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44|回复: 69

有五十年代住在百万庄的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3-5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万庄小区建成于1954年底,是北京最早、也是最具规模的小区。现在可能已经很破旧了,但它开创了北京小区的建设。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3-5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住那的好象都是高干,我中学在五十六中,很多同学全住在那附近,他们的父母或爷爷不是开国将领就是解放时的局级以上干部。苏联专家给盖的楼,那时候找同学玩,就觉得他们家很很高很大,而且有保姆间,都是木楼梯,一层一户,一般是三层。有的同学家客厅还放着爷爷或姥爷的照片,有穿五五式少将军礼服的,有穿五五式大校军常服的,还有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及西哈努克、金日正什么的合影。我记得李鹏总理当部长的时候,他的孩子就在我们学校。还有大批现在的中央领导当年都住在那附近,子女基本都是我们学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在百万庄西南角还是一片农田,即后来建成的甘家口商场那片地。五十年代,那里已经有了一些农民自发的集市。主要是卖菜的、卖花的,有时还有演杂技的。演杂技搭的棚子好大,我们经常钻到棚子里看这些走江湖的人的演出,水平一般,如走钢丝、耍钢叉、马术等,不过有猴马羊的表演,很招小孩来看,一张票才五分钱。当时卖菜的就是西边四季青乡的农民,卖花的是西南面黄土岗乡(现在的花乡)的花农。市场的地被来来往往的人踩成了一片厚厚的黄土面,所有的人都等于在黄土中做交易。到五十年代末,才在这片地上建起了甘家口商场,我们才有了比较稳定的购物场所。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庄的东边就是展览馆路,路的北端到展览馆,南端到阜外大街。当时阜城门外有一个集市,我们家里吃的菜经常要到那里去买。当时还不通公共汽车,走到阜外大街要穿过扣钟庙村,那个村里的狗特别多,小孩子要么成群结队的通过,要么由大人带着通过,只有胆大的才敢一人走。阜外大街集市的西头有一个小庙,到八十年代初还有。后来阜外大街扩展就给拆了。阜外大街的集市区可是个好地方,当时有中医坐堂的药铺、有澡堂、有小酒馆、有百货商店、有杂货铺、有豆腐房、有肉铺、有饭馆,可热闹了。节假日,我们经常去那里玩。到七十年代末,家里人洗澡还常到那里去。
发表于 2008-3-9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苏联展览馆(后来的北京展览馆)前面广场经常有跑江湖卖艺的人在表演,我看见过一个大汉肚子上压着块大青石板躺在地上,两个徒弟抡着大锤,吆喝着砸石板。看热闹的人起码有几百人,附近也有警察,但是不管。几天后,我又去那里,看到砸碎的石头还还是一塌糊涂丢在那里,没有人收拾。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年过了春节,我随父母家人一起搬家到北京,就住在百万庄。我记得是住在一个三层楼的二楼,屋里还散发着墙上石灰的气味。楼前的小路旁都是细细的厚厚的黄土面。这大概就是后来人们常形容北京的“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当时苏联展览馆(后来的北京展览馆)已经建成。那时寒暑假我们兄弟几个经常结伴去动物园玩,从百万庄往北是一片窑坑,春夏秋三季都积满了水。家人一般不让我们去动物园,因为那些窑坑年年都要淹死人,只有哥哥姐姐带着,才让我们去。去动物园也没有钱买门票,我们就从展览馆西部或南面的铁栅栏钻进去。那时也不知道饿,不吃不喝玩到黑才回家。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曲波当时好象是住在辰区,傍晚经常有人看见他们夫妻二人在院里散步。好象就是销售局的,但是不是局长就不清楚了。辰区的居民主要是销售局的职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8-3-5 8:37:28的发言:

早期住那的好象都是高干,我中学在五十六中,很多同学全住在那附近,他们的父母或爷爷不是开国将领就是解放时的局级以上干部。苏联专家给盖的楼,那时候找同学玩,就觉得他们家很很高很大,而且有保姆间,都是木楼梯,一层一户,一般是三层。有的同学家客厅还放着爷爷或姥爷的照片,有穿五五式少将军礼服的,有穿五五式大校军常服的,还有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及西哈努克、金日正什么的合影。我记得李鹏总理当部长的时候,他的孩子就在我们学校。还有大批现在的中央领导当年都住在那附近,子女基本都是我们学校的。

你说的情况可能存在,但那已经是七十年代的事了。你说的三层楼确实是为一些领导干部建的,而且还设有武警的岗。但仅限于百万申区的南侧。那些房子与百万庄五十年代的房子完全不一样。

五十年代的百万庄小区,是参考苏联的设计建造的,而内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国内取材,按照北京的方式建造的。住在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原第一机械工作部、地质部等中央机关的,为了建国初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有局长、处长、科长、工程师,也有科员、炊事员、司机和工人。小区内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九个区,只有申区是局长以上干部的家。

文革期间一些老干部也陆续被赶了出去,一些“时髦”的干部住了进去,如浩亮、于会泳等。

七十年代开始将这个小区进行了大改造,建起了斑马说的三层小楼。据说当时住进这种小楼的有李鹏、郝建秀等。但这种房子不超过十套。

而原来的九个区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但还是有人在住。有些单位有钱,利用小区的空地盖了不少房子,还对部分房子进行了维修,这样房子的条件还能好一些。

斑马说所的与我所见到的相差太远。

发表于 2008-3-6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琳在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gg在2008-3-6 8:59:56的发言:

李小琳在101。

离题太远。

发表于 2008-3-6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LZ:曲波(少剑波)住在百万庄哪个区?他是不是一机部供销局的局长?

发表于 2008-4-27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庄有个小医院,小理发店,还有一个百货商场,我的许多同学都住百万庄。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0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区的医院在粮店的楼上,南面是副食店。百货商店与理发店在一个楼,理发店门口曾经有过一个书店。这是对五六十年代的回忆。后来,商店门前的小广场上搭了很多临时建筑,显得很零乱。已经多年没有回去看看了。
发表于 2008-6-12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家中老人讲,曲波是原一机部教育司司长。

发表于 2008-6-18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8-3-5 8:37:28的发言:

早期住那的好象都是高干,我中学在五十六中,很多同学全住在那附近,他们的父母或爷爷不是开国将领就是解放时的局级以上干部。苏联专家给盖的楼,那时候找同学玩,就觉得他们家很很高很大,而且有保姆间,都是木楼梯,一层一户,一般是三层。有的同学家客厅还放着爷爷或姥爷的照片,有穿五五式少将军礼服的,有穿五五式大校军常服的,还有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及西哈努克、金日正什么的合影。我记得李鹏总理当部长的时候,他的孩子就在我们学校。还有大批现在的中央领导当年都住在那附近,子女基本都是我们学校的。

 

    说的没有错.

[em01]
发表于 2008-8-17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闲话百万庄

如果说,百万庄是中国“年纪”最大的居民区,这话应不过分,因为它至今已有50余“岁”。这一片掩映于树荫下的红砖楼虽不属于文物古迹,但堪为北京民居楼房的“前辈”。老人们常说,当年竣工之日,百万庄俨然北京一大建设景观,参观者络绎不绝。纵览中国建筑史,它完全可以列入上世纪50年代。

 

旧北京时,这里人称“百万坟”,也就是西直门外埋葬无名尸首的乱坟岗子。解放后不久,盖起新中国第一个中俄合璧的住宅小区。由于住的全部是国务院各部委的干部,因而居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众多楼房按照地支排列,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9 个区。其中,位于“庄”中心偏北的申区为高干住宅区。房子一律为红砖墙、坡屋顶、木屋架、底层为“37墙”,二三层为“24墙”,楼板为丁字梁加整体钢筋网水泥现浇板。墙内为白灰砂浆,室内为混合灰抹面,外墙为水泥勾缝。唐山地震后,又进行了加固,不但有立柱和两三道圈梁,且立柱、圈梁和墙体都有铆固筋,二三层室内都设有横向拉杆。资料显示,百万庄建于1953年,据说是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的杰作。据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当初盖这片楼房时,由于缺少吊车,二三层所用的水泥板,大都是工人师傅踩着颤颤悠悠的踏板,一步步地用肩膀抬上来的。不光房子造得别致,连百万庄的孩子也拥有独特气质。他们多半文静好学、知书达理,儒雅中透着优越感。每逢有人问起出处,这帮孩子忒自豪地回答:“我们是百万庄的。”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城颇有名气。

   我这儿有个建议,今后的开发商假如揽到工程,最好能先到百万庄小区来转一圈,仔细品味一番,或许有些人的良知会逐渐苏醒吧。如今,豪气逼人的住宅到处都是,但浪漫宜人的房子剩下几多?漫步百万庄小街,只见两侧清一色红砖小楼,楼距不远不近,掩映于白杨绿柳之间。那时我住在午区一幢三层楼上,前窗有树,后窗有树。饱尝“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美妙。不夸张地说,春夏之交,几乎每个清晨都是布谷鸟把我唤醒的。某年,一根粗树杈长得忘了形,竟然斜着“入侵”进屋,只好忍痛请园林工人将其斩断。试问当今的城市居民,除了汽车马达轰鸣,哪位还能听到布谷鸟的欢叫?还有谁近距离瞧过啄木鸟在辛勤“工作”?我能。由于楼层低,居民少,平日里小区内显得十分安谧。每到

秋凉风起,树叶哗啦啦响,亦令路人疑为林涛,平添几分神秘。于是,有人将百万庄诗意形容为“楼前有树,树中有楼”。要我说,百万庄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犹如一个精致的“都市村庄”。

今日的百万庄,年轻住户已经不多,他们纷纷搬到新小区去了。只有不少老人家留下来,坚守着这一片破旧凋敝的红房子。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笑谈往事,诉说艰辛,慢慢打发着时光。房子和人一同变老了,木制窗框变形,红砖开始发“酥”,下水道也经常被堵死。可是再老,也老不过胡同呀?只可惜,现在有胡同游,没有旧楼游。不过,要说这些老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似乎有点儿勉强。但美人迟暮,魅力不减,百万庄毕竟是中国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小区。于是,拆和不拆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之中。前不久,一位媒体记者来此做客。置身鸟语花香,眼望树丛间幢幢矮楼,她说出一句让百万庄感到振奋的话:“哇塞,这才是人居住的地方。”

 

发表于 2008-9-30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庆节快乐!

[em01]
发表于 2009-1-23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8-8-17 11:32:00的发言:
, O" M7 \8 ]0 G- }2 i! n. X

转载:闲话百万庄

/ c" T! b* ]" T

如果说,百万庄是中国“年纪”最大的居民区,这话应不过分,因为它至今已有50余“岁”。这一片掩映于树荫下的红砖楼虽不属于文物古迹,但堪为北京民居楼房的“前辈”。老人们常说,当年竣工之日,百万庄俨然北京一大建设景观,参观者络绎不绝。纵览中国建筑史,它完全可以列入上世纪50年代。 # v4 C6 ^8 T6 |' ]% ~+ K

 

1 q& I, U- J$ r1 x

4 g) c5 I+ Q# O+ g3 Q# f5 Q

旧北京时,这里人称“百万坟”,也就是西直门外埋葬无名尸首的乱坟岗子。解放后不久,盖起新中国第一个中俄合璧的住宅小区。由于住的全部是国务院各部委的干部,因而居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众多楼房按照地支排列,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9 个区。其中,位于“庄”中心偏北的申区为高干住宅区。房子一律为红砖墙、坡屋顶、木屋架、底层为“37墙”,二三层为“24墙”,楼板为丁字梁加整体钢筋网水泥现浇板。墙内为白灰砂浆,室内为混合灰抹面,外墙为水泥勾缝。唐山地震后,又进行了加固,不但有立柱和两三道圈梁,且立柱、圈梁和墙体都有铆固筋,二三层室内都设有横向拉杆。资料显示,百万庄建于1953年,据说是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的杰作。据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当初盖这片楼房时,由于缺少吊车,二三层所用的水泥板,大都是工人师傅踩着颤颤悠悠的踏板,一步步地用肩膀抬上来的。不光房子造得别致,连百万庄的孩子也拥有独特气质。他们多半文静好学、知书达理,儒雅中透着优越感。每逢有人问起出处,这帮孩子忒自豪地回答:“我们是百万庄的。”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城颇有名气。 ' P( M( z/ {) @! O0 l

! m, Z8 |/ U; j9 P" {

. A; S/ |8 y8 I" v+ Z1 \

   我这儿有个建议,今后的开发商假如揽到工程,最好能先到百万庄小区来转一圈,仔细品味一番,或许有些人的良知会逐渐苏醒吧。如今,豪气逼人的住宅到处都是,但浪漫宜人的房子剩下几多?漫步百万庄小街,只见两侧清一色红砖小楼,楼距不远不近,掩映于白杨绿柳之间。那时我住在午区一幢三层楼上,前窗有树,后窗有树。饱尝“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美妙。不夸张地说,春夏之交,几乎每个清晨都是布谷鸟把我唤醒的。某年,一根粗树杈长得忘了形,竟然斜着“入侵”进屋,只好忍痛请园林工人将其斩断。试问当今的城市居民,除了汽车马达轰鸣,哪位还能听到布谷鸟的欢叫?还有谁近距离瞧过啄木鸟在辛勤“工作”?我能。由于楼层低,居民少,平日里小区内显得十分安谧。每到 3 y. b& }) R3 _5 @( w

S6 j9 i+ c- T, @

0 E* a* c7 F# g) j" _

秋凉风起,树叶哗啦啦响,亦令路人疑为林涛,平添几分神秘。于是,有人将百万庄诗意形容为“楼前有树,树中有楼”。要我说,百万庄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犹如一个精致的“都市村庄”。 " b2 {7 J% o0 ^8 ?2 u% ~2 U

2 f& ^) z. D/ X

8 u L2 e, [: P, v4 v

今日的百万庄,年轻住户已经不多,他们纷纷搬到新小区去了。只有不少老人家留下来,坚守着这一片破旧凋敝的红房子。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笑谈往事,诉说艰辛,慢慢打发着时光。房子和人一同变老了,木制窗框变形,红砖开始发“酥”,下水道也经常被堵死。可是再老,也老不过胡同呀?只可惜,现在有胡同游,没有旧楼游。不过,要说这些老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似乎有点儿勉强。但美人迟暮,魅力不减,百万庄毕竟是中国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小区。于是,拆和不拆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之中。前不久,一位媒体记者来此做客。置身鸟语花香,眼望树丛间幢幢矮楼,她说出一句让百万庄感到振奋的话:“哇塞,这才是人居住的地方。” - \# k% p/ U0 z3 q K' {, o

" ?' x' G9 t' l3 s, e

" y$ k. n( ^3 A0 G1 t L- v

) ~. o# O9 Y! B6 K

/ I- I1 W2 [# L7 k& k. v; z

 

3 V6 n$ u6 x3 D3 j" \& y

6 f& U& X' e+ w$ D5 @, f

 

1 U R5 x4 N8 O

 

3 d' S7 D" i* @7 O1 |

对五、六十年代的百万庄太熟悉了。。。。

4 b% f* r# V' D! F9 R3 A& P, u7 C

 

& T& j0 P9 a0 n0 a% S% ^! R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v( Y8 ^, t5 X2 r

 

发表于 2009-4-14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过原一机部四局院里宿舍,在商场,上过地质科学院幼儿园和百万庄一机部幼儿园。
发表于 2009-5-19 0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8-3-5 8:18:00的发言:
( {! j6 O9 {. |0 }+ C3 Z

百万庄小区建成于1954年底,是北京最早、也是最具规模的小区。现在可能已经很破旧了,但它开创了北京小区的建设。

2 V4 }8 r- i6 d; N! A

& Q! I. f- z3 z9 [$ [9 @

我住巳区!曲波确实住辰区!

/ R, g5 y0 h; K

 




发表于 2009-5-20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8-3-5 8:18:00的发言:
6 n9 {3 B$ v$ v& _ g* E! Z

百万庄小区建成于1954年底,是北京最早、也是最具规模的小区。现在可能已经很破旧了,但它开创了北京小区的建设。

0 ]6 P+ t( X. R7 D

6 ^# G/ a: }2 V+ D+ a

 

8 G9 G# k1 A8 S2 W

我觉得还不错,小区里汽车比大多地方少,看样子大款不太住这里。

+ R, _8 v: H9 X; V$ x) x% w

 

, D" n% ~; m* f& g9 ]7 O




# _1 z! @. j1 O) ?

最后这张,是在百万庄大街站在地质科学院往北看。

( _7 U* M! A: a; M! E

 

发表于 2009-5-20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9-5-21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08-6-12 13:47:00的发言:
3 a: j+ @ q# ^( g4 V# M3 P

听家中老人讲,曲波是原一机部教育司司长。

& _! X' t- ]" {. H$ f

[转贴]新中国成立后,曲波一直想搞工业建设,26岁便来到了铁路系统,开始在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担任副厂长、在齐齐哈尔铁路机车车辆厂当党委书记。之后又到了一机部担任第一设计分局副局长,一机部德阳第二重机厂副厂长,一机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后又调到铁道工业总局当副局长。从指挥打仗转到指挥建设,正像曲波讲的:“搞工业,有一套创造工程学。我是管机车车辆的,按当时中国的情况、中国的能源,到底用什么样的机车,机车的拖载量多大,铁路要怎样改造?脑子全用在这些地方了。”在这个岗位上,曲波一干就是34年,一直到离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5-22 9:09:00的发言:
* c4 W! W: `/ b

入乡随俗的店名。 百万庄大街和展览馆路交叉路口偏北。

7 a' a+ M5 M! W9 U9 J( d% H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0711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b: v' q5 S! s: ^/ o

如真如你所说,这可能是在原扣钟庙平房区的东侧。

发表于 2009-5-22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扣钟庙在百万庄大街南边,这是北边
发表于 2009-5-22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乡随俗的店名。 百万庄大街和展览馆路交叉路口偏北。

# r4 x1 `" u5 \0 ?3 ^& Q' d

 


发表于 2009-5-24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U% |$ g' g4 {2 u( C9 l) X; M

发表于 2009-5-24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9-5-23 21:51:00的发言:
8 N7 @( E4 v g5 x. h+ H

在50-60年代,百万庄就有了申区,如你所说是二层小楼。另有一个申区平房,在你说的二层小楼的南侧。主要居住的是相关各局的一些工人、厨师、司机、教师和职员,可能后来拆掉了。我所说的申区和申区平房,在五、六十年代是申区的两个不同部分,建筑反差也很大。

% p$ \( w& z4 v& d) j B

 

) W1 L& {3 |( |- M; Q

你说的申区平房不在了,现在是一个新一点的建筑群,百万庄中里。建筑风格是六七十年代的,可能是六十年代后期建的。我想找他们居委会和附近老居民了解一下,再拍一些照片。展览路一小位置也属于中里。

- ~6 ~' o' M3 C+ m

 

发表于 2009-5-24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黄楼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19 07:44 , Processed in 1.18754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