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akeyking在2008-3-14 18:35:49的发言:错误观点很多,充满了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奋。忙,日后回复。 但是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我上文已经论述过的——当前的“复建”和“修旧如新”带来的巨大危害:老百姓越来越认识不到文物建筑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其真正的美的所在,反而会觉得现在为了经济毁掉文物也没有什么,反正日后还可以“复建”一个出来,说不定以后建的比这个还要好……(!!) 这些东西的存在,就是对文物价值的贪污和亵渎。就是对文物保护事业中公众教育环节的最大诋毁。阻碍了真正文明的传承。 这个你没有反驳也没有回复,但这恰恰是我所说的最重要一点! 我知道这是你的最重要理论,不然不会用粗体,这个帖子针对文殊殿的修缮来展开,没有想要刻意辩论的意思,我不过是解题阐释一些文保误区罢了。这几天搬工作室,相对比较闲,谢谢你的批评,既然你说错误很多,还请日后有时间了不吝指正。 当前的“复建”和“修旧如新”是很容易让人看不惯,但是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断裂现状,要做的很简单,要么修补,要么另辟蹊径。一些策略性的复建不是没有道理,因此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 我同意你的文物建筑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其真正的美的所在,但不同意断言老百姓反而会觉得现在为了经济毁掉文物也没有什么,反正日后还可以“复建”一个出来,说不定以后建的比这个还要好……,人们从来没有觉得复建的会比原来的好,永定门就是例子,最多的还是思考,既然现在又建,当初何必要拆呢?这又会成为一个历史反省的机会,有一次日落,我赶到永定门的北面,一个清晰轮廓下,老人在放风筝,情侣在漫步,年轻人在玩滑板,这一幕还是颇为动人。当然,老百姓对于文化策略的理解恐怕没有你哪么清醒,但也不至于你说的那么糊涂,以此判断来反对复建是站不住脚的。 我之所以提出古董论,就是基于现在老百姓已经被误导,在数十年的视觉经验缺失,文化经验缺失的背景下要认识到文物或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的是很困难的,父母都不认的情况下怎么去认识祖母?老百姓也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唐宋金元明清,在走访一些古迹的时候随口问问,十之八九不知道某建筑是哪朝哪代有啥历史,通常一概而论,全是古建筑老古董,老祖宗留下的,因为和现在的建筑“不一样”。“不一样”这个差异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断裂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做好文保?“为了经济毁掉文物也没有什么”这是文革式的理解方式,凡事只有一个帅,别的无条件服从。但是,现在的老百姓真会这么想么?中国现在应该是进入了后文革时代,老一辈学者几乎绝了,新一代的还没有摸着方向。中间也就是现在的中坚力量大多被文革耽误了至少二十年。修建什么文化城,标志城也就是这辈人中“精英”的举动,其间原因还可以深入探讨,就不赘述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你说文化自卑我不否认,越是研究越是自卑,自卑的是为什么祖先的遗产离我们怎么那么远,而我们的现实又是那么的尴尬,自奋,我也不否认,现在不自奋,以后还有力气? 文物建筑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其真正的美的所在,是分开的两个层面的东西,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是一层,真正美所在是一层,而对美的阐释在这里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个是由前两者所带来的历史存在美以及原创美,一种是自身的形式美和样式美,建筑是艺术品,它的不可替代除了自身独立的价值体还有其附加的和所影响的文化体,它的存在可以验证与比对文字知识所不能带来的完整信息。但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毁灭了,但又有可能恢复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不能保有其所具有的至少一项美来作为传播的依据呢?艺术品是需要通过体验来欣赏和阅读的实体,建筑是空间的表现,是流动的边界,是人体的延伸,只有身处其中才可以完整的领略与感动,你是建筑师,这一点你应该很清楚。当我们看到图片中的唐宋古建和我们亲自体验时,是否有强烈的感觉差?相信大多数人是的,至少我是,因为建筑是为人设计的,在那一刻所拉近的祖先与自己的距离可以从深处启发我们久藏于基因中的艺术灵感。空间,分割,形式,色彩,光线的变化,这一切都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所能承载的,而决不是文献可以做到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欣赏的方式就是行走期间去拨动节奏去感知旋律,这一切也不是文献可以做到的。因此,你谈及的美应该还有这个层面的因素,也就是自身的形式美和样式美,而这个层面的存在理由也就是我所坚持对重要建筑进行的复建的原因。诚然,两个层面的美会相互影响和依存,比如历史与岁月的流逝会刻琢出难以名状的美来,这种美恰好又是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但这种美作为一个艺术品的价值分支不会影响整个艺术品的内在品格,如同美丽少女的面纱。但是换句话说,如果面纱侵蚀了少女的脸孔,受损或者过敏,我们还要坚持面纱的重要吗?之前的文殊殿就裹着这样的面纱。破败的故宫院落就罩着这层面纱。 我们可以站在学术的高度来界定建筑的保护意义和价值,目的也是为了文化学上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考古学价值,可老百姓呢?长此以往当老百姓都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文化的时候,或者将我们的文化遗产定位为“古董”的时候,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无非是为大英博物馆在本土保护了一件件有价值的藏品。如果你加粗这段话用词不是老百姓,而是开发商,决策者,可能接近问题本源了,但我也不会同意你这句理论,因为带来这一切危害的原因并不是——当前的“复建”和“修旧如新”。 “这些东西存在,就是对文物价值的贪污和亵渎。就是对文物保护事业中公众教育环节的最大诋毁。阻碍了真正文明的传承。” 此说未免也过于偏激,毫无依据的复建仿建和乱建才是对文物价值的亵渎,也不可一概而论。文保意识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片面的文保不是文化复兴的唯一选项,科学的文保与科学的复建与修整与之间应该是个互动互证的关系而不是对立,这种对立才是危险的,也是开发商们和政绩主义者们乐意看到的。
; ]; L, I8 ^- t5 ?- v9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5 1:05: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