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斗拱:清化寺大殿的斗拱非常非常重要。它的诸多做法体现了明中期以前的许多特征,这在北京城内还是非常少见的!它对研究明代官式建筑做法之“源”和“流”及其之前、之后的演变具有重大价值……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斗拱。 清化寺大殿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一律用单材拱。整个大殿面阔和进身两个方向上,不同开间的斗拱其横拱的长度均不一样。从北立面看,明间宽于次间,因而其明间施斗拱平身科5攒,而次间施4攒。但是由于明间斗拱较次间更密,所以为了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大殿明间的斗拱横拱拱长就被调整缩短,较之次间拱长为小。而处于明、次间之间的斗拱柱头科,则也为了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其左、右两侧分别处于明、次两个开间当中的横拱拱长均被调整,明间一侧的随明间斗拱平身科拱长,次间一侧的随诸次间拱长,导致柱头科斗拱左右拱长不相等……这是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的一大特征,体现了官式做法与地方做法的传承关系。 这个现象隐含的更深层次历史信息是,明代建筑的设计顺序是先确定柱间距,再向上平均分配斗拱的攒档。因而造成明代建筑当中各间斗拱中距相互不一的现象。而清代建筑中,建筑的一切尺寸都是由首先确定好的斗拱斗口尺寸为模数来制定的。斗拱中距也是被规定为十一个斗口,所以北京的清代官式建筑当中基本不会出现攒档不等的现象。 

还有,斗拱里跳的一些做法也非常重要。 柱头科里跳昂的后尾压于抱头梁下形成蝉肚绰木状的沓头,这是典型的明代式样。

而平身科斗拱里跳的六分头和菊花头竟然削出了上昂(昂尾)的形象,这就是斗拱做法中由早期的真昂——斜向悬挑构件向后期的假昂——水平构件演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例证,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明代建筑特征,可以与智化寺的斗拱后尾相对照。 


4 m8 C4 y6 y( O# K)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3 10:04: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