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是因为我生在北方的城市,家里没有什么祭祀扫墓的习俗,也不晓得什么“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小时候学校还常常组织到烈士陵园去扫墓,但大都跟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样,空洞无味,唯独陵园中密密的坟冢和松树枝头随风飘舞的小小白纸花,今天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震感人心。
后来不才入了民俗学的门,便开始对大小节令多了一份关注。于是,清明节对于我来说不在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优雅诗意,而是多了一份从历史溯源到如今生活的探查。
北方城市是不大讲究祭祖的,因而我在北京时清明节与老百姓来说并无二致。早就听说,南方扫墓祭祖比较兴盛,因而很想了解一二。
先来说说清明的吃食。中国人过节很有意思,什么节都要有个吃食相配套。春节是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上元节吃元宵。呵呵,也因为吃食而大家习惯改了名字的,吃元宵的节就叫元宵节,还有人直接叫端午节为粽子节。仿佛除了吃,节日便了无了存在的痕迹。唯独这个清明,说实话,除了祭祀,我还真不知道该吃什么节令食品。来了南方,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吃一种糯米团子,叫清明团子。
这种绿绿的,憨憨的小东西,看上去很可爱。昨天在电视上正好看见做法,先来说个一二。清明团子的绿色主要是来自于艾蒿叶。在乡下可以自己采摘新鲜的野艾蒿,但是现在也不多了。用艾蒿为原料,大概是因为艾蒿清热解毒,驱寒除湿的功效,并且跟我们端午节要插艾蒿一样,还有辟邪的意思。把艾叶煮熟捣碎和在糯米粉里,面团就变成青葱葱的绿色了。然后根据不同的口味,可以包进去豆沙、白糖、芝麻、甚至是肉馅。最后放在粽子叶或者荷叶上,就可以上锅蒸了。这种团子还有不加艾蒿的,白色的,青白相间放到粽子叶上也煞是好看。
按照传统,第一锅蒸出来的团子是不能吃的,要祭祖,给祖先诸神吃。第二锅蒸出来的才可以吃,但是也要冷了之后才可以。这应该是因为寒食节要吃冷食的传统吧。吃清明团子还有一个“调青”的习俗,就是我家蒸的团子要拿去给别人家交换,这样把自己家的好运带给别人家,而从人家串换过来的团子也沾沾他们的喜气。
俗话说,吃了清明果,家家无闲人。过了清明,家家户户都该忙起来了。 另查,明郎演《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可见青团子是由明代的“青色染饭”演变而来。还有一种做法说是团子的青色是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成色的。而明清时民间流行的“吃清明团”,因“清明”和“聪明”谐音,还含有“聪明”的意思,抱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谓“讨聪明”。
昨天我在超市里,见到现包现卖清明团子的了,当时没在意,怎料它们晚上悄悄跑到我的梦里来了,于是应了它们可爱的托梦,我打算今天去买来吃,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