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94|回复: 17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10-6 0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转眼间,这群和平鸽,已经在中华大地的上空,翱翔了56个年头。56年来,它们飞跃过大江南北,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北京城的每一步变迁。也许对于我们老北京城,它们更有发言权。

1 z! \1 g# J8 l8 k" c* p

5 B, ~( H9 r- G1 J) N" h5 w% L& K6 x- D

但是,他们毕竟飞的太高,旅程太远,北京也许只是它们旅途中的一个休憩的小站。记录和保护住我们老北京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要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于是在经过了十一的三天休息后,朋友们又走到了一起,走进了胡同,开始了十月份的第一次考察。

0 j) g' E4 X4 _: t2 }1 v6 q

到达新文化街东口的时候,飞哥、李大哥、胡胡已经在等。隔着一条马路,便看见三位聊的正欢!

) ~! c8 i8 I. N4 p7 a! j1 v

: o- f* z, g5 G X( w0 q8 Q

可能是节日刚过,一时心情比较放松,亦或是一周没有走进胡同,大家对盼望心切,以至于以"掌柜的"为首的迷糊派的同志们,提早就赶到了"错误"的集合地点。然后两拨人互相等着对方迟到。还好掌柜的及时调整"方针",和鲨鱼、老老的北京一路赶来,压哨球儿一般的及时赶到。否则,就要他们"请客"了。而且今天又多了一位收听了广播后,前来参加活动的朋友。

; C5 j7 F# w; k( ]" Z- l

* A, W2 b+ L! t8 L: B. o" Z$ c

胡同人只有回归到胡同当中,才能够找到自己。几句调侃之后,各位便迫不及待的摩拳擦掌,亮出了各自的“家伙”。开始向新文化街里进发。

0 P9 G6 M, [5 ]) M$ D O

9 T$ h! S8 n4 E

新文化街,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鲍家街。因明朝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璟府在此,而史称“石驸马大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而更名为新文化街。

5 r! O4 ~+ m4 M3 c8 p6 f& J

" ~8 r9 h/ ]: e& K, q! i9 N) x

如今的新文化街,已经是一条新旧参半的小街。现代化的大楼和古老的小院搁街相望。时缝中午,街上的车辆行人均不是很多。本来刺眼的阳光在街道两旁树木过滤下,柔和了很多,整个街道显得安宁,祥和。

- ~/ X" O, H2 L

, o( u) `; O' y- q8 E, `

顺街北边向西而行,一直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东西。直到遇口右转,这是新文化街39号,一座店铺样式的随墙门楼,门楼已经被粉饰一新,看不出上面是否曾经有过字。不过,那块儿“保护院落”的蓝色标牌儿,告诉我们这院子,值得看看。

% u! K! Y7 O/ H* W3 r+ O0 k3 x

; H" l2 C' l# B, G

穿过街门,并没有什么足以让人兴奋的“景色”,相反却还有点儿失望。上前去询问一位刚好出来的住户,不想她纯属的告诉我们:“这里是中西结合式四合院儿。”说罢便匆匆离去。心中暗想,“肯定不止一两拨人问过她了。”

8 n0 t) \3 R" G# k

' R, |4 _6 f# R/ T1 e

) z9 R8 h+ Z0 d' s

走到二门儿的位置,顿时眼前一亮,方才证明她所言不虚。二门儿的门楼为一个平顶建筑,内檐处安有西式檐板,而门楼内的额枋上绘有苏式彩画,隐约可见“包袱”内彩画儿的内容是亭台等景色。很明显门楼曾经与院子内的游廊相通,四个“锁头”的残迹表明了,曾经这里装有四道屏门儿。整个二门给人感觉,典型的“外国皮儿包中国馅儿——新颖而有内涵。”

1 e# O; B5 f9 N7 B' D! @

6 }, j/ A: s% Y$ h

- P6 j, p% [5 I% d+ y# W& k

院儿内临时建筑物很少,而且都很靠边,一圈的游廊上都带有与二门儿相同檐板。显得院子的格局清晰,整齐。

, Y z5 I% h' T$ }: o2 e

7 P( M5 o( {, y7 M- ~& i/ L

正房的位置,为一座二层小楼,是民国时期常见的一种楼房建筑形式。从楼的两边,都可以上楼。楼梯是木质的,还是原来的老物件,非常的狭窄,可能在维修的时候,为了坚固,在台阶上镶了一层铁皮。深色的扶手,球型的柱头,为这座小楼曾添了不少古老的韵味儿。

9 ^' u" [$ ]( q7 E: x7 ]

0 a0 L z% @+ w) v4 {4 d

; g# z% V" {( F) q; I9 N4 K1 r

; r% }# d* a3 k

登上二层,看到一位住户正在忙着什么,还未来得及打招呼,发现西侧的侧墙上,绘有一幅画,由于居民做饭的油烟以及灰尘,上面覆盖着一层油泥。那位住户过来说道,因为怕破坏了这幅画,所以一直没敢强行进行清理,并且拿一块板子当着,不过似乎收效不佳。注视良久,画的颜色白绿相间,隐约分辨出画中有树,有山,有屋,有桥,有水。是一幅景物画。

/ E k; [5 |3 g5 W5 {& s* x+ A

1 r# Z% n/ C H' o* n$ ]6 ]" Q

在二楼凭栏而望,尽览小院风光。发现西厢房是“联搭勾”的形式,虽然经过翻修,但仍可以明显看出,两房是相连的。这样,从位置上看,西厢房就成为了旁边院子的正房了。两个院子的的山墙上,均不例外的设有三叠式女儿墙。 那位住户过来讲解道:“这整个是三个院子,原来都是通着的。在解放后分开,这边作为了银行的宿舍。”

+ |! `8 c) T; |, N8 ?% G% c : z ~/ W, [4 U / b1 {4 a: E* l: b" z5 ?; B$ C6 F5 K) D5 \4 q* a h- e# X# L6 r4 a! [) D* R

也许是院子给人的感觉太好了,大家都陶醉其中,舍不得离去,连后来的fenken老师,也毫不吝惜胶片,一张接一张的“咔嚓”。直到要离开,各位才意识到,在这里消耗了太多的“弹药”。再呆下去,恐怕今天都要“交待”在这里了。

! U) P, J# P4 N4 s( `

1 o" y8 n9 w, {% v+ {) C u5 d

回到新文化街继续西行,不远处便是参政胡同。参政胡同北起手帕胡同,南至新文化街。因北洋政府时期,参政议院院长王揖堂的宅第在此而得名。其址就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部分校址。

* e" t( @0 R1 i% k0 J$ g

. C/ m: Y1 P/ S6 a. b

; ?% H" `1 t; a$ r. I

在参政胡同紧闭着一道的做东朝西的蛮子大门,看上去簇新簇新的,显然是被装修过。四个门簪上写着“吉祥如意”,戗檐上刻有砖雕,厢房和倒座房的山墙上均带有三叠式女儿墙。可是没有门牌,在他旁边不远的一个小门上挂着“参政胡同10号”的门牌。这便是曾经与刚才那个39号院子相通的那座院落。而这座大门可能才是整座院落的街门。

. w% T0 \: @4 i7 m2 x0 z

$ b: S4 v5 q( g; u* H

这样说来,可能一边用来居住,一边用来经营商铺或者银号。可以说是老式的“商住两用型住房”了。

: j5 W) ]+ e; p9 K7 @' ?5 m

$ ?7 t$ |, x! ]' |' P; S

9 _$ {; @! T* |; L# h* Q, G0 {6 ]

在10号的北边,4号、6号、8号,三座院子的小街门围成了一个天井样式的空地,一棵石榴树恰当的站在一边,制造着一丝清凉。大家自然不能辜负了此一番幽静,在这里小憩了一会儿。其实胡同里的美,往往都是由最朴实的元素构成,灰墙、绿树、阳光,还有一群前来享受它们的人。

; y5 R2 |$ L2 O+ _7 y8 b! z

- x# y* t2 A" t$ _5 A

来到新文化街,鲁迅中学自然是不能不看的。不过只是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对建筑美感上的追求。凭借鲁迅先生的名字,我想它会安全的待在这里,恭候人们的来访。

; z8 H# v. q3 h0 K& _

# y/ t% P7 S5 a5 X6 e

西行至47号,这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圈门,门内两道铁滑道,上面的大铁门早已不知去向。进去一探,才知其中如此之深邃。

- {8 t$ V* k' |4 F: ?+ {* i

, h+ y2 Z+ p. V* ~; ]

拐了一道弯,有一道券门,墙上下镶着两件门轴箍。想道刚才的门道,感觉院子曾经被守备的非常森严。进门左拐,又有一道券门,上面安有一个“非中国”样式的垂花门顶(暂时这么叫他),显然是后按上去的。里面均是一派西式风格的建筑,石柱子被铁箍固定着,东房的外侧,按着一个百叶窗。现在这里是一个“老年之家”

! l: h: G6 U1 `" Y; Y1 h

1 d9 _3 X# A# v% A" V7 M

( c; Y& _+ Q- q+ _) {3 \

这样的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比较普遍。而在它的北边,却俨然出现了一道红墙。更为惊奇的是,还有一座蓝色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的中式传统建筑。论其归属,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0 e+ e. j; T; l. {

( l2 m0 u" x/ B' H9 H

7 O, \2 C6 @9 c8 i- R

# a* C& X& U; g% U) ~! c' Y

走过著名的克勤郡王府,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多看他几眼,太新了。

7 _" L5 ~( W7 ^4 ]5 e" G1 z

" v, R9 H" K% s/ [

在克勤郡王府的西侧,有三个大院子,分别是新文化街65、67、69。据住在这里的人说,这三个院子曾经都是王府的附产。三个院子的大门,都是一派西洋风格,里面却也基本是乱七八糟。不过还是的找到一处较为完整老建筑。一排排筒瓦像一个身份证,将普通的硬山顶与旁边的王府扯上了关系,而显得有些贵气。

7 |. r3 ^. r9 V Z3 b7 d

! S- V+ f9 N) ]' R7 W! ]% a1 }

其实这样的老院子,是最为矛盾的,关键就在“修”和“拆”的一念之间。大家背靠着簇新的王府,面对着这样的矛盾,面对着即将来临的答案,各自留下了对老北京城的未来感言。

9 H3 G. A, y( R3 o# a

0 H2 n) w5 R& y P* p3 ~9 @

而多愁善感并不是我们的风格,脚踏实地才是我们态度。一番释怀之后,便继续踏上了旅程。

( {/ X0 w8 M2 J

/ ]. X6 F Z' ~2 W8 D) q

斜穿过佟临阁路,走进东太平街。东太平街与西太平街阁街相对,名称由京城西南隅的太平湖而来。

/ D( a& N$ h+ H- j' {8 b

/ z8 B$ @1 P3 E$ b: Z

其东口有一片房子已经被拆掉,据居民讲,此片院子原来十分漂亮,并且有花园,有水池,有假山。并为我们指出了各个的位置。不过他提供的其他一些说法,恐怕就是他的个人杜撰了。只是他卖力向我们介绍的样子,着实可爱!

/ P# X! T* C! q2 [" B; C

5 V+ r! j8 }0 P" E5 P

胡同内已经鲜有太规整的院落,只是有127号这座保护院落,仿佛镇巷之宝。这间院子格局还算完整,因为胡同地面逐年升高,院内已经低于地面不少。街门是一座金柱大门,四个门簪可谓“各有特点”,其一上刻一“康”字,其二字迹模糊不清,其三上刻一“寿”字,只是被拔出了一半。其四已经消失了。又是一组标准的“教科书”构件。

2 s& |9 @- o- ]! g( H3 R" p2 m

+ Q" _9 c. i) q; e" F

路至尽头,便是天仙胡同的中间了。天仙胡同以天仙庵而命名。

4 u$ Y2 d3 B: F) a2 R0 S5 ^

( J) n# j! J p7 u

对这条胡同兴趣,似乎远不及对其名称的赞美。而“天仙“的庐山真面目,亦被“保护”在浓墨重彩至下了。不过,在天仙与圆洪胡同拐角处,一个微微翘起的飞檐,还是努力的给小胡同儿留下了一丝天仙欲飞的意境。

2 e, B0 |1 E+ c$ }

5 n$ t+ x5 g; Q# M# P

再次左转,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永宁胡同。其实也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时常听说,却一直不曾来看看,而产生的一种神秘感吧。

7 E" B! ?# @8 _3 m! s& x0 Y

: b; B% \* c9 e& r: E: ?

永宁胡同西起天仙胡同,东至佟林阁路。也许是永保安宁的意思吧。

% y1 J- }) C# I- v! f9 f' f) x7 Q

2 z/ N3 c% k' `+ Q b

胡同里面多是随墙门楼和小号的金柱门楼。虽然规制都不算高,却尤显整齐。

$ @5 [2 n" Q2 @3 h3 T

% g7 i3 ?, H# p/ g% M+ z

35号是一座大车店样式的随墙门楼,但我想这里曾经并不是个大车店,门楼顶部位筒瓦的卷棚顶,下面有两个书箱型门墩。估计是旁边宅子的附产,亦或是一个作坊或是买卖家。

7 j" {# R: {$ l. ?

; }4 W) u* R. h$ M# t2 O F$ ?

# R6 [" |7 I J- W5 Y' a: p- C+ c

c+ ^3 f- G/ [9 N/ \

永宁走了一半,我们便随着一条岔路,插到了光彩胡同。

- r3 j4 F# g: h; a# z ?0 K, {

$ r5 D4 K. c: j4 y: e' V/ R

光彩胡同,东起承恩寺胡同,西至东智义胡同。似乎不用查阅什么资料,就想到了他的本名。

8 T! p/ X' F/ @2 j! [

7 O; W1 F- d5 f' K) M0 f

这就是曾经的棺材胡同。明朝属于王恭厂的地界。它的位置正是北京内城的西南隅。王恭厂亦称火药局,专为京营的禁军生产火药。明天启年间,王恭厂发生了一起事故。瞬间天地震响,火光冲天。房屋倒塌了数万间,同时死伤数万人。

1 K$ L" J ~+ N- m. Q8 o1 c$ H

( \! s3 I n* \* U6 |& y' R; P+ p

光彩胡同25号的建筑,中西融合的非常有趣。它的主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做法。而在山墙上方往往安装排山滴水的位置,顺着屋顶做了两排西式"T“字型的石柱。院内的其他房的山墙以及房檐下,无一例外的安排了这样的石柱结构。一时不知给这种做法,起个什么适当的名字,就先叫他排山石柱了。

4 |" D4 T# P7 J3 Y* w6 Q% \1 F+ W

) |3 p, k! e. O! y2 r

前走不远,大家的“眼睛“全都瞄准了4号,一座蛮子大门。其实,真正吸引大家的,不仅是这座大门,还有门墩旁边的两位可爱的老奶奶。两位老人在门楼前谈笑风生,与高大的门楼,暗红的大门,斑驳的门墩相映成趣。看到这么多相机对准了他们,不但没有紧张和堤防之意,反而乐的更加开心。老奶奶笑的合不拢嘴,也成就掌柜的一张“笑不露齿“经典之作。

: s5 a. {1 p6 Z/ D5 C, `9 {

5 a# s$ r! ^: P; t# K

这时,一位围观的大爷把我们指向了承恩胡同的承恩寺旧址。

9 o" G, ]) F0 v' j, O' {" ~$ h9 t

/ g! f; u% d' _& ?6 e

承恩寺街明朝既有,以承恩寺而得名。在王恭厂爆炸的事件也牵连至此。《京师坊巷志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赵吉士寄园所寄:王恭厂灾时,承恩寺街有女轿八乘经过,女子轿夫都不见。有州吏目弟在街,与相识六人拜揖未完,头忽飞去,其六人竟无恙。”

- ~1 F# S# a% |: ]- o4 ?

/ p3 T' `5 l) N! a7 k$ M$ o: ^

承恩寺旧址,先今只剩下最后两进院落,不过从规模上来看,曾经是一座不小的寺院。仅后罩房就是并排的两座五开间的房屋,但现存的房屋全都不是筒瓦,可见寺庙很久以前就已经废弃了。

+ k0 g0 {$ m$ E

! y- z. J; ]% Q! g

一位院里的住户,兴趣盎然的为我们讲起他收藏的一个抱鼓型门墩,据他说,这是承恩寺后门的一座门墩。还有他在当年拆寺的时候,抢救回的四件琉璃瓦当。

* S' q: Q u; n( L8 s$ w) v

% g6 W; J% o+ F* q( z' O

从承恩寺出来,已经是日落西山,一位老人耍着太极杆,悠闲的消失暮色当中。大家纷纷收起行装。此时,仿佛又想起了那群白鸽,也许今天它们就要离开,希望明年他们再次回来时,依然能降落在这座屋顶,而不会感到陌生。

& k9 d% ~( S4 |( c" U+ @3 H% Y

( B$ N! W% t$ w4 E% ]4 N6 X3 Q; E

9 |8 U8 w6 q9 [5 ]8 E0 p' O3 \1 A2 ]

% i7 r0 D' X# t

6 f' }' Y. q* m& O

j* l* c, F0 r$ G9 S" U

8 v+ G5 P8 c- L1 R3 _6 \, b* Q

/ C1 o% Q2 t1 }" r K. K

2 m3 e1 k/ Z/ }/ p, r& a

0 q7 P; K% N+ g% p8 D$ e. _- i9 P

- k6 }. k) B C* B

- U6 ~% }5 q) G: ?6 ^

, o J- f$ r+ ?' L/ K) P4 ] 8 M$ o0 a- O& Q+ n' D$ ~ V 2 d- B1 j& S; p# D. S, u7 Y, Q; N3 f - r- b4 J8 x+ C# F' L" C; x. u4 y/ Y ( m a( y3 r3 f4 }' [: T + @) C3 ?( Q5 |2 X0 v6 x5 }2 T* C8 p0 o- k& t$ j

+ @; G3 y# t3 I8 e' U* ? ) J$ E8 @; t! r6 a6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5:3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10-6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虫子,我也写了,正在整理照片,承恩寺那部分不太好写啊,可查的资料不多.
发表于 2005-10-6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虫子介绍得仔细,又有感情。

最喜欢这句:"其实胡同里的美,往往都是由最朴实的元素构成,灰墙、绿树、阳光,还有一群前来享受它们的人。"

能享受胡同的美,我生也足矣!

[em01]
发表于 2005-10-6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几张小图

胡同里的小东西! ) q% {8 E3 J, `. B
发表于 2005-10-6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10-6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恩寺旁边的塔,大家查到资料了吗?

发表于 2005-10-6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05-10-6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安有一个“非中国”样式的垂花门顶(暂时这么叫他),显然是.....这个说法儿太富有创意了!..[em02]
发表于 2005-10-6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宣南胡胡在2005-10-6 11:36:51的发言:$ v. T4 S' B* v% v" @1 g+ I % q* C9 c8 @( z) r/ v
1 j* a! i5 G' s4 F" |6 u, b

& h3 T! b- p5 R# T5 o

这个塔吧?我几年前拍的:

$ P% W V$ A% q3 z5 `2 B2 A8 O

! z7 X. Q' q. x" s7 r

这有介绍:

" s' B4 H. x$ x# H

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jingchengsankao.htm

发表于 2005-10-6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个,谢谢斑马了.
发表于 2005-10-6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完虫子的二龙路考察记,心里不是太沉重啦,我被虫子发自内心的感情所感染.在二龙路考察记里我没看到以往考察记里出现的镜头,(被拆毁的老四合院,一片废墟的场景),我希望看到更多的美丽的画面.同时我更希望当我台头仰望天空时,看到的应该是蓝天白云下飞翔着快乐的白鸽.
发表于 2005-10-6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的平面形式是十字形,难道是教堂建筑?
发表于 2005-10-6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斑马的介绍了,谢谢!斑马这几年做的功课真扎实!

发表于 2005-10-6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曾老师夸奖,我只是一步一步探索着走。我喜欢攻坚,尤其是那些很少有人有研究或注意的领域和景物!今后还要请曾老师多指教!
发表于 2005-10-7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子前天夜里写了几千字,电脑死机了,全白费了。

昨天又补写这些,这是什么精神?是老北京主义精神。

这种勤奋负责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于 2005-10-9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老教育部了吗

那个建筑很漂亮

爸爸在协和西院住院的时候,总是路过那里

发表于 2010-6-21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5-10-9 11:08:00的发言:
* i9 `1 k* g! I) A ?

去老教育部了吗

& y# M$ a: T. N% B1 z$ c; C

那个建筑很漂亮

- Y4 H, Z2 C4 s9 @. j

爸爸在协和西院住院的时候,总是路过那里

- I( _: F: P+ I, y Y, F$ {; C- O

郑王府.

发表于 2010-6-21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原创]10.4二龙路地区胡同考察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0:57 , Processed in 1.15699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