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块儿去了,其实我这几天也在想张老师提的问题。 : [8 x3 ?4 Q( h2 R
- u: J5 ]) S2 `8 L我是想能不能把咱们的拍记随笔变成学术论文。呵呵,直接点说能不能变成我的毕业论文。我的大体想法基本和张老师的一致。但是要做肯定是要有个选点,整个北京的绝对是做不了。那么既然鲜鱼口那边告急,我就想从鲜鱼口做起,主要是想做成这一地区的生活史的。也从这个地区的形成,居民的构成(主要职业构成)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入手。然后,最好是能找到一些老人,请他们回忆,做他们对这一地带的口述史,主要还是涉及到居民构成、生活方式等。具体问题参照我们老师编写的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提纲的一些项目和问题。引“结社民俗”的一部分如下: + r/ a7 L9 @* o. h( E5 L2 {
街坊邻里 1 G/ ~" P( f v5 O$ {- o) T$ y
1. “街坊”,指的是什么样的关系?体现在哪些力一面如婚丧嫁娶、称谓、拜干亲等)?逢年过节街坊之间如何馈赠? $ @8 ?* t1 s7 Y' g) F
2.同一条街道的人主要的联系纽带是什么民族、亲缘、职业、地缘等)?与胡同名有特殊的关系吗? 7 v. o d. r1 m. W6 `8 N
3.有无街坊邻里集体参加的活动?怎样参加ffi钱、出物、出力等)?活动中怎样分工? " C, a" _3 `' b5 x
4.街道中有影响力的人吗?一般是什么样的人?街坊邻里怎样看待这些人?
* P: p! ?4 \1 B) J5 Y3 X# u, V 5.同一条街道中的人是怎样评说邻居的?不同街道的人是如何评价的?
9 j4 H. k7 X9 b$ k; r 另外,关于会馆的: # B; q: ]8 Q" `% N7 s- F/ N
I.本区有哪些会馆?什么时候修建?如何命名? ; N8 Y) ~. N; f% i
2.会馆主要是哪些人居住?还有其他作用吗?
# z& D2 g2 D/ Z" u1 o 3.会馆的建筑布局怎样?有什么特征?
# l A$ S; x5 ~* ?5 y5 N 4.会馆通常举办什么活动?唱戏吗?唱什么戏?什么时候唱?为什么唱?戏班从哪里来?其他的人可以来观看吗?
& z8 z% p( b4 S( d0 ~- C7 n 5.会馆对它所在的街坊邻里生活有哪些影响?最主要的是什么? + L* s" ?3 G5 e% i, ?: j; n
6.现在能见到有关的碑刻吗? + C8 q% d$ I( _0 W8 |! Y3 K
+ I; z- K1 k6 [6 q
9 e" `0 v/ g: e4 N
# e9 |7 f& L% _. e4 G4 C) n" A E+ H* p4 w
这些是问题的提纲,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也应该有这个意识,把这些问题贯穿于考察、访谈的始终。 " W8 d$ p3 n* l: O7 n
) `2 r) n5 L* X3 {- [, l8 ^+ h另外,我如果做论文的话,我的问题意识是,在都市中,国家权力和社区文化之间的互动的关系。我们知道前门这里的廊坊的繁华是国家招商的结果,(当然也与一定的地理环境也关),因而,崇文区多商人居住,(你看如意门的门楼就要比宣武多)而且商会馆也居多。由此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文化,可能也就与其他地区不同。那民国时期,国家政治权力有什么改变,解放后公私合营又有什么变化,这些都对这一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以及观念有什么影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演变的,人们的生活史、甚至是思想史是怎样的,这跟这个地区的发展变化有什么关系?这是我所要探讨的问题。以至于现在国家的政策,国家的拆迁政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其实更是巨大的和彻底的,因为这将最终消灭这一社区,而在这个时候,居民有什么看法?他们是否有一种对这一社区的自我认同感?而胡同的消失是否就意味着这种自我认同感的消失?等等。这是我的想法。我已经和我的导师谈过我的想法了,导师基本上是把我的想法给否定了。
' O' ^' r$ `% a- n
) \4 L' y6 ~* S因为,一、做都市民俗学就很难。都市的各方面的情况很复杂。而且,都市与村落不同,社区的界线不清晰,你很难把一条胡同或者一个地区的胡同的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可以拿出来研究的社区。因为在都市中好多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一旦要牵扯很多东西的话就难做了。二、做北京的都市民俗学就更难。老北京的文化太丰富,而且也是互相交错复杂的,老师的意见是你如果没有常人春的知识就别想做老北京的民俗。三、如您所说,研究老北京的人太多了,不论是建筑还是文化等等,如果我写出点东西来人家很容易就挑出毛病来,如果我写个偏僻点的村落,那我就是专家,因为别人都不知道。当然这只是从我自身考虑。因为我自己的水平有限,尽量也只能做我现在能掌控得了的题目。至于治学呢,当然不能只注重眼前,只挑容易的做了。所以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做都市的,胡同也就更不好做。
& R/ J; o* ^8 m6 S. q1 x+ _4 n. C. D$ e+ G) l: r
2 b h0 X( L1 a2 S' Q5 G
5 A* U1 Q" [/ G, X9 O 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当然不能代表大家就不能做,坛子里还有好多的高人,都是具备一定实力的,现在以后都可以做,这其实还是个很好的题目的。我只是在这里提出一点我自己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8 P6 Z$ H9 _4 S' B
$ Y8 b7 N. u; @" | 8 T$ y& q2 v/ X
" D& o" q4 G7 B# M5 g
至于张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觉得不错。建筑方面的,我不懂,肯定也不能做。另外我觉得题目定得有点大,我们尽量不把整个北京放进入,要做就从小的做起,从一条胡同一条街然后辐射这一片的胡同。我们的优势就是实地的考察和访谈,当然文献资料是不可少的,但是我们要发掘我们自己的优势,就是要找到一批老人,挖出一些口述的东西来。虽然我们也不能尽信他们说的东西,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辨别真伪的问题,但是也些事情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见的,相信这一点是文献上找不到的。这样先集结出些东西,再穿起来也许就会有一些新发现,就会出现好的观点和论文来了。 % y* F! r. b# [# s' g5 [
1 ] S1 [$ T/ U: Q. {& S
+ [- m' l0 g* A1 A3 z6 I
! \2 t2 N$ x2 W1 g; E, I! k/ w 这还是长远的,我觉得张老师是确实要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了,可我们中间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只能业余的搞点这个。时间和精力肯定的有限的。所以,我赞成虫子的建议,就是把平时的拍记和研究活动分开。谁有时间就多做点,做深点。没有时间就记录,然后就还是每周及时的写出考察报告,这也很好。这就看每个人最后想得到什么成果了。不过,正如张老师所说,不管怎样,只要是参加我们的活动,又能进行思考,再写点东西出来,又或者是为社会服务,尽一些作为北京市市民的义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说,为了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我们年轻人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为活动出谋划策。还是要在这里呼吁一下,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因为这是一件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的好事!# O" F" F; u8 X6 o5 L# \& ^4 s
' B$ L9 D& v, ^- b; n* W . J( [% C' m2 N0 |
9 j" P6 g2 P- Q) g4 T $ R* ~& ?5 Z* C' s
5 P' J4 w x8 q
关于资金的问题,我是没有什么办法,还要靠掌柜的和张老师,以及社会上的各界人士的帮助。资料方面如果我学校里有的,我能弄到的我一定会提供帮助,还是那句话,在我能力范围内的,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去做。大家一起努力吧!我觉得至少大家是斗志昂扬的!! * P/ p$ `1 q* ~% }$ s5 o
- H# c( {7 m; |; p4 W' p ; l3 ]/ y+ N7 c# u& ]3 t
6 ~ U6 H7 J# \' W" G6 l8 H 想听大家的意见,多批评!!
: _$ x$ f+ m" O8 [; G: @; P
% Q+ ~* N5 X$ y( D: T * h5 }& W' a; V: x" @* {( w) z
0 P' u. }. z1 p) z3 D( P. p
, ^9 l$ P) }' _5 I! f
9 P# r. _7 m8 W# k: g2 K8 t- u) H" A1 e 3 q2 |+ g. ~5 b) D9 B
& o' m/ C6 W/ @
2 H& f u% n. n' Y: C$ c
+ T3 |3 M: G9 C+ G( m t
* L& b1 V2 m; p+ t5 ]$ S& e0 W3 ?' F8 d/ b# g2 o8 [
) s* O6 N" W7 T9 W) l
e' \2 S+ F6 D4 t5 O
8 I9 E- h! _. s# z* G6 ~8 ] 0 |1 r- k% U" ]) C$ v8 V
. c% M; }9 P" {- S. Q/ H3 X' s+ }9 H8 E
. o% A5 J4 W$ X7 d9 O
, w4 _& t; v- J
# m/ V5 w% `* v5 a5 f s/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2 22:17: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