"云绵成"可以看作雷履泰这位晋商领袖的"创业第一站"。而现在的"云绵成民风宾馆"是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上唯一一家集旅游参观、吃住为一体的涉外宾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上万名,其中不乏外国使节等国内外知名人士。

不破不立,但可怕的是只破不立。

为保护平遥古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省曾于1998年专门制定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旨在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而"云绵成"所在的明清一条街则更被列为一级保护街巷加以重点保护。条例规定:一级保护街巷内保持沿街建筑外观,不得改变其立面形式、色彩和建筑材料但是今天,"云绵成"的建筑外观显然已经受到损坏。

悲情"云绵成",悲情平遥

平遥和丽江,差距有多大?

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较,平遥和丽江,差距究竟有多大?

过去平遥的财政收入大约每年只有4000多万,直到2003年,平遥的财政收入才突破了2亿元大关,但即使这样,与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相比,平遥古城明显地滞后了。

一组数据可以表述出二者之间的差距:平遥的门票年收入为2000万元,而丽江达到了2亿元,是平遥的10倍;平遥的星级宾馆仅2家,而丽江的星级宾馆达76家之多。

平遥古城周正而略显刻板,平遥人内向,缺乏表情流露和交流,名城意识淡薄,全局观念不强;而丽江依从纳西人东巴文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信仰,使丽江充满了开放而灵动的色彩。

一到晚上,平遥古城就陷入了沉静之中,而丽江古城却是另外一番景观:风俗小吃、民俗歌舞、各种小摊将丽江的"特色"尽展无遗。

平遥历史的富庶带给它优秀结实的建筑,但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竟是因为穷。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很少建设。"文革"时,虽有破四旧之举,但居民各藏私心保护自家院落,用黄泥把房屋上的木雕、砖雕封糊起来。70年代末,像很多城市要发展经济一样,平遥也有了一个总体规划,要在城内开拓几条大马路,城墙上要相应挖开8个大豁口,城中心的房屋拆掉,建一个环形路口。城墙东边已经扒开了一个口子,从西门起拆毁了180多米路边的沿街民宅,后来因为拆迁量过大,资金没有着落而停下,这才使平遥成为一座完整的古城孤品。1981年,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看到这个规划时吓了一跳,后来受山西省委的委托,他重新编制了规划,宗旨是把平遥作为古城来保护,而不是建设。

也许这就是历史吧,穷曾经保住了平遥。现在水泥电线杆拆改,明排水改为地下排水系统,修葺破损的城墙等建设性保护都要靠钱了。

为了筹钱,1999年平遥文物局分出一个旅游局,专门打理设计旅游业。之后成立了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把包括有庙宇、票号、镖局、古民居的17个景点拍卖后纳入股份制公司经营,公司实行承包制。开始时这些景点是分别售票,每个景点票价不等,这样在相互竞争中就冒出了很多黑导游。

十多年来一直有很多摄影师到平遥来拍摄,启发了平遥人,在得到多方支持下,他们把摄影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来经营。而摄影师们原本是奔着平遥的古建筑而来的。

在摄影节期间,走在城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会碰到穿着摄影背心的人,背着那种只有摄影师才会用的相机,四处打量着,城里的民俗客栈几乎都被定满了。

一度,56个不同名目的摄影展览遍布全城。迎宾仪式是戎兵上岗,将官领队,"开门鼓"声中,知县、文臣、典使、执事的表演,一时让人弄不清是真有一个摄影节,还是一个超级旅游产品。对于平遥这个小县城,一天之内来了3000多客人(也有说5000),可算得上喧宾夺主了。到平遥旅游的人数增加之快让人惊叹,1997年还只有12万人次,1999年有42万,2001年几乎翻倍到82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节:平遥和丽江

为了这些游客的方便行走,上西门和北门两个主要城门被铁栏杆封住,早8点到晚6点机动车不能通行,连累得自行车和行人也必须跨栏而入。城内通向主要大街的巷口也都被封住,城内居民在出入自家巷口时,也要搬着自行车、三轮车跨越铁栏。这种徒增的尴尬和憋屈可算是旅游者造成的。

本来旅游是为了古城的保护,但几乎所有关于平遥旅游的设计都是站在游客的角度上,除了观光,还要再现古城攻守表演、劳动生活自娱、再现明清商业气象;并且要借题发挥,比如给象征72贤人的72个城墙垛口分别以孔子的弟子命名,建成一款款富有哲理的小景点;开发影视城。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已经有40多个影视摄制组到这儿来拍戏。虽然这样会给游客更多的说头,但这和前些年各地硬生生建起的假景点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虚假产品将会对这座遗产造成又一种文化破坏。

平遥的旅游线上景点之一的南大街,号称是200年前"中国的华尔街",大街两侧排满当年的店铺铺面,但这些铺面现在卖的都是类似北京"潘家园"的货色,满街是开价200元的《清明上河图》。"日升昌"总号是平遥最著名的地方,它是中国第一家异地兑现的票号,原址在西大街上,它的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21座建筑。现在是"中国票号博物馆",每天有假扮的"日升昌"先生在此写信。"光绪下榻处博物馆"里的服务员也都穿清代服装迎候着游客。"百川通"票号现在是"宅东宅用器物陈列馆""永隆号""平遥漆器艺术博物馆"。沿路走过去,还有"古民居博览苑""钱币博物馆""商会博物馆",小小一块地方大约有三十多家小博物馆。

平遥和丽江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其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在保护历史古城或有历史价值的街区中,需要如何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比如历史上的老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老区添建翻建、新建建筑不断增加,破坏了老区的风格与面貌;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历史古建筑,使其遭到破坏;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插建、现代交通的发展、填埋古河道、拓宽旧街巷,破坏了历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古城矛盾的具体表现。另外还存在经济财力上的矛盾。保护维修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往往需要注入可观的资金,还要限制其发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有这些都成为把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开拓对立起来的理由,但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来思考、换一种方法来处理,也许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原则,古城内工业(十年动乱时不大的古城内有工厂500多家)搬迁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开放古园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风貌局部得以恢复和延续,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位于古城以西的新区古城以东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甘肃的敦煌,古汉朝时期的边陲城镇,历朝历代累积雕塑绘画,使敦煌壁画成为广大群众和各界专业人士的观光胜地,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筑、绘画的百花园,该市财政的直接收入的1/3来自旅游。保护敦煌壁画这座千年文物圣地,成为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自觉行动。意大利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以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庞贝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众多名胜古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保护古城古迹、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意大利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其旅游人数接近该国总人口的一半,旅游收入已占到该国财政的1/3以上。意历届政府都将保护古城古迹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中外经验都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历史旧城与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思维,又有灵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形式。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只重现代经济,不重视民族传统;只重物质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训。须知,历史城镇、老街区、古建筑,一切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也许一时经济发展了,但不复存在的珍贵历史文物,却是无法挽回的了。现在一些地方不惜投巨资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来刺激旅游,这一方面说明保护古迹与发展现代经济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经过曲折与教训后的遗憾与无奈。

坍塌的古城墙

20041017下午230分左右,平遥古城瓮城外侧东部发出轰然巨响,在腾起的尘烟中,一段长约15左右的古城墙突然坍塌了。

坍塌墙面长15米、厚3(总厚度5)、高10米,上千块青砖落地。幸运的是,平遥古城南门历来游人稀少,再加上坍塌时间是在午后,并没有游人受伤。

虽说坍塌处所在的南城墙是古城保护中最薄弱的地方,但就古城墙整体而言,年久失修是不争的事实。上次城墙修缮是1991年,耗资300万元。13年后,城墙上墙皮剥落、风化、裂缝的情况相继出现,南城门附近的墙体上就至少有4处裂缝存在,最宽达2厘米,长度约5米。在修缮较好的北城墙上,风化、剥落的迹象也随处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节:坍塌的古城墙

根据当地文物部门的情况通报,墙体倒塌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倒塌处墙体比周边墙体斜度小,不结实;其二,倒塌处外墙墙体酥碱重;其三,倒塌墙体内的夯土太松,出现滑坡现象,对外墙砖产生侧压;此外,倒塌处墙体砌墙技术不标准也会导致几百年后发生坍塌。

由此,平遥古城墙是"古代豆腐渣工程"的说法在全国流传开来。

应该说,历史文化名城即使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日常的管理保护还是由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来负责。因此,名城所在地的管理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管理措施就和文化遗产的生死存亡直接相关。

平遥坍塌后,不管是"自然倒塌"说,还是"古代豆腐渣古城"说,都认为古城的坍塌是时间惹的祸。按照他们的说法:古城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今天塌了,应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虽然当时有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冬天之前一定会修复坍塌的古城,但他们若有若无的推卸责任的态度还是让关心古城的人们感到了些许的担忧。古城倒塌,今人与其责怪修了"豆腐渣古城"的古代工匠(姑且不论平遥古城是否真的就是豆腐渣工程),不如多想想自己在管理和维护古城工作中有哪些不足。

2003年,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遇真宫发生火灾,使得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重要宫庙几乎烧毁殆尽。火灾发生的时候,遇真宫唯一的文物管理人员正在老家操持女儿的婚事。火灾发生以后,联合调查组成员、省文物局某官员虽然比较快速地赶到火灾县城进行调查,但该官员根本不是急于调查、了解情况,而是在宽阔的地方炫耀起了自己开车的技术。上面的例子虽是特例,但从细节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管理部门和具体负责文物保护、考察的工作人员显然并没有把文物保护放在心上,甚至调查文物被毁的原因还不如他炫耀车技重要。

在城墙坍塌以前,平遥古城已经年久失修,城墙上有的裂缝能伸进一个拳头,城墙的坍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管理部门失职的集中体现。在近几年发生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几个事件中,比如平遥城墙坍塌、武当山遇真宫火灾和孔庙文物被毁等,无一例外的,文化遗产的具体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全都游离于当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直接控制之外。平遥古城各景点的经营权属于"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武当山遇真宫的使用权被文物管理部门转让给一家私立武术学校,"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管理开发归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部门大撒手,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交给以开发而不是以保护为职责的旅游公司、民营单位,出问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管理部门当甩手掌柜,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转让一下或者出让给公司,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在这种情形下,保护和开发似乎成了双生子,可是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开发呢?

说起文物保护,资金问题是一个既尴尬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平遥政府出于募集资金的目的,把古城所有景点的经营权包给一个旅游公司,可是,他们不仅要担负每年向政府上缴多达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的税收,此外还要支付员工工资、股东收益,剩余部分才用于旅游开发运作。打古城的牌、利用古城赚钱,最终赚到的钱却很难用到古城保护上面。也就是说,以资金不足的名义开发旅游,最后却把文化遗产当作摇钱树。这样的开发,不如说是对文化遗产的"敲骨吸髓"

比起资金短缺的危机,这种"穷庙富方丈"式的"资金危机"更值得我们警惕。因为这种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用古城捞钱,却不负担保护、维修等责任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这种对文化遗产掠夺性的开发是比"资金缺乏"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值得解决的问题。

不少平遥的老百姓认为,古城南面的"下沉式广场"的施工与城墙倒塌密切相关。南城门外已经被挖下去三四米深,城墙在雨季免不了被淹。在坍塌百米左右的地方能明显看到大型机械挖掘过的痕迹。一边是亟待维修保护的古城,一边是现代化的挖掘机在施工,文物保护的口号可能就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像一个个肥皂泡,被吹得无影无踪了。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毕竟挖掘机的铁臂还没有伸到古城的身上。可是,有关人员狭隘的文物保护观念却让人啼笑皆非。在他们看来,文物保护没有错,他们支持。可是,他们更认为:文物保护也不能阻挡他们开发新的楼盘。且不说在古城邻近施工很容易危机古城的安全,按照开发商的逻辑:只要没有直接破坏古城不就行了呗?孰不知,文物保护不是孤零零的保护一个旧城、保留一个古董,文物保护包括保护文化遗产周边的生态和文化。想像一下:如果古城周围高楼林立,玻璃幕墙云集,那被围堵在中间的古城成了什么?

这些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再不加大保护力度,平遥古城墙可能有再次坍塌的危险。

平遥--一个危机四伏的旅游胜地,面对它的沧桑和脆弱,你难道能不愤怒吗?

泰山:是什么"压倒泰山"

泰山:神圣制造

泰山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一座圣山,自古以来是"文官下轿""武臣下马"之地,就是"九五"之尊也得拾阶而上,几千年来受到严格保护,严禁樵采,"树当道者不伐",就连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城市规划中也有一条"城不上山,城不压山"的基本原则。正因为这些"清规戒律",才使泰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历史上一直保存完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节:神圣制造

泰山的神圣千百年来总是与一些著名的皇帝联系在一起。

公元1008年,泰山送走了最后一个举行封禅的皇帝宋真宗之后,封禅的喧嚣像山边的流云一样,很快的消失了,泰山沉思了两百多年以后,把中国多民族统一再次推上高峰的元世祖忽必烈,加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他是最后一个为泰山神封号的中国皇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恢复中华的战乱中,完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业,按常规他即使不封禅泰山,也完全有资格给泰山神封号,但是朱元璋认为,国家富强民族统一,这与封禅和给泰山神封号并无关系,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于是他下令把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并于公元1370年立碑昭告天下。虽然明代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禅,但是从皇帝继位,到祈求皇慈,从水旱地震,到黄河治理,不管天灾还是人祸,无不遣使到泰山祭告,因为泰山安则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无论是加封号还是去封号,泰山依旧是泰山,依旧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原来是皇帝到泰山顶上去祭天,明朝永乐皇帝干脆把泰山搬来,在北京天坛祭天。

天坛,是明永乐时期迁都北京时建的,它和北京故宫是同年盖完的,到现在有570年的历史了,这570年里,皇帝都在这祭过天,不论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最主要的是表现人类要对大自然尊敬,祭天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风调雨顺的环境,也就是有一个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条件。天坛的建筑是一种旋转上升的趋势,天有多高,我就盖多高,这是一种意境,会让人想像,它和天就要连接起来了,就像登泰山,步步登高,跟天接近了。泰山有南天门,天坛也有南天门。

明清时期,祭天的场所虽然搬到了京都天子的脚下,但是皇帝连同百姓登岱朝山的举动却有增无减,泰山由祭天的神山,逐渐变成了祈求国泰民安的圣山。公元168410月,经过24年安边陲重生产,使大清江山统一稳定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古时候,祭祀泰山的帝王先要在遥参亭简单的参拜一番,然后进入岱庙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的仪式等级十分森严,当帝王实行大礼时,阁老臣僚们,只能在阁老池里恭候。康熙登上泰山后,仿效古时候的舜帝,在泰山极顶,点起了象征统一的希望之火。

康熙登泰山以后,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说:我研究了地形,并派人航海测量,发现泰山与长白山同脉。这个观点有无科学道理不必细究,不过这位从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借此说明大清江山根系泰山的良苦用心,却不言而喻。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巡查黄河工程,又一次登上泰山时,看到泰安闹饥荒后,亲自办理救灾事宜,并叮嘱各级官吏不得克扣。

在历代帝王中,乾隆对待泰山的态度,可以说是最潇洒的,他以向泰山进献祭器的方式,巧妙的进行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艺术融合,从而促进民族吴系的融合。

清代皇帝一般要定期祭祀泰山,要给泰山献礼。给泰山的供品,统称祭器。上面的图案就玉圭而言,这是六宗。尚书舜典上有"引与六宗,望于山川"之说。六宗是比较典型的原始崇拜,起源于原始崇拜,它分天三宗,地三宗。天三宗就是日月星,下面是地三宗,河海岱,岱就是泰山。在咱们传统观念里,尤其是传统宗教里面,一个国家,有一座名山作为镇山,一个州有一个圭作为镇山,从这图案来看,以泰山作圭,那就是泰山安,则天下安了。

乾隆以稳妥的姿态,既维护了从远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传统,又明确表明了不搞封禅的立场,在这里他留下了"封禅是无我,抚安岂未浓"的诗句。有时候他作为君来泰山为民祈福,有时候他作为诗人来泰山游览抒怀,还有的时候他是作为学者,来思考泰山崇拜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他曾明确指出,国家祭祀泰山,和民众信仰泰山,正如天赋地载,目的都是为了国泰民安。公元17903月,这位关心国家命运,而又登临泰山最多的中国皇帝,以80岁的高龄最后一次登上泰山,祈求国泰民安,随着他那老态龙钟的身影的离去,泰山送走了朝拜他的最后一个皇帝。

假如孔子乘泰山索道

今天的人们其实拥有两份遗产,一份是祖先在千百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另一份是天然造化的神奇自然。世界遗产是经国内外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最高品位的遗产。世界上无论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以自己家乡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以为荣,因为这标志着本国家、本民族甚至本社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长河所做出过的贡献,也标志着遗产所在地人民为当代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世界遗产是一部存在于环境之中的大型、直观、生动、全面的历史书,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自然史、进化史、地质史、地貌史、动植物史等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的历史。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站在巍峨的八达岭上,看到长城起伏;站在故宫太和门,北望太和殿;站在秦皇陵,下看兵马俑,这时候你对封建社会专制的理解,对祖先非凡创造力的认识,是读任何一本书所无法达到的。同样,你坐在书桌旁,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当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体会不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而铺展"天府之国"的蓝图和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博大。世界遗产地寄托着丰富的记忆,包括个人的、人民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直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记忆:四合院里的母亲慈爱的泪水、文昌阁里一代代年轻人的不懈追求有这些记忆、感觉,人们才可能活得有质量、有品位。世界遗产地本身的美非常值得欣赏,它们是活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节:孔子乘泰山索道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地理特殊,许多世界遗产地因此而形成。这些遗产地同时又是现今经济不发达、开发与保护产生冲突的地区,开发与保护产生冲突。一方面,遗产需要保护,这是利用的前提,但保护必须有物力、财力、人才作保证,而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项经费。旅游开发的急功近利便使得社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缘优势观得以强化。

而泰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把风景区、遗产地当作旅游经济区开发,不仅破坏了中国名山精神文化功能的优秀传统,更不符合现代国家公园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要求。泰山提出要"把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把风景的名山,改造成经济的名山。"在此方针指导下,这座反映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缩影的名山,被改造成山下城市上山,山顶有闹市,山中段有小市,三条索道一条公路联成的商业山。山周围还有几十处采石场,开山取石。近来又搞什么"名人名花园",还要修破坏性极大的抽蓄能电站。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项目都可上。如此开发"经济的名山",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最大破坏。去年,一位美国文物专家慕名参观此山以后,对洛杉矶时报记者说:"此山使我大吃一惊,居然还有索道缆车、垃圾和唯利是图的商业活动"

当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从一个侧面说出了泰山的高峻。可以肯定,孔子确实是登过泰山,而且是自己走上去的。按照孔子的人生哲学,他肯定不会坐滑竿被人抬着走。正因为他一步一个脚印,付出了汗水,登高望远,才得到了"小天下"的体会。

假如在现在,孔子乘泰山索道,游哉悠哉,轻轻松松就上了泰山,他还能发出"小天下"的感慨么?

今天的泰山,一切都变了。

其实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泰山还是固守着它千百年来的尊严和神圣。有关部门三次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结果,周总理三次都不同意。他指示: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要登山,不能修公路。后来,他又强调:泰山是游览胜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要登,不能不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周总理有如此的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然而,今天的泰山,岂止是修建了一条公路。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带上了沉重的镣铐。

如今泰山每年的旅游人数在175-200万左右,在旅游旺季也就是"五一"、国庆等高峰时段,每天上山人数达到8万人左右。如199952日全天的售票统计人数为5.47万人。当天工作人员从南天门到指挥部一共60米距离,因为人太多,挤不过去,短短几十米路程,竟要走一个半小时。山顶0.6平方公里,实际上可以容人的地方只有0.2平方公里不到,充其量也就能容一两万人。高峰时,乘坐索道的游人要排队等待五六个小时。现在泰山索道的载客量是每小时300人,经扩建后,要达到每小时1000-1500人但经过这样的改建,山顶上的游人不是更多、风景区不是更加不堪重负了吗?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在许多十分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内,如长城、黄山等都修了索道。现全国索道以每年20-30条的速度增长,从泰山第一条索道起,至今已有200多条索道。并且,所有建设项目都会给风景区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看是什么程度。泰山历朝历代都在大兴土木,满山的石刻、庙宇等都是那些工程的杰作,也正是这些几千年的积淀才使泰山成为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如一草一木不能动,现在的泰山什么样?而且一项工程的能动与不能动应从什么时间界定,哪年以前动是对的?哪年开始动是错的?谁也不知道五千年、四千年、三千年以前的泰山什么样?按现在的观点看,当年的满山石刻是不是乱写乱画?泰山在1987年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在中天门到南天门索道站建成了几年以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因此可以认为索道并没有影响世界遗产的成立。

这些观点乍一看很有道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泰山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中国"名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人与大自然的物质关系是索取、种植和饲养,很大程度上人类依赖大自然,并产生了敬畏、崇拜、祈求与亲和的情感。这种关系,已经从远古时的普遍自然崇拜,上升到选择名山大川作为大自然的原型和代表,进行各种反映天人关系的精神文化活动。天下名山从作为普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开发对象的自然山岳中分离出来,被专门作为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胜地,并受到保护。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山水精神文化,发展了多种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开创了工业文明新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相对减弱,掠夺性的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大自然也以它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的"暴行"给以惩罚,报复着人类。有鉴于此,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西部大开发时,要求国会圈地保护,让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能享受这美丽的大自然。经国会通过、总统签署,1872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100多年来,国家公园运动波及全世界,现在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个国家公园,平均占其国土面积的2.4%。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做过贡献的话,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1974年,国际自然及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如下4条国家公园标准,成为国际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2:01 , Processed in 1.12468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