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keyking

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修缮前后……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8-3-28 23:50:07的发言:
亭子基座是老的,而且早修复过程中挖掘出了老的文殊菩萨塑像座的基础。此亭子的原始影像资料目前还没有发现,要知道,圆明三园的老照片很稀有的,我去年出的《三山五园旧影》已经是国内出的圆明园老照片最全的书籍了。很遗憾,民国时此庙为私宅,西方摄影师没有能进去拍照,所以目前没有发现文殊亭的老照片。

那这个重檐攒尖的各部分比例、数据是怎么来的呢?就靠那张清代的绘画来照猫画虎?

9 U% S j: o7 ~' J/ V-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9 12:21:5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3-30 0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然要说文艺复兴,因为中国的现状就跟那时候差不多,甚至糟糕的多,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的反叛,找寻人文精神,而中国的现状是没有中世纪的链条连接,没有丰富的希罗遗存,整个文化都已经在文化革命的最后一脚下失落。我完全同意将古典精神转换为新的设计理念,但现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的观点并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我所指的复建部分建筑并不能起到什么带动作用,只遴选建造增加一些可启迪的环境,这只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一方面。恩格斯所言在中国并无实际用处,在中国文化的固有缺憾里,这些东西在人文理性建立以前毫无意义,再者,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也要比我国木构建筑多的多。就“文艺复兴”而言欧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摸索,而我们是建立在真伪的批判里浪费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完全可以想象。

说实话,我不明白你我争论的基点是什么,你针对的是学科研究的问题,我针对的是大众文化圈的问题,二者并不矛盾,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在思考不同的问题,只是在“古建筑”这个能指上发生碰撞,你所指是文物建筑,而我所指是传统古典建筑,当然如果说新的建造行为要破坏原有的遗址,那么原有的遗址被建造成新的“垃圾建筑”大家是否会失望呢?很多问题不是你我几人在这里讨论就能改变现状,在目前的情形下,尚有的建筑都会被拆除,何况遗址呢?又有多少人实际介入呢?诚然,体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影响了很多可操作性,但新的建筑设计以及文物保护其实都难以摆脱这个怪圈,涉及这个话语可打住不论。

在你的眼里文物建筑是研究对象,可在大众眼里或者是非学科领域呢?在现状已近癫狂的情况下,能做的事只能是现状基础上的扭转,我所愿望的部分复建是一个策略上的思考,考虑的是这个断裂的链条是否需要修补的问题,当然,如果保存好现有的古建与遗存作为研究就足够了,而甘愿放弃这些零星的建筑之外的广大领域我也无话可说。一个建筑如果只是拿来做研究或挂上一个文保职称供奉起来那就不再是建筑了,而是研究的对象,我之所以说建筑少,就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序列,在我们现有的生存空间里,你难道不觉得这些看似丰富的遗存现实的尴尬吗?你行走在你的存在空间中,除了研究或是考察的时候,有多少时间是在传统的空间认同里呢?再试问,除了研究者又有多少人会花时间去寻找、研究或者考察它们呢?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是决策者或者是话语权的享有者呢?另外,部分的复建其实也是广义上的公众教育的一部分。请你在研究古建筑保护的同时从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一下建筑环境对其空间中的人的影响

在我心里我希望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活的,其承载的综合文化表征是能为中国人所认同的,而不是死去标本。

发表于 2008-3-30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建筑和传统古典建筑是一个东西,只是两人说法不同。

并不是说文物建筑只为研究者去研究用的,它们也同时是

供人们去参观学习的。现在人们有一个误区:就是要去感受

原来的建筑就一定要把它复建来,如果那个建筑不存在的话。

并且把它看作一种正确的学习途径,这是对历史、文化学习

或者说感受的一种错误认识。希腊的奥林匹亚遗址也是遗址,

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仅剩的一些遗构中去想象当时的盛况。

这不得不说是人们对文物的认识的素质很高所致。

发表于 2008-3-30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稻子

"再者,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也要比我国木构建筑多的多。" 都是啥信息啊?您学到啥啦?讲俩条。

就“文艺复兴”而言欧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摸索,而我们是建立在真伪的批判里浪费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完全可以想象。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 这指的是啥?


你所指是文物建筑,而我所指是传统古典建筑,  ??? 不明白


发表于 2008-3-30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庖丁在2008-3-30 8:40:47的发言:

文物建筑和传统古典建筑是一个东西,只是两人说法不同。

并不是说文物建筑只为研究者去研究用的,它们也同时是

供人们去参观学习的。现在人们有一个误区:就是要去感受

原来的建筑就一定要把它复建来,如果那个建筑不存在的话。

并且把它看作一种正确的学习途径,这是对历史、文化学习

或者说感受的一种错误认识。希腊的奥林匹亚遗址也是遗址,

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仅剩的一些遗构中去想象当时的盛况。

这不得不说是人们对文物的认识的素质很高所致。

能指不同,所指也不同,前者附带价值话语,后者是风格表述,后者更宽泛些,如果将两者所指归为一类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建筑确实是死了。文物建筑在大众传播的介入可能性并不多,如果成功介入的话也很容易就进入“古董”范畴。去参观学习文物建筑的多半都是研究者和文物爱好者。

与你提到的误区相反的恰好就是我指出的的误区。

感受的重要性与体验的总要性相信你也知道,否则大家不会去四处考察。请不要为我的分析横加定义,我并没有说“一定要”复建,也没有指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途径,因为这并不是单纯学习层面的问题。如果一个重要的近代建筑文本消失而不重建的话,等于是抹杀了这个建筑的存在意义。中国已经失落的够多了。这里面附加了很多重要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我之前提过,为什么德累斯顿毁了要重建,为什么夏宫破坏了要重建?因为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筑一旦毁掉就意味着这个建筑上所依存的精神与勾画的空间也同时毁灭。额尔金与格兰特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中国人的自尊与自信,他们做到了,其后在中国人自己的破坏中又完全毁掉了这个范本,而我们该怎么做?圆明园是断裂的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远古的文化幻想。对其部分的重建怎么就会刺激到那么多人的神经呢?文化的理性不是一个局部的对待某个细节的理性,而是对待整个文化谱系的理性。

对于古希腊建筑,我之前也说了,希腊建筑的后代遍及天下,文艺复兴后欧洲所有的风格都绕不开希罗的影响,因此,这些远古建筑不需要再建,而且数千年来起承载的历史学与艺术学价值已经超越了这个建筑本身的存在样式,圆明园的西洋楼就是如此,因此西洋楼遗址也不需要复建。所谓想象盛况,也是奥林匹克精神与理性思想复苏后所带来的回想动力。问一句,我们全民几乎都是以这样崇高的心态看待古希腊建筑遗存,而民众又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古建筑遗存呢?这显然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甚至是一个历史问题。

你举的这个例子并不能判断文物认识的素质高低。让人肃然起敬的不是因为这些建筑遗存够老,够文物,而是这些建筑遗存与这些建筑的后代以及这些建筑所饱含的精神滋养了后来者,包括你、我以及这里的大多数人。文物认识的素质培养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看待些文物而不是具体怎么保护这些文物。

发表于 2008-3-30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向日葵在2008-3-30 11:04:06的发言:

请教稻子

"再者,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也要比我国木构建筑多的多。" 都是啥信息啊?您学到啥啦?讲俩条。

就“文艺复兴”而言欧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摸索,而我们是建立在真伪的批判里浪费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完全可以想象。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 这指的是啥?


你所指是文物建筑,而我所指是传统古典建筑,  ??? 不明白


我没学到啥,我不是学这个的

之所以这样说,注意前提,考古挖掘,这句话是针对恩格斯那段话,很简单,石材为主的建筑构件保存很多,包括结构、装饰纹样、空间意图,你在面对这些残迹的时候基本能直观想象出原有的样子。中国木结构建筑能挖掘出什么?少量的石雕、夯土、砖、瓦等宜留存的残物。这也要争?

第二句指的是不少人沉浸在文物建筑的欣赏与研究的快里忽视了文物建筑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在看重文物建筑的文物物性特性时对文物建筑的风格精神传播作用嗤之以鼻,似乎只有文物才有价值,保持这个唯一性真实性才是中国建筑唯一选择,仿建、新建统统是错误的。这恰恰是在柔性阉割这些文物建筑。

国家的建设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个建设过程里,文物建筑的存在空间越来越狭小,尤其是在大都市,为什么世界遗产周边会有一个缓冲区?因为空间的完整才意味着信息的完整,这个信息不单指斗拱大梁这样的建筑器官,而是整体的存在与存在关系,局部与整体,这也才有启迪与传承的可能性,才能称之为遗产。

我们居住的是“房子”、是芝加哥学派与包豪斯风格混杂的楼房,使用的是包豪斯风格的办公楼,居住小区里也是欧洲式的庭院景观,中国建筑中国园林还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没有人设计?因为没人会设计?因为设计师的成长道路上本来就没有这样的环境启迪他的视觉创造力?环境与建筑设计师们依然要去国外深造才有话语权,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拥有好称“如此之多”文物建筑的国度里自己的城市景观确实如此的“后现代”?

中国学界普遍有三个传统的争论,一个是清与清以前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以后的新传统,一个是新中国以后的传统,另外还有剥离清代的明及明以前的传统,提及文艺复兴这个命题假设的时候总是要争到底该是复兴那个传统?这个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在争论的过程里,非学术界的大众已经默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文化现实。这个争论与圆明园重建与否的争论,儒家思想在国民主体思想中的定位等等争论完美的阐释了中国当下文化的现状与缺憾:二元对立的真理探求,指导思想的唯一性认同。于是在争论中各种思维坐标相互制约,相互抵触、相互“和谐”,很多事情因此停滞不前,于是,西方的“先进”文化再次在你面前“先进”并成功绕开你的争论占领中国文化与市场领地,文化买办也应运滋生,因为这个最保险,最没有争议,也最能赚银子。为什么现实操作中就不能做到外交辞令里常用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呢?跑题了。

有人会说这是拿后殖民主义的思想说事,但是新历史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不都是是来自殖民时代造成的断裂么?现状呢?一边抱着屈指可数的文物建筑顶礼膜拜,一边指责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建筑丑陋,什么才是美的?文物建筑?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认同需求呢?怎么样让传统美与精神能够传播?

为数不多的文物建筑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我也是做教育的,被动教育对人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文物建筑固然是美的,但是文物建筑已经失去了功能性与普及性,其数量和价值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博古架上的古董宝器,不是已经有人在收藏古建筑了么?等着瞧吧,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在对待自己的宝贝文物建筑的时候后会和印加人看待自己古代文化遗存一样陌生,当然,除了你们文物专家。

第三句,语言结构里的能指所指还需要解释?前者指的是文物本体,后者指的是样式风格。

发表于 2008-3-30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总结起来对于文殊亭可以有四种选择

一,保留原样,包括正觉寺里的厂房等建筑,因为民国至新中国早期期间的变化也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事实,有必要保留原状。

二,为了完整性,全面重建正觉寺,保持建筑整体统一。

三,拆除新建部分,将原基址与原物件就地保护。

四,与其保留一座不伦不类不完整且饱受争议的建筑,不如把地转让给发展用地稀缺的北大,拆了修别的,用转让的钱保护更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皆大欢喜。

以上四个假设整个圆明园都可参照,哈

[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08-3-30 3:50:44的发言:

我当然要说文艺复兴,因为中国的现状就跟那时候差不多,甚至糟糕的多,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的反叛,找寻人文精神,而中国的现状是没有中世纪的链条连接,没有丰富的希罗遗存,整个文化都已经在文化革命的最后一脚下失落。我完全同意将古典精神转换为新的设计理念,但现状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的观点并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我所指的复建部分建筑并不能起到什么带动作用,只遴选建造增加一些可启迪的环境,这只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一方面。恩格斯所言在中国并无实际用处,在中国文化的固有缺憾里,这些东西在人文理性建立以前毫无意义,再者,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也要比我国木构建筑多的多。就“文艺复兴”而言欧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摸索,而我们是建立在真伪的批判里浪费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大片的无风格建筑几乎已经挤占了所有的城市空间,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完全可以想象。

我的话:承认中国建筑本身的遗址不如欧洲石材的遗址丰富,但这恰恰导致我们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去得到启迪从而感受到传统和自豪,而不是去在那几片遗址上用假想地复建来完型我们曾经受辱的心理缺憾。这是毫无疑义而又狭隘的,是非理性的。我们的古代建筑遗存,从我们建筑的早期成熟阶段唐开始一直到民国,每个环节都有遗存。以之来教育、启迪民众,其莫大作用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而这种教育,也恰恰就是你所谓“人文理性”的建立伊始。只有从这里开始,文化的复兴才能够顺理成章。

而遗址的作用也并不在于展现建筑本身之原有美感,其这种特点在包括欧洲的绝大多数遗址在内的全世界的遗址上也是同样具有的。保护遗址的“遗址”之身,这提供给全世界的各个民族一个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机会。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面向更辉煌的未来。这个理念,也是建立“人文理性”的一大要求。

另外,你的论述里又出现了一处先后逻辑错误——是大片的无风格建筑(社会主义建筑)挤占了城市空间这一事实在先,而真伪的批判显然是建设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而带来的一个高级层次上的认知结果,它出现在后。说后者是前者的建立基础,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从梁的大屋顶设想被以反对浪费的名义斩断,到陈的保护古都风貌口号因其个人原因夭折,这个时间段正是跨越了“无风格建筑”泛滥的鼎盛阶段。请问这期间哪里有真伪的批判?因此真伪的批判,并不应该也不能够为文化淡漠的现状承担因果式的责任,相反其正是在这一现状中屡次挣扎着而最终产生的必然讨论,是人们在文革后重新开始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民族大业的曙光。

说实话,我不明白你我争论的基点是什么,你针对的是学科研究的问题,我针对的是大众文化圈的问题,二者并不矛盾,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在思考不同的问题,只是在“古建筑”这个能指上发生碰撞,你所指是文物建筑,而我所指是传统古典建筑,当然如果说新的建造行为要破坏原有的遗址,那么原有的遗址被建造成新的“垃圾建筑”大家是否会失望呢?很多问题不是你我几人在这里讨论就能改变现状,在目前的情形下,尚有的建筑都会被拆除,何况遗址呢?又有多少人实际介入呢?诚然,体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影响了很多可操作性,但新的建筑设计以及文物保护其实都难以摆脱这个怪圈,涉及这个话语可打住不论。

我的话:我们争论的焦点,就是是否应该把因普遍的无知而被生生推上纯粹“学科研究”领域的我国古代建筑科学、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文化圈”,并以此来复兴文化的问题。你的观点是否定的,因为你认为这个重担应该落到对多少数重点建筑和环境的复原上来。二种方式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显然矛盾,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谈到那两个概念,“古建筑”的概念在风格向度上要大于“传统古典建筑”,而后者在时间向度上要大于“古建筑”的概念。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古建筑是一切传统古典建筑的承载体和文化源泉,因此谈到传统古典建筑的复兴当然绕不开古建筑的话题。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建造要破坏原有遗址和原有遗址被建造成新的垃圾建筑都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另外,你我几个人在这里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让这几个无法实际介入的人的争吵(其实我们也可以努力尝试介入一下……哈哈),通过体制所支持的方式,引起更多人(包括那些现在或者未来有可能能够“介入”的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以各种可能来“救国”。记住梁先生的话:“文物保护,第一是公众宣传,第二还是公众宣传”!

在你的眼里文物建筑是研究对象,可在大众眼里或者是非学科领域呢?在现状已近癫狂的情况下,能做的事只能是现状基础上的扭转,我所愿望的部分复建是一个策略上的思考,考虑的是这个断裂的链条是否需要修补的问题,当然,如果保存好现有的古建与遗存作为研究就足够了,而甘愿放弃这些零星的建筑之外的广大领域我也无话可说。一个建筑如果只是拿来做研究或挂上一个文保职称供奉起来那就不再是建筑了,而是研究的对象,我之所以说建筑少,就是因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序列,在我们现有的生存空间里,你难道不觉得这些看似丰富的遗存现实的尴尬吗?你行走在你的存在空间中,除了研究或是考察的时候,有多少时间是在传统的空间认同里呢?再试问,除了研究者又有多少人会花时间去寻找、研究或者考察它们呢?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是决策者或者是话语权的享有者呢?另外,部分的复建其实也是广义上的公众教育的一部分。请你在研究古建筑保护的同时从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一下建筑环境对其空间中的人的影响

我的话:首先我要说,我并没有提出“保存好现有的古建与遗存作为研究就足够了”,我本人就是建筑师,而不是考古学家。我选择研习古代建筑的最初愿望,也正是希望籍此来复兴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但是几年干下来,就如同当年的鲁迅,我觉得搞建筑救不了国。相反,你甚至几乎没有多大的可能不去同流合污。这个先不说。不是说把古建筑都保存好了然后供起来,我一再强调的,正是要把大众带到真正的古建筑当中去!文物保护,要保护为民,教化于民。我之所以气愤,正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珍贵古建筑实例被重修得花里胡哨之后大门一锁数年,相关资料、照片被业内人士一方独霸……而我们大众根本得不到教育和启迪反而日渐被大量的平庸仿古建筑所光明正大地包裹……这很可怕。

老百姓不去花时间寻找、研究或者考察它们,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值得。在这种情况下,是应当加紧建设基于真正古代建筑之上的文化推广、教育和感召,还是应该急于照猫画虎地复建、新建一批粗糙的仿古建筑来“快餐式地”增加日常空间中的所谓传统符号?也许后者会有一定的“救火”之功用,但是在传统文化的这个重要的拨乱反正之时刻,其长远的作用也许是灾难性的。我绝对明白你说的真实空间能够带给人的感受,我就是设计空间的,但是我们现在能做出什么样的空间来教育民众?本来就不感兴趣的民众在得到了这些“仿古快餐”之后还会有多大的心理空间来关注那些需要耗费一些代价来找到(诚如你所说……)的真正的古代建筑?我也请你来思考一下“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

在我心里我希望中国的传统建筑是活的,其承载的综合文化表征是能为中国人所认同的,而不是死去标本。

我的话:如果我们的古代建筑都成了标本了,还都得不到大众的关注和他们的努力去懂得欣赏,谈何传承文明?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08-3-30 14:54:19的发言:

现在总结起来对于文殊亭可以有四种选择

一,保留原样,包括正觉寺里的厂房等建筑,因为民国至新中国早期期间的变化也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事实,有必要保留原状。

二,为了完整性,全面重建正觉寺,保持建筑整体统一。

三,拆除新建部分,将原基址与原物件就地保护。

四,与其保留一座不伦不类不完整且饱受争议的建筑,不如把地转让给发展用地稀缺的北大,拆了修别的,用转让的钱保护更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皆大欢喜。

以上四个假设整个圆明园都可参照,哈

[em01]

对于第一项,如果某些工厂建筑没有造成对原有古建筑安全的威胁,并且没有对正当地欣赏古建筑的各部分技术、历史以及审美价值造成冲突,这些工厂建筑在严格的调研评估之后可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保留下来。同时这样的建筑由于其本身的材质等原因,其保护控制可以略轻于古代建筑,那么这些建筑就可以在古代建筑群之中被用来承担餐饮、画廊、教学展示等等一系列不宜在原状陈列的古建筑中开展的功能,为整个文保单位增添活力。

相关实例:1,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保护规划中,保护核心区当中的一座早已建成的高层大厦,在没有破坏遗址遗迹的前提下,被规划保留,并且被规划用作未来接待参观明故宫遗址的中外贵宾的下榻处,而其顶部的观光平台也恰好为游客从高空中俯瞰整个遗址的全貌带来可能。2,法国巴黎在上个世纪科布西耶的大巴黎计划下曾经建造了一座超高层塔楼,这座当时欧洲第一高的塔楼在建造完成之后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整个计划也最终被迫中止。而直到现在,这座塔楼还矗立在巴黎城,游客们纷纷爬到顶端,一睹巴黎城的全貌。它也成了巴黎老城保护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的见证。

对于第二项,全面重建之后带来的统一,是谁跟谁统一?

对于第三项,“将原基址与原物件就地保护”是必须的。

对于第四项,什么叫“不伦不类不完整且饱受争议的建筑”?不完整的古建筑就没有保留价值吗?历史近几个世纪的层层叠加,还不够被尊重吗?还要和谁去伦之类之?

你列出的四项做法都过于绝对。在实际中,真正正确的保护规划应该上述四项(尤其是前三项)的有机结合体。这也是当今世界文物遗址保护的公理。

发表于 2008-3-30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4号线地铁站修好了,你们就知道其对景观的破坏性了!而且就是因为对圆明园的不重视和不了解,才导致把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正觉寺广场占用的原因!类似的还有长春园东墙和大东门!还有随时可能市政道路占用的长春园宫门广场!所以像修复宫门这样的复建项目很有必要,毕竟是标志性建筑!标志没有,自然会被占用或破坏!永远消失的圆明园大东门就是一个惨重的教训!当年就该把大东门在原址复建出来!
发表于 2008-3-30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不存在复兴的问题,问题在于建构,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过于天真,古建筑存在于一个断裂链条的一端,当下则在另一端,大众没有可能能在短时间内被带到古建筑当中去,我已经强调了几次。另外,我的重建着眼点是圆明园的部分景观,而非你所说的众多仿古建筑。事实上,圆明园没有动静,伪方壶胜境、伪远瀛观倒是遍地开花,我担忧的正是这个,之所以反复强调考证的作用与严肃性,动机也是如此,我同你一样反对盲目仿古与乱建,任何毫无现代性可言的符号堆积出的仿古设计都是可以加以批判的,这个我反复声明了多次,请你把话题转回圆明园,否则都是些空泛的理论较劲。

“我的话:我们争论的焦点,就是是否应该把因普遍的无知而被生生推上纯粹“学科研究”领域的我国古代建筑科学、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文化圈”,并以此来复兴文化的问题。你的观点是否定的,因为你认为这个重担应该落到对多少数重点建筑和环境的复原上来。二种方式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显然矛盾,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这并不是我们的争论焦点,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也并不是否定的,相反是肯定的,你是限定在古代建筑科学、艺术的文物特征上,你担心“复建”会影响正统以及对正统的认同,而我思考更多的是途经问题,现实是这个理想化的目的没有大众文化圈接受传播需要的场所,我强调的相互的作用,而不是相互的对立。

另外,你的论述里又出现了一处先后逻辑错误——是大片的无风格建筑(社会主义建筑)挤占了城市空间这一事实在先,而真伪的批判显然是建设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而带来的一个高级层次上的认知结果,它出现在后。说后者是前者的建立基础,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从梁的大屋顶设想被以反对浪费的名义斩断,到陈的保护古都风貌口号因其个人原因夭折,这个时间段正是跨越了“无风格建筑”泛滥的鼎盛阶段。请问这期间哪里有真伪的批判?因此真伪的批判,并不应该也不能够为文化淡漠的现状承担因果式的责任,相反其正是在这一现状中屡次挣扎着而最终产生的必然讨论,是人们在文革后重新开始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民族大业的曙光。

真伪的批判不仅仅是特指文物建筑的问题,是自清亡后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乃至于各科领域都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个逻辑并无不妥。包括梁陈方案的流产,都算是这种争论语境带来的负面后果之一。文革时争论的真正终止,当文革后动脑子的时候,才发现脑子其实空的。

谈到那两个概念,“古建筑”的概念在风格向度上要大于“传统古典建筑”,而后者在时间向度上要大于“古建筑”的概念。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古建筑是一切传统古典建筑的承载体和文化源泉,因此谈到传统古典建筑的复兴当然绕不开古建筑的话题。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建造要破坏原有遗址和原有遗址被建造成新的垃圾建筑都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我所引的词是“文物建筑”,而非“古建筑”。这两个词相差两个字,但是阐释意义完全不同,请不要混淆。“新的建造要破坏原有遗址和原有遗址被建造成新的垃圾建筑都当然是不被允许的”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摆出事实,你的这个美好天真的不允许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我之所以气愤,正是因为看到了太多的珍贵古建筑实例被重修得花里胡哨之后大门一锁数年,相关资料、照片被业内人士一方独霸……而我们大众根本得不到教育和启迪反而日渐被大量的平庸仿古建筑所光明正大地包裹……这很可怕。

理解你的气愤,你说的情况谁看了都气愤,但是气愤不能干扰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简单说可能是为了保护,可维修时怎么没有专家出面?有没有专家?中国如此多的文物建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就是因为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来实施这种保护,而有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又只会越来越少,最好的方式似乎是锁起来原封不动,不塌就行,但是这样的话,何时才能实现你的教化理想?你也应该知道,文物建筑开放需要开放的条件,怎样才能满足这个条件?修缮?怎么修缮?除非国家成立一专门部门做这个还好说。之所以很多文物建筑被乱修之后锁起来,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无力修缮,不懂修缮,又不敢弄塌了,于是作出民众认可的保护姿态。好在现在是一把大锁锁上,否则彻底油饰一新开放,你我哭都来不及。大量的平庸建筑固然可气,但确实体现了民众传统意识自觉前的浮躁侧面,在这个浮躁的自觉过程里,能参照的东西太少,但又必须有才能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横店与济宁的疯狂相信你也关注过了)

所以这也让深入我思考,为什么不在原地重建重要的范本式建筑呢?(不仅现在,从梁思成再到以前有很多学者思考过这个问题)圆明园是最近的范本,且有丰富的资料。而大量有价值的遗址早已经被民国盗挖与解放后的开荒生产搞到无影无踪,说难听点,圆明园除了西洋楼等不超过3%的有形遗存以外,整个就是一个圈起来的地名。好在梁先生早年作了测绘,可惜的是,在意识形态的光环与各方束缚之下,这个地方根本动不了。我本来很乐意看着圆明园目前维持现状,但是很多利益体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可怜的地方,有人站在环保的角度,利用民众对事件的不了解,跳出来兜售自己的观点,有人站在生态的角度,利用民众不懂生态,跳出来兜售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更有人站在爱国主义的高度,利用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心理,号召将圆明园建成莫名其妙的大学,有人号召将圆明园划归北大,有人建议将圆明园建成新区,这些声音大家注意到了吧?这后面难道没有刻意的利益驱动,只是隐藏的足够微妙,叫嚣生态的自己就是设计景观的设计师,往后势必是自己的业务以及名片,叫嚣建大学的完全是个棒槌。当将这些舆论导线将民众的目光引导到资源浪费的时候,圆明园只有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一条路可走。

最后,我知道你是建筑师,但你的话大多数时候是站在历史与考古学家的话语范畴来说的,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你的建筑师身份,而且你混淆了很多概念。

发表于 2008-3-30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keyking在2008-3-30 17:36:25的发言:

对于第一项,如果某些工厂建筑没有造成对原有古建筑安全的威胁,并且没有对正当地欣赏古建筑的各部分技术、历史以及审美价值造成冲突,这些工厂建筑在严格的调研评估之后可以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保留下来。同时这样的建筑由于其本身的材质等原因,其保护控制可以略轻于古代建筑,那么这些建筑就可以在古代建筑群之中被用来承担餐饮、画廊、教学展示等等一系列不宜在原状陈列的古建筑中开展的功能,为整个文保单位增添活力。

相关实例:1,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保护规划中,保护核心区当中的一座早已建成的高层大厦,在没有破坏遗址遗迹的前提下,被规划保留,并且被规划用作未来接待参观明故宫遗址的中外贵宾的下榻处,而其顶部的观光平台也恰好为游客从高空中俯瞰整个遗址的全貌带来可能。2,法国巴黎在上个世纪科布西耶的大巴黎计划下曾经建造了一座超高层塔楼,这座当时欧洲第一高的塔楼在建造完成之后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整个计划也最终被迫中止。而直到现在,这座塔楼还矗立在巴黎城,游客们纷纷爬到顶端,一睹巴黎城的全貌。它也成了巴黎老城保护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的见证。

对于第二项,全面重建之后带来的统一,是谁跟谁统一?

对于第三项,“将原基址与原物件就地保护”是必须的。

对于第四项,什么叫“不伦不类不完整且饱受争议的建筑”?不完整的古建筑就没有保留价值吗?历史近几个世纪的层层叠加,还不够被尊重吗?还要和谁去伦之类之?

你列出的四项做法都过于绝对。在实际中,真正正确的保护规划应该上述四项(尤其是前三项)的有机结合体。这也是当今世界文物遗址保护的公理。

哈哈哈哈!我说的极端四项完全是在调侃,你还非说出一二三了,太可爱了

但是,在现实中,这四项任何一个单项往往会是决策者最先选择的,而不会有太多理想的综合,这就是中国现状。

时间是检验标准,话题到这里,我已没有兴趣再在此争论下去,毕竟我也不是做这一行的。

天真可能更接近真理,但往往远离现实,只有祝中华好运了。

发表于 2008-4-2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马,我看了你在这个主题下的所有回帖,我有个疑问

你总是说内幕很多情况很复杂大家都不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坐以待毙?天天拍照留念?还是都闭嘴搞你所谓的研究?

你以为大家真的不知道你所谓那些黑幕么,就算再不了解,听你说了这么多年也该大概有个见识了。

在这种状况下,akeying以及那些仍然在为老北京城奔走呐喊并付诸努力的文保人更值得钦佩,哪怕收效甚微,哪怕被指作愤青和业余,大家仍然没有放弃,互相鼓励,想方设法挽救现状。方式方法可能还需要改进,但事情不可不做,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你也不容易,从小立志文保,也算资深人士了

倒是如今越来越搞不懂你的发言立场,你是文保工作者?研究学者?政府官员?还是开发商?

都不像

作为朋友,送你几句俗话:

人生在世

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该做的

与你共勉,祝你旅途愉快

发表于 2008-4-4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是我们一同的目标,各自有不同想法没问题,可以再研究。

`% z+ y! U+ @: s( ]6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21:05:17编辑过]
发表于 2008-4-4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keyking在2008-4-4 19:31:06的发言:

油油误会了,我可没说天下第一城是拆了会同馆之后才修的并且用了会同馆的材料。我是因为听到民工说要拉到河北香河,才猛然想起这个中信的著名工程,并不是说他们要用那些材料去修第一城。这个例子用到这帖子里的意图,是要说明复建古建筑于文化的传承无益。你们大可不必再用那里的建筑全新这个事实来抨击我,因为这是对我帖子的错误理解。

另外你为何要抓住“中国古建筑不能修”这个说法来抨击?你仔细看我可绝对没有这样说。我所主张的正是要加紧对现存文物建筑的正当维修,而不是去花很多的钱来搞一些“复原设计”或者是复建之类的项目!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如果你关注过我发的呼吁保护清化寺的帖子,就会发现我在那正是在从古建筑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它长期缺乏修缮所带来的恶果。而这样的因得不到修缮而岌岌可危的古建筑目前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用文物保护的钱来复建仿古建筑值不值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文物保护的宗旨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圆明园的复建能是抢救么?退一步,文殊亭的那个工程能叫“修缮”吗?应该是“复原设计”吧。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该抢先抢救的绝对因该是清化寺这样的建筑呀!你也懂古建筑,去看看我的清化寺的帖子就明白它有多么重要了,从而也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而且,要知道全世界的古代建筑都是要维修的,包括西方的石建筑。看过我的帖子你就会知道,罗马的斗兽场和雅典卫城这样的建筑,一修就是好几百年,至今还在用最新的技术修缮,其修缮本身也成了一部人类文物保护技术、理念的反发展史……说他们不用修,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再多说一句,在这个帖子里最先引用“西方”做例子来说事的,可不是我,而是稻子。看看帖子最开始的讨论就会发现,是稻子首先说什么西方的宫殿等等那些重要的古迹,都被复建或整修一新,还说那是西方的“脸”,为了驳斥这个,我才发了很长的那一贴用西方(甚至包括日本)最重要的古建筑的修复实例来说明当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的古建筑修复方法。而且,当帖子转入到对复建圆明园问题的讨论的时候,也是稻子最先用西方“文艺复兴”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再次是我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历史社会背景与我们的不同而加以驳斥……所以不是斑马所说的“我的西方文物保护理论”,我都是用这些理论来回复稻子的发言的呀!(斑马也来看看这段)

最后,我也想说,在你们抨击西方理论的同时,最好先去学习一下那些理论!“不懂就不要乱发言”。我在前面所说过的《威尼斯宪章》、《奈良文件》等等,希望大家都去先调查研究一番,再来抨击也不迟。


谁也没抨击你,只是恰巧刚从那回来

我又不认识你,又没仇

为什么抨击你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4-4 0:37:41的发言:

一点也没用.

油油误会了,我可没说天下第一城是拆了会同馆之后才修的并且用了会同馆的材料。我是因为听到民工说要拉到河北香河,才猛然想起这个中信的著名工程,并不是说他们要用那些材料去修第一城。这个例子用到这帖子里的意图,是要说明复建古建筑于文化的传承无益。你们大可不必再用那里的建筑全新这个事实来抨击我,因为这是对我帖子的错误理解。

另外你为何要抓住“中国古建筑不能修”这个说法来抨击?你仔细看我可绝对没有这样说。我所主张的正是要加紧对现存文物建筑的正当维修,而不是去花很多的钱来搞一些“复原设计”或者是复建之类的项目!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如果你关注过我发的呼吁保护清化寺的帖子,就会发现我在那正是在从古建筑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它长期缺乏修缮所带来的恶果。而这样的因得不到修缮而岌岌可危的古建筑目前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用文物保护的钱来复建仿古建筑值不值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文物保护的宗旨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圆明园的复建能是抢救么?退一步,文殊亭的那个工程能叫“修缮”吗?应该是“复原设计”吧。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该抢先抢救的绝对因该是清化寺这样的建筑呀!你也懂古建筑,去看看我的清化寺的帖子就明白它有多么重要了,从而也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而且,要知道全世界的古代建筑都是要维修的,包括西方的石建筑。看过我的帖子你就会知道,罗马的斗兽场和雅典卫城这样的建筑,一修就是好几百年,至今还在用最新的技术修缮,其修缮本身也成了一部人类文物保护技术、理念的反发展史……说他们不用修,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再多说一句,在这个帖子里最先引用“西方”做例子来说事的,可不是我,而是稻子。看看帖子最开始的讨论就会发现,是稻子首先说什么西方的宫殿等等那些重要的古迹,都被复建或整修一新,还说那是西方的“脸”,为了驳斥这个,我才发了很长的那一贴用西方(甚至包括日本)最重要的古建筑的修复实例来说明当前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的古建筑修复方法。而且,当帖子转入到对复建圆明园问题的讨论的时候,也是稻子最先用西方“文艺复兴”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再次是我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历史社会背景与我们的不同而加以驳斥……所以不是斑马所说的“我的西方文物保护理论”,我都是用这些理论来回复稻子的发言的呀!(斑马也来看看这段)

最后,我也想说,在你们抨击西方理论的同时,最好先去学习一下那些理论!“不懂就不要乱发言”。我在前面所说过的《威尼斯宪章》、《奈良文件》等等,希望大家都去先调查研究一番,再来抨击也不迟。

4 ]3 c7 k# H+ ?'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19:50: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8-4-4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向日葵在2008-3-30 11:04:06的发言:

请教稻子

"再者,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也要比我国木构建筑多的多。" 都是啥信息啊?您学到啥啦?讲俩条。

以石材为主的建筑与艺术品在考古挖掘上得到的信息,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就是完整的建筑,或残缺的建筑.

而中国的建筑早在公元前5500年就已经使用开始使用泥巴墙了,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的建筑就是以土和木为主体的,最早用来固定的方式是捆扎,到后面发展才出现了榫卯,之后才出现斗拱,早期的建筑遗址发掘,出土的只有柱洞,柱础,夯土台基,到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四合院建筑,但这些建筑出土的时候就只剩下基址了,因为土木结构比石才容易毁坏,而且都是致命的,一旦出现火灾,我们甚至只能从土质里有没有烧土块来辨别信息.我们发掘出的多是夯土台基,我们只能通过柱洞的直径,夯土台基的面积来判定建筑的大小,我们只能通过发掘出的少量瓦当,铺地砖,散水来辨别房屋的等级和用途,像咸阳宫遗址,人们发现它的时候以为那是一处大坟冢,因为只剩下高高大大的夯土台基了,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能辨别这里曾经是一处典型的台榭建筑,这些难道可以和石材为主的建筑相提并论吗???

/ o. ]( A6 C$ ~/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0:37: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8-4-4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4-4 0:13:10的发言: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土木结构,木为主,土为辅,这样的建筑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的修缮,结果就是彻底灭亡

我也不明白,修缮怎么了?

都说欧洲的建筑不用修,那是大石头的,几百年不修都没事

中国古建筑行吗,别说百年了,50年木头都会发生物理变化甚至是化学变化

说不修的,都是不懂得中国古建筑构造的庸人

不修的话,可以用来养蘑菇,哈哈
发表于 2008-4-4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8-4-4 0:31:46的发言:

不修的话,可以用来养蘑菇,哈哈

最好别长毒蘑菇!

发表于 2008-4-4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4-4 0:20:07的发言: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今年我们年会住的就是城墙

那里的东西全是新的,没有一样是老构件

我3月刚从那回来

您去实地考察了再说!


这个对,俺们公司年会也是在那里开的,那里修得嘎嘎新,应该没用老东西
发表于 2008-4-4 0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8-4-4 0:33:42的发言:

这个对,俺们公司年会也是在那里开的,那里修得嘎嘎新,应该没用老东西

一点也没用.

发表于 2008-4-4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塘小妖在2008-4-2 16:37:56的发言:

斑马,我看了你在这个主题下的所有回帖,我有个疑问

你总是说内幕很多情况很复杂大家都不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坐以待毙?天天拍照留念?还是都闭嘴搞你所谓的研究?

你以为大家真的不知道你所谓那些黑幕么,就算再不了解,听你说了这么多年也该大概有个见识了。

在这种状况下,akeying以及那些仍然在为老北京城奔走呐喊并付诸努力的文保人更值得钦佩,哪怕收效甚微,哪怕被指作愤青和业余,大家仍然没有放弃,互相鼓励,想方设法挽救现状。方式方法可能还需要改进,但事情不可不做,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你也不容易,从小立志文保,也算资深人士了

倒是如今越来越搞不懂你的发言立场,你是文保工作者?研究学者?政府官员?还是开发商?

都不像

作为朋友,送你几句俗话:

人生在世

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该做的

与你共勉,祝你旅途愉快

他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自己想做的,自己该做的事情

最近在帮他整理一些资料,从01年到现在的上万张胡同照片,整整7年,他的足迹遍步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我头一次觉得,他确实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试问7年之前你们都在干什么??

发表于 2008-4-3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to:小妖

斑马和akeying都算是当事者,一个是圆明园的职员,一个是建筑界人士,似乎都应该有说不完的黑幕,而每个人所处的领域也都有其独特性。

你也看到了,两人都说了黑幕的存在,我想对于这些涉及职业禁忌的话题,就像你我不便以公开身份去揭露自己所处领域的所谓黑幕一样。

可是你看了斑马的回帖就这样激动,那我也不得不插一句,akeying不是也口口声声知道复古建筑工程领域的黑幕,你为什么不去追问呢?他指斥对自己观点抱有异见的人无知难道就值得鼓励吗?

想法挽救文物建筑,投身文保事业恐怕是这个论坛里每一个人的急切愿望,每个人也都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努力的去做,现在在就事论事的时候就不该划分阵营,就不该将话题引到对个人的看法。即使要恐怕也不该抱有双重的标准。

发表于 2008-4-4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雷曜扬在2008-3-14 15:07:23的发言:

我一直有一特业余的问题想问,乾隆那次的紫禁城大修,修完了之后看起来不新么?

我也一直特不明白,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建筑既然不能不修,那修出来最好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真是一直特别困扰我的问题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土木结构,木为主,土为辅,这样的建筑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的修缮,结果就是彻底灭亡

我也不明白,修缮怎么了?

都说欧洲的建筑不用修,那是大石头的,几百年不修都没事

中国古建筑行吗,别说百年了,50年木头都会发生物理变化甚至是化学变化

说不修的,都是不懂得中国古建筑构造的庸人

发表于 2008-4-4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8-3-14 16:46:04的发言:
小崔你有机会到文物修缮或文物部门上上班就知道了,这不是光说和指责的问题,这里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你还是没有摆脱学生时代的激进和热情,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件事两件事能说清楚的。当你坐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你的做法也是一样会如此,我们必须换位思考。只有你真正的体会了文物主管部门和修缮部门的艰难工作你才会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别说解决了,就只能搞清楚这其中的脉搏就算成功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政权性质和我国有很大区别,你看看苏联时代对俄罗斯文物的破坏与保护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相当复杂的过程了。

我同学都是干这个的.

发表于 2008-4-4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3-14 18:13:32的发言:
同意稻子说的保护要注重全面性,在文物部门工作的人自然有客观条件的很多限制,要考虑,但我们同样需要有崔同志这样的声音,这种较真似的的监督和质疑声音,只有把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但实际情况确是实行的时候,往往都是一种声音能递上话,加个外行的领导拍板,加个无资质的施工队完成豆腐渣似的“修缮保护”,这也是我们不停质疑很多复建、迁建、修缮保护为什么看着那么“另类”的原因了。

光有声音,是什么也办不成的

成大事的人,从来不叫嚣!

多说不益,甚至会召来杀身之祸!

% M2 Q8 L2 _( a1 Y#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0:18: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8-4-4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keyking在2008-3-14 22:43:54的发言: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52&ID=29769&page=1

正要说这个例子呢。大家注意,会同四译馆的构件,很多都据现场民工说拉到了河北香河……

就是中信,同一个公司,拆掉了宣武大吉片,却在香河建了个号称“1:1原大小”的北京城。这个例子值得大家深刻反思!“复建北京城”(主要是城门和城墙)的公司,以传承文化为名赚得了声名,眼下却正在利用包括建“天下第一城”在内积累的政治经济基本,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拆毁北京古城的勾当……这简直是对我上文的最好解读。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今年我们年会住的就是城墙

那里的东西全是新的,没有一样是老构件

我3月刚从那回来

您去实地考察了再说!

* `( N3 b. t9 t. F0 f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4 0:20: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8-4-5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喜欢这样一句一句的回应,你是辩手吧?或者你不这样做就无以反证他者的错误来捍卫自己的正确

1,在最新的一贴当中,你再次回避了我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对它们做出具体的回答。

2,你一再强调我对你的话断章取义地误读,那么请你一一举出例子,我们来探讨是不是我误读了。倘若真的是我误解了,我一定会向你道歉并修正我的判断。

没有回避,只是不想直接回应,因为已经回应了多次,当然,你非要回答什么算文物建筑什么不算文物建筑,那我就把向日葵贴的概念贴回给你作为回应,有意思么?对于越老越值钱的问题,这个话题我之前在别的帖子里就说过,别把文物当古董。这个帖子里也说过,我本人也反对这种越老越值钱的看法,你反复的就着词句追问而不关心我说的是什么,这不是误读?我不是在写文章,细嚼慢咽,我的观点与思考摆出来论证一番就OK,我可不是你,不需要捍卫自己的句句真言。

上一贴里,你说我对这个讨论不负责任。愚钝的很,请你指出。

3,“而且在你的剖析里我好像是一个阴谋家似的,真有趣。”

抱歉我没觉得您堪称阴谋家,我也没觉得你我的观点讨论会让您看起来像个阴谋家。

看来是我多心了。

“稻子你误读了我的话,或者说你故意扩大了我的话的范围,偷换概念?”故意扩大,有阴谋
“请你不要篡改我的话的本意,然后再来妄加指责——这才是文革的做法。”篡改,动机不良

咋看都不舒服。还有,你用“您”字来回贴显得很挑衅。

你我的讨论可以一分为二,1,问题本身的讨论,2,彼此验证与博弈,不过,我也承认有些个阴谋,有时候我刻意的不把一些话说白,想看看清楚你的问题在哪,因为你率先针对我下了判断,我当然不能就此沉默。

4,“我对文物这个概念都不理解也就不必再做文化方面的所谓研究了,发端的基础都是无知的,我也懒得去修补你在字句里找出的那些个漏洞或者是证据来辩解清白,由于本身没有你说的那些动机,因此辩解也是多余。说一个问题却要同时花两个问题的时间来回应攻击,如果不是脏了论坛的空气早骂开了。”

我没有说过你有任何“动机”,我一再强调我们在这里始终应该是观点的讨论。我唯一说过的针对你本人的比较过激的话只是“对文物概念的无知”,相反你倒是一再给我本人(而不是观点)加上“天真”、“狂傲”、“偏执”等带有明显贬义性质的形容词……污染空气的,是你。不说了,我不计较。就事论事,我就是觉得你对文物这个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我们此前已经讨论了很多次了,你还说过我“迂腐”。但是当我再次举出证据指出你的相同问题时,你却换上了如此的论调逃脱开……由此导致的讨论无法再继续下去我可没有责任。

那请你站在他者的角度来看你的回帖,再来解释自己的话,说你天真,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确实天真,估计你大学毕业没几年吧,天真没什么不好,我也在同时说了,天真可能接近真理,但是纯真的想法往往在污浊的现实里容易受伤害,而事实上现实一直在伤害我们对保护古建文物的愿望,你要觉得是贬义词在贬低你,没办法。那就改说你老陈吧,但我想你下一帖肯定又要说觉得老陈因该是我云云,这也是你要我一条条指出来的误读之一。偏执,是的,你的话语有偏执的一面,在你排他性的观点上就可以看出,似乎已经修炼成仙,容不得质疑。狂傲,将自己的话语推至真理的人适合这个词,这些词是分析不是贬低。话说回来,你觉得我对文物这个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就没有正确的认识了?对文物的认识这个话题早就被之后的话题跨越了,我在说文化,你却还在追概念,不想纠缠你又说我换论调逃脱,我需要要逃脱吗?非要把我设置为你的反方,我都接受自己无知了,难道要对你充满崇敬的回应你才满意?成,对于文物,你理解的完全正确,我理解的不正确,OK?如果讨论不下去就是我的责任吧。

5,“一开始我就强调我那是风格意义上的抽象分割,借了“文物建筑”这个词来用,你却非要抓住不放,不解释清楚呢,你又紧紧相逼,解释呢,你又说我刻意挑生僻的词来唬人,我犯得着吗?到现在了,你又拿出条目来比对,不觉得很无聊么?你真当我无知到连这些文本都没读过?”

我的观点正是在说文物建筑不能有什么“风格意义上的抽象分割”。这确实是就事论事。因为我觉得如果你读过“文本”并且理解了,就不会再得出同样的结论了,所以才抓住条目不放。

如果我读过并且理解了就不应该有同样的结论?笑话,在我眼里,文本就是供研究与参照的,不是定理或者公式。对文本的认同是通过思考验证而不是背诵。否则也不会一直修正到现在。似乎只有你理解了,并正确了,且要捍卫你正确的理解,任何的质疑或者跨越的角度都是错误的,没有站在你的角度解读的都是错误与不负责任的。提醒你,这几个文本文件的制定者是人不是神,所以说你迂腐。而且话题已经没有限定在这个“神圣”的框架之内。

6,“帖子原题是文殊亭的修缮而引出圆明园的复建问题没什么不好,话题展开岂不是更有意思,况且网络是公众话语平台,否则,论坛岂不成了黑板报,而我根本没有和你辩论的兴趣,是你一路说过来激起了我的斗志,哈,乱了你的帖子,再抱歉。”

你我的正当讨论部分(不包括过激的人身攻击部分)并没有“乱了我的帖子”,相反我一再强调这样的讨论本身是有益的,还为此感谢过你。而且这也不是“我的帖子”,我没有经营它的意思,发帖本身就是要引起讨论。

我说乱你帖子,确实包括过激的人身攻击部分,你这么一说似乎是我在展开人身攻击,而你则高尚的不去计较。

请注意我原文并没有说把讨论从文殊亭发展到整个圆明园有什么不好,请你看清楚再来回复我的话。我说这个事情的意思,是针对你一再提出的我没有给出“建设性”意见所以跟我讨论没意义的论调。你的回答再次“偷换概念”。

好的,这句话是我没冷静的看清楚,你的原文们都非常直白,抱歉。然后谢谢你讨论之余评价我的回答。

“请注意我是本帖的发起人,我帖子的题目是“圆明园文殊殿修缮前后”,本意讨论的就是文殊殿,是你和我一路辩论到现在,才把话题主要定格在了复建圆明园上,而且主张复建也是你的观点,我想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也应该是“攻擂”的你才对吧?”

我算明白你为什么以这样的结构来组织语言了,意见我在之前的帖子已经提过。

7,“你说的‘风格、造型、梁架结构等细部做法才更不能够被忽略’这句话对王世仁说去吧,那是他老人的观点,别老把这些不是我观点的观点强加到我头上来污辱我,你要跟我讨论问题就请先看明白我在说什么。”

“风格、造型、梁架结构等细部做法才更不能够被忽略”这是我的观点,是我用来阐述为何不能复建的一个理论基础,我还为此做了简单的图示来说明。这是用来反驳你的,跟王世仁那厮有什么关系我根本不了解。真正没有看明白对方发言的,是你。

非要引出全文?

“但是我还是要说:正是因为中国建筑、园林艺术的这一点,所以构成圆明园环境空间艺术的那些建筑本身,其风格、造型、梁架结构等细部做法等等才更不能够被忽略!看看上面两张坦坦荡荡的图就可以明白,一张是原图,另一张是把建筑在原址忽略成方盒子之后的效果。我想大家都能够很明白地看出,失去了建筑本身的形象,中国园林的布局、总体规划等等也就失去任何的意义。古典园林当中的框景、漏景、对景等等重要布局设计手法,往往都是需要通过建筑空间极其细部的做法——如开窗大小、开间尺度、屋顶起翘的曲度和高度等等等等来掌控的。如果没有了这些细节,那就不可能有足以教化世人的园林空间典范,如果忽略了这些,而去鲁莽地为追求大的空间布局而复建,那样得来的效果就正如同我所担心的——会是不可挽回的公众误导和欺骗。”

你这段话的针对方不就是王世仁的观点么?不对他说对我说什么?我有说要忽略细部做法?摆在这里仿佛这个错误观点是我的一样,无聊之极。当然,你藉此地展示你的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解也没什么问题,但请你说清楚对象。

8,“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这样思考,中国古建筑是艺术品,同样的古代中国画也是艺术品,同属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中国画从审美角度,精神追求到创作手法都独树一帜,而中国的古建筑也是如此,那我们是否因为保护中国画而禁止现代人创作或者临摹呢?是否会因为这个行为而误导欺骗大众呢?难道民众会弱智到真假不分甚至影响到对对象属性的误解吗?除非评论家鉴赏家考古学家都死绝了。或者,中国画和书法完全可以从这个时代消失,回到藏宝柜里或者是博古架上去。古建筑就面临这样的尴尬,中国确实保存了各朝各代的建筑样本,但是现状呢?中国建筑哪里去了?就这一点来设问中国古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中国文化收藏的一部分?所以我会对你的观点质疑。”

你的这个观点我已经反驳过了。你没有看到么?中国画等等文物艺术品和古建筑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可移动文物,后者是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前者的“创作或者临摹”并不会直接以覆盖掉原文物画卷本身为代价或者前提;而对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复建,却是以覆盖掉现有文物遗存本身部分或全部历史信息为必然前提。换句话说,对于古画,有直接在原画上去临摹的么?抑或是在原画上去再创作?相对的,对于文物建筑,我并不反对“文艺复兴”做法一般的传统建筑理念和精神的现代化复兴。

知道你仿佛反驳过,但无印象。而且我说的再造与保护之间无冲突。跟移动不可移动有何干?永乐宫不是移动了么?对于覆盖的说法,全世界的城市都别建设了,掘地三尺都曾有过古建筑。这个完全是两码事。我在说对待古建筑和对待中国画应有同样的理性与开放态度,古代作品需要保护保存研究,与现代的创作没有必然的冲突。

说得干脆点,就算是纯粹的仿古,只要它做得足够严谨并且有足够可能来告知参观者那不是“文物建筑”,只要能有你所说的对现代人的教化、训练的意义,只要它不以文物保护的名义在文物原址上进行,只要它不会动用文物保护经费,只要它的投资人本身如果不去建造仿古建筑也必定不会花同样的钱来保护真正的文物……那么我退一万步说,我不反对。

你又反驳又不反对,到底该怎样?你说的这段话我之前早已经说过。

“是否会因为这个行为而误导欺骗大众呢?难道民众会弱智到真假不分甚至影响到对对象属性的误解吗?”

这个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在我无数次的亲身经历当中,民众就是会误解并且被误导。在山西、在河北、在河南、在绍兴、在安徽、在北京……在所有我到过的地方,都会有老百姓指着远处粗鄙的新建仿古建筑说:你要看古建筑,那不就是么!干嘛还要跑那么远去山沟里看一座破庙?!我的一位北京房山的朋友就亲自对我说过:你呼吁保护古建筑有什么用?反正我们拆了以后还可以再建!要把眼光放长远!

又要明确的告诉我什么了,你把眼光放得很长远,但那是你站在你的理解角度的长远,别老以为自己的角度总是对的。老百姓不懂得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这么说,为什么这么说我之前也有分析,并不是你说的唯一理由。你的朋友亲自说的不代表全体民众的心态,这是教育的问题,他不理解,你可以教育他。

……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的亲身经历,要不然也不会如此费力地在此发帖讨论。真的。所以请你也消一消火气,理解我的话。我没有别的意思。

目前中国古代建筑既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文化收藏的一部分。而复建正会把它变成文化收藏的一部分(你举的例子也都是古家具、古画等收藏品)。这很危险。我的意见,是加强基础的教育和宣传,把人带到古建当中去,让他们明白想要看到真正的古建筑,就是要自己动身前往——因为它们是“不可移动”的神圣文物。

那中国古代建筑是哪部分?复建怎么会将中国古建变成文化收藏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应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文化收藏的一部分。像个宝贝似的供着,从纯粹保护的角度来说是应该的,从传承来说,就是死的,所以我说“标本”。时间会验证,隔代之后,中国大地除了屈指可数的文物建筑之外,中国建筑仅存一个历史名词。加强教育和宣传不是单一问题,我之前也作了分析。至于自己动身前往,中国的古建筑从保护的角度来说能承载多大的访问量?再换个角度:一如组织小学生参观文物古建或是文物展览,然后发表热情洋溢的感言,我们国家的古建筑博大精深,值得学习,感动。可能吗?然后呢?当然,估计你又会说我偷换概念了。

9,“关于中国古建筑启迪的解释,也就涉及关于日本建筑业界的那些说辞,什么在人家的研究面前我们是小学生之类的话与建筑学与建筑设计本身没有太大的关联,已经属于不同的学科,这并不是我们研究的够于不够的问题,本土建筑师按你那样那样认识反而是危险的,站在一个文化消费的角度而不是继承创造的角度,而且当本土设计师超越不过或是创造力不足似乎就可以以此为台阶上下。建筑设计本身也是艺术的创作,难道日本的建筑师都是古建筑研究者?我一直提及的灵感问题不是读几本书研究几个孤本或掌握全部的知识可以达到的,也不是认识几个风格样式或者是读烂营造法式就可以换来的,既然你是建筑师就应该懂得建筑设计的艺术属性,体验的环境所带来的启迪与艺术灵感的启发不是来自研究,而是“体验”本身,为什么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方,一旦介入就会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颤动,而根本不在乎你是否研究过对象,因为艺术的感染于启示是微妙的视觉知觉到心理的变化,这是一个主动的内在转换过程,为什么艺术历史家成不了艺术家,就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中国建筑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是忽视这一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绝难超越别的国家。我尊重你是建筑师,所以在艺术层面跟你讨论这些问题,而对于古建筑来说,能够影响启迪的不仅仅是建筑师,而是所有与艺术文化相关的学科。保护古建筑如果仅像保护动物园濒临灭绝动物那样的态度去珍视去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早就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好像至今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一再强调的,并不是让人们都去研究营造法式或是书本上的建筑知识,而恰恰是要“把人带到古建筑当中去”!“体验”固然重要,我本人也确实是在体验中成长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正面”体验可没有任何一点是来源于仿古建筑,抑或是复建的建筑的,因为这些建筑根本算不上是“典范”,也算不上是“实例”。民众去体验的空间环境,应该尽可能地存在于那些真正的文化遗存,绝对不能是为了他们去“体验”,而放弃远处的真正文物,为大家在家门口复建几个现代人理解的仿古建筑……这种方法在我前面的论述当中已经说过了,我还把它说成是“快餐式”的,在这里不得已再次论述,很累。

你似乎并不明白。把人带到古建筑中去,怎么带?去了卢浮宫就懂得艺术的真谛了?你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正面体验,你的体验是知识层面的体验,你根本没懂我说的“环境”的意思。“民众去体验的空间环境,应该尽可能地存在于那些真正的文化遗存,”你也用了尽可能。确实,这一点我同意,但是真正的文化遗存有那么丰富吗?民众在真正的古建筑面前拍照留念也才是快餐式的,猎奇式的。

我早前就说了圆明园的复建不简单的复建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逐步研究完善与建造的过程,我也很反对粗陋的复建,你咋就非要把我划归那个我也反对的阵营呢?

10,“‘你没有看到,可能是你本人根本不关心这些吧……’我该怎样来回应你这种让我哭笑不得的话呢?”

我确实做了,你也确实以我没做过为前提责问过小妖。那么我这么说有什么不对么?你可以哭也可以笑,为何两不得?

为何?你说我没看到,我确实没看到,没看到“你”在媒体上的发言或揭露的黑幕,我甚至不知道你是谁。下一句你说我可能根本不关心吧?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不关心的话会在这里讨论这些?你说话的方式很令人生厌。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在最新的一贴当中,你再次回避了我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对它们做出具体的回答。

2,你一再强调我对你的话断章取义地误读,那么请你一一举出例子,我们来探讨是不是我误读了。倘若真的是我误解了,我一定会向你道歉并修正我的判断。

3,“而且在你的剖析里我好像是一个阴谋家似的,真有趣。”

抱歉我没觉得您堪称阴谋家,我也没觉得你我的观点讨论会让您看起来像个阴谋家。

4,“我对文物这个概念都不理解也就不必再做文化方面的所谓研究了,发端的基础都是无知的,我也懒得去修补你在字句里找出的那些个漏洞或者是证据来辩解清白,由于本身没有你说的那些动机,因此辩解也是多余。说一个问题却要同时花两个问题的时间来回应攻击,如果不是脏了论坛的空气早骂开了。”

我没有说过你有任何“动机”,我一再强调我们在这里始终应该是观点的讨论。我唯一说过的针对你本人的比较过激的话只是“对文物概念的无知”,相反你倒是一再给我本人(而不是观点)加上“天真”、“狂傲”、“偏执”等带有明显贬义性质的形容词……污染空气的,是你。不说了,我不计较。就事论事,我就是觉得你对文物这个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我们此前已经讨论了很多次了,你还说过我“迂腐”。但是当我再次举出证据指出你的相同问题时,你却换上了如此的论调逃脱开……由此导致的讨论无法再继续下去我可没有责任。

5,“一开始我就强调我那是风格意义上的抽象分割,借了‘文物建筑’这个词来用,你却非要抓住不放,不解释清楚呢,你又紧紧相逼,解释呢,你又说我刻意挑生僻的词来唬人,我犯得着吗?到现在了,你又拿出条目来比对,不觉得很无聊么?你真当我无知到连这些文本都没读过?”

我的观点正是在说文物建筑不能有什么“风格意义上的抽象分割”。这确实是就事论事。因为我觉得如果你读过“文本”并且理解了,就不会再得出同样的结论了,所以才抓住条目不放。

6,“帖子原题是文殊亭的修缮而引出圆明园的复建问题没什么不好,话题展开岂不是更有意思,况且网络是公众话语平台,否则,论坛岂不成了黑板报,而我根本没有和你辩论的兴趣,是你一路说过来激起了我的斗志,哈,乱了你的帖子,再抱歉。”

你我的正当讨论部分(不包括过激的人身攻击部分)并没有“乱了我的帖子”,相反我一再强调这样的讨论本身是有益的,还为此感谢过你。而且这也不是“我的帖子”,我没有经营它的意思,发帖本身就是要引起讨论。

请注意我原文并没有说把讨论从文殊亭发展到整个圆明园有什么不好,请你看清楚再来回复我的话。我说这个事情的意思,是针对你一再提出的我没有给出“建设性”意见所以跟我讨论没意义的论调。你的回答再次“偷换概念”。

7,“你说的‘风格、造型、梁架结构等细部做法才更不能够被忽略’这句话对王世仁说去吧,那是他老人的观点,别老把这些不是我观点的观点强加到我头上来污辱我,你要跟我讨论问题就请先看明白我在说什么。”

“风格、造型、梁架结构等细部做法才更不能够被忽略”这是我的观点,是我用来阐述为何不能复建的一个理论基础,我还为此做了简单的图示来说明。这是用来反驳你的,跟王世仁那厮有什么关系我根本不了解。真正没有看明白对方发言的,是你。

8,“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这样思考,中国古建筑是艺术品,同样的古代中国画也是艺术品,同属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中国画从审美角度,精神追求到创作手法都独树一帜,而中国的古建筑也是如此,那我们是否因为保护中国画而禁止现代人创作或者临摹呢?是否会因为这个行为而误导欺骗大众呢?难道民众会弱智到真假不分甚至影响到对对象属性的误解吗?除非评论家鉴赏家考古学家都死绝了。或者,中国画和书法完全可以从这个时代消失,回到藏宝柜里或者是博古架上去。古建筑就面临这样的尴尬,中国确实保存了各朝各代的建筑样本,但是现状呢?中国建筑哪里去了?就这一点来设问中国古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中国文化收藏的一部分?所以我会对你的观点质疑。”

你的这个观点我已经反驳过了。你没有看到么?中国画等等文物艺术品和古建筑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可移动文物,后者是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前者的“创作或者临摹”并不会直接以覆盖掉原文物画卷本身为代价或者前提;而对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复建,却是以覆盖掉现有文物遗存本身部分或全部历史信息为必然前提。换句话说,对于古画,有直接在原画上去临摹的么?抑或是在原画上去再创作?相对的,对于文物建筑,我并不反对“文艺复兴”做法一般的传统建筑理念和精神的现代化复兴。说得干脆点,就算是纯粹的仿古,只要它做得足够严谨并且有足够可能来告知参观者那不是“文物建筑”,只要能有你所说的对现代人的教化、训练的意义,只要它不以文物保护的名义在文物原址上进行,只要它不会动用文物保护经费,只要它的投资人本身如果不去建造仿古建筑也必定不会花同样的钱来保护真正的文物……那么我退一万步说,我不反对。当然这里这样说是为了更好的阐明我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对于一个复建项目能否同时满足我上面提到的“五个只要”,我依然持否定态度。

“是否会因为这个行为而误导欺骗大众呢?难道民众会弱智到真假不分甚至影响到对对象属性的误解吗?”

这个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在我无数次的亲身经历当中,民众就是会误解并且被误导。在山西、在河北、在河南、在绍兴、在安徽、在北京……在所有我到过的地方,都会有老百姓指着不远处粗鄙的新建仿古建筑说:你要看古建筑,那不就是么!干嘛还要跑那么远去山沟里看一座破庙?!我的一位北京房山的朋友就亲自对我说过:你呼吁保护古建筑有什么用?反正我们拆了以后还可以再建!要把眼光放长远!

……这些都是我多年来的亲身经历,要不然也不会如此费力地在此发帖讨论。真的。所以请你也消一消火气,理解我的话。我没有别的意思。

目前中国古代建筑既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文化收藏的一部分。而复建正会把它变成文化收藏的一部分(你举的例子也都是古家具、古画等收藏品)。这很危险。我的意见,是加强基础的教育和宣传,把人带到古建当中去,让他们明白想要看到真正的古建筑,就是要自己动身前往——因为它们是“不可移动”的神圣文物。

9,“关于中国古建筑启迪的解释,也就涉及关于日本建筑业界的那些说辞,什么在人家的研究面前我们是小学生之类的话与建筑学与建筑设计本身没有太大的关联,已经属于不同的学科,这并不是我们研究的够于不够的问题,本土建筑师按你那样那样认识反而是危险的,站在一个文化消费的角度而不是继承创造的角度,而且当本土设计师超越不过或是创造力不足似乎就可以以此为台阶上下。建筑设计本身也是艺术的创作,难道日本的建筑师都是古建筑研究者?我一直提及的灵感问题不是读几本书研究几个孤本或掌握全部的知识可以达到的,也不是认识几个风格样式或者是读烂营造法式就可以换来的,既然你是建筑师就应该懂得建筑设计的艺术属性,体验的环境所带来的启迪与艺术灵感的启发不是来自研究,而是“体验”本身,为什么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方,一旦介入就会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颤动,而根本不在乎你是否研究过对象,因为艺术的感染于启示是微妙的视觉知觉到心理的变化,这是一个主动的内在转换过程,为什么艺术历史家成不了艺术家,就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中国建筑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是忽视这一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绝难超越别的国家。我尊重你是建筑师,所以在艺术层面跟你讨论这些问题,而对于古建筑来说,能够影响启迪的不仅仅是建筑师,而是所有与艺术文化相关的学科。保护古建筑如果仅像保护动物园濒临灭绝动物那样的态度去珍视去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早就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好像至今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一再强调的,并不是让人们都去研究营造法式或是书本上的建筑知识,而恰恰是要“把人带到古建筑当中去”!“体验”固然重要,我本人也确实是在体验中成长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正面”体验可没有任何一点是来源于仿古建筑,抑或是复建的建筑的,因为这些建筑根本算不上是“典范”,也算不上是“实例”。民众去体验的空间环境,应该尽可能地存在于那些真正的文化遗存,绝对不能是为了他们去“体验”,而放弃远处的真正文物,为大家在家门口复建几个现代人理解的仿古建筑……这种方法在我前面的论述当中已经说过了,我还把它说成是“快餐式”的,这样做只能贬低文化本身……在这里不得已再次论述,很累。

10,“‘你没有看到,可能是你本人根本不关心这些吧……’我该怎样来回应你这种让我哭笑不得的话呢?”

我确实做了,你也确实以我没做过为前提责问过小妖。那么我这么说有什么不对么?你可以哭也可以笑,为何两不得?

( E% a G3 V8 j9 m$ r( \6 G-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5 13:05: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抛去所有的表情和情绪,拨开乌烟瘴气的人身攻击,我再来从法律的角度上阐述一下不可复建的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一章 第四条 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二章 第二十二条 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可见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一切复建行为,虽然程序上有合法的可能,但是法理上,它们至少违背了《文物保护法》中的以上两个条款。

稻子,这回可不是我“误导”,而是法律明确的条文了。你“若不服,可以上诉”(开玩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09:51 , Processed in 1.19452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