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体面的老北京网首次通过广播新闻媒体,展现在了广大听众的面前。这算是网站的一件大事儿了。做了两天的节目,各位对老北京、对胡同的感情和我们保卫老北京文化宗旨,随着电波传到了千家万户。虽然是连续做了两天的节目,但是各位仍旧觉得时间太紧,还有很多话要说。对老北京话题,又岂是短短的两个小时可以说完。 * Q7 j" P; |9 |1 h. L
节目的时间短,考察胡同的时间更是紧迫,仅仅周日下午的时间,真的是远远不够。所以掌柜的、老老北京、小苜蓿还有我,便利用今天的空闲,再次走进了已经残破不堪的丰盛地区。
5 @& f8 Z) @$ L0 w! ]- o因为些琐事,耽误了时间,一路风风火火的赶到了砖塔,几位已经在等了。看着我背着把吉他赶来,似乎并未有什么奇怪。调侃几句,便驱“车”踏上征程。
( h9 k' O9 a2 R' g+ j+ `我们并未急着进去丰盛,而是向北走,左转到了西四北七条。因为掌柜的发现这里有个老庙值得看看。 & ~ w2 @7 U7 _* F$ {8 q9 S
西四北七条位于西四北大街西侧。由于明太宁侯陈珪府第在此,故而明称此地为泰安侯胡同。清朝末期,因为道光皇帝旻宁继位,为避讳“宁”字。故将外成七门之一的“广宁门”更名为“广安门”,而“太宁侯”胡同也随之改为“泰安侯”胡同。
' t1 L+ I% \$ l5 \" T. _$ r# ^西四诸条均被粉饰一新,上次为找一座老院子,从头到尾找了老半天,对这条胡同算是比较熟悉了。原来这座庙就在那个院子的西边不远的27号。曾经进去过,却不曾太注意。
( j9 d) Y( d, Q! T敲开了外面的大铁门,里面俨然一副正在整修的样子。据说是要修建好了搞旅游。两折之后,正殿就出现在眼前了。说是正殿,其实只剩下一个形了。灰色元宝脊,两边有排山铃铛,筒瓦,记录着它寺庙的身份。面阔三开间,说不好两边的耳房是原有翻新,还是后加盖的。总之看起来并非大庙。 , N- A3 ]& Y G, \2 J
在殿内东墙上,有一首用草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蛟龙?”
6 b; J* X4 g5 @殿墙上带有一个夹层,这是过去为了室内保温的一种做法。殿柱已然被岁月腐蚀的苍老不堪,却仍然给人一种稳固的感觉。后面的罩房,比正殿的档次就逊了一筹,用的是马鞍脊,但依然是筒瓦。
$ m/ J7 l' c7 T7 t2 j其余的地方已然失了规格。也相当杂乱。与后院儿东邻并排的,是一做二层小楼,掌柜的说这里曾经是一个老邮局。其门开在与之北邻的西四北八条(旧“武安侯”胡同)。小楼的墙上也带夹层,至于作用,只能是靠我们想象了,但显然已经不是用来保温的了。 7 b7 n* e+ \- v% y
在小楼的二层平台,可以俯视这个可以四面俯视着一带。可以看到一片片灰瓦、绿树、和被“小房儿”打乱了格局的“大杂院儿”。
; u% B( _" b- P+ {% y, k: s9 E1 Z虽然这里格局已失,但加以修葺后,仍不失为一个好院子。提前祝这里的生意红火吧。临出去时,还是给自己留了点儿“作业”。因为我们发现正殿前的老房子,顶上的元宝脊和正殿完全相同,可却整个用的是片瓦。这瓦到底原有还是后改,这里是不是庙的范围...还有待考证。 ( U3 D2 J% B- ~7 P4 o% i1 O8 `
伴着工人们疑惑的目光,我们离开了27号,前往上次没有走完的兵马司胡同。 5 `. g9 d# L; Q1 T) F) m
老老北京真是宝刀不老,骑车的速度一度让我觉得追他不上,竞赛般的很快到达了兵马司胡同的东口。刚要抄出家伙事儿开工,老天却给了我们一个偷闲的理由,下起了绵绵细雨。为了相机不被淋湿,便很快躲到一个假“蛮子大门”的檐下。正好欣赏一下胡同中的雨景。
5 |7 z; `' U! I说它是假“蛮子大门”真的是恰如其份,这个门楼看宽度,应该是座广亮大门,而且上面还带有雀替。可主人修改时,把大门推到了檐柱上,和雀替贴在了一起。说起门板,更是可笑,是两扇电影院的大门,而辅首是两只“进口狮子”的形象。 * h# z* i4 Y/ }0 e. I. h
谈笑间,天不觉已经放晴。我们不敢太多耽搁,便立马整理行装,开始了工作。 . }/ B( l$ k2 P- W% Q3 H+ f
兵马司胡同的实际上已经只剩下一个名字,其西段已经被拆,而东段也已经是一半楼房。前行几步,我们便北转进了“朱苇柏”胡同。 ! K& R, ^( i% }9 `, A
“朱苇柏”胡同,就是曾经的“猪尾巴”胡同。因其名字不雅,民国后,按谐音改为现称。 & L- x5 r( L3 m l5 P e
这里虽然亦被粉饰,不过老建筑基本还在。雨后的小胡同儿里显得很安静,几座如意或者随墙小门楼,穿着“新衣服”,任凭我们上下打量着。除了颜色,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两个字“完整”! ; e7 B4 B5 }9 D4 ^0 v2 M" {
原路返回到兵马司,走到上次经过南玉带胡同,感觉似乎是找到了参照物。继续前行,北折便是水大院儿胡同。 ( f, e) o# X# l1 L: Y
水大院儿这个名字,手头的资料上没有考证。是否是里面住过一个姓水的名人什么的....带着猜测走进去。 # o# w2 A4 N2 [/ }/ [- L1 a+ X) z
胡同南口已经开始了拆除的工程。离口不远的6号,被捎了个边儿。小小的随墙门楼像是遇到了一位“二把刀”理发师。“头发”被咬掉了一块。希望下次来的时候,别成了秃子。院里的正房,厢房还在,应该还有人住。 " C/ J! U0 P% ]# M3 X) N j
在6号的对面是3号,这是一座比较特殊的门楼。说是门楼,其实形式跟影壁墙差不多。筒瓦,悬山檐。由并排六个木架子,支撑着顶子。“腿子”墙顶端,是两个锥体的石构件。整个门楼看上去,应该是大车店一类单位所用门的形式。这时联想起了“水大院儿”的名字。冒出了这里曾经可能是水车站的想法。 0 u- i) E7 P; U# j- _
老北京喝水靠井,而甜水井少,苦水井多,居民饮用水,基本靠送水。送水工人用的水车,前后各带塞子,所以老北京人戏称送水人为“水塞儿”,也有人借“塞儿”的谐音,尊称他们为“三哥”,而“水塞儿”们的水,是用车从“井窝子”(占甜水井为王的人)处拉来。
9 P' t z& Q! x9 m6 Z$ k# d如果这里曾经是“水车店”,那就合理多了,不过这终归只是猜测,也许,水大院儿的由来,永远只能是一个猜测了。
/ H) |0 w, s( B9 V" Q" j- V) n& \“水大院儿”和“朱苇柏”一样,是南北向的小胡同,走几步就再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便顺路,再次返回兵马司。
) k# W$ @7 T: P4 l+ I- g. r2 E9 ^这边的兵马司,已经是一片平地了,可就在一片狼籍之中,却有一处残横断壁。里面居然住着人。是太留恋这里了,还是实在没有地方搬,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没有人情愿住在这个环境当中。 ! I) h9 Y3 v) W9 U# x
这时,想起来一直背着吉他。我拿了出来,抱着它坐在那残横断壁门口的矮墙上。掌柜的用相机留下这一刻。之后,掌柜的和老老北京,又为理想中的“博物馆”在砖堆中,物色出了几块大概民国年间的地砖。 ' Q6 ]/ a! b+ o8 y- _
稍是休息,在此北折,这里便是上次走鲜明胡同时,提到的山门胡同。山门胡同的南口内,是道教宫殿,显灵宫山门所在地。他也因此而得名。 4 [' S; @. e( {& W4 a1 e/ ?
山门胡同,基本也是名存实亡了,胡同内仅有的几所院落,甚至找不到门牌。在一位热心的住户指引下。才在他开的小卖部棚子下,找到一个标志性的门牌“山门胡同13号旁门”
/ w0 p; o5 g) W3 N+ Y" C4 h* o在13号北边11号,一道简易的随墙门楼,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门楼上东西挺全,书箱形门墩,整齐的护门铁,两个和其不怎么相称的大门簪,门板上还刻着“简易高人致,萧疏旷世风”的门联。
* e7 B2 `; J. X在山门胡同进口路东,有一处深进去的窄到。尽头有两个门楼,19号是一个随墙门,20号是一座蛮子门。
/ F8 ]% B/ a; ?, V8 L# j6 m单说这个蛮子门,外表看来是破破烂烂,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小院儿为两进,里面一水儿的中西合璧式的房屋。正房三开间,前面带三个圈门洞,后墙正中开门通中院儿,后门儿外墙上带一个木制的遮光檐子,靠两根西式木支子支撑。除此,还可以从正房的西边通向后面,地上还留有过去以砖铺道的痕迹。后院儿已经基本被拆了,而后墙上菱形的窗框,仿弗诉说着主人对西洋建筑风格的崇尚。 , T$ H5 U* m! h6 }3 m
出来向北,便是上次看到的鲜明胡同4号,上次小苜蓿拍洋娃娃还执著的躺在那里,而院子的主人,已经在卖废品了。一辆满载“收获”的卡车,停在那里,似乎对一车的货物,依然没有满足。
! g m3 T, S- ~8 ^* n这时,那位指路的住户,提出要带我们去看看能仁胡同的“灵佑宫”。能够遇到这样热心的住户,心中一阵窃喜。 * T0 |3 \) j5 q" x9 \) ?, q; J/ ~
能仁胡同,北起砖塔胡同,南至兵马司胡同,因有著名的“能仁寺”而得名。而能仁寺早已无存。
) E& i- T% v8 V4 B* Z3 t) q《日下旧闻考》中录有胡潆《大能仁寺记略》:“京都城内有寺曰能仁,实元延祐六年开府仪同三司崇祥院使普觉圆明广照三藏法师建造。逮洪熙元年,仁宗昭皇帝增广故宇而一新之,特加赐大能仁之额,命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智光居之。其殿堂楼阁,高明宏壮,像设庄严,彩绘鲜丽,禅诵有室,钟鼓有楼,庖湢库庾,幡幢法具,靡不完美”。
* u% x" b8 s. U4 |4 l能仁胡同现在也仅仅是空挂名号。走到胡同尽头,一座不大的门楼旁边,倒座房的墙上,赫然刻着三个大字“灵佑宫”。看到这三个字,确是让人喜出望外。这里是能仁胡同13号,院子座西朝东,里面已经被拆了,只有正殿还立着一半,成为了一件“古建结构实物教材”。
* j- t+ C- u5 g3 C. k1 h在房梁上,有一个蝙蝠倒挂的不构件,不知除了“福到了”的吉祥含义外还有什么其他作用。而在倒座房的额枋上,能看出曾经绘有苏式彩画的痕迹。
5 O/ ?8 R% M; p, F8 u! O+ D& v# O可能当时过于兴奋,竟把“显灵宫”的历史资料张冠李戴到“灵佑宫”上。回来发现问题后,便产生了个疑问,西有能仁寺,东有显灵宫,都是规模颇大的寺庙。为何会在此出现一处“灵佑宫”呢? 9 \! E7 E# U; u# K
手头资料上,都没有关于能仁胡同中“灵佑宫”的记载。难道它和宣武区留学路附近的“灵佑胡同”中的灵佑宫有某种联系。。。。
% L* T. Y) j9 G2 F" e% S$ s终于在《北京市地名典》186页了相关的资料:“能仁寺在今西城区能仁胡同十三号,坐西朝东,现为民居,大约在明末清初,改为道观。此庙再“文革”初期被毁,1984年9月又遭火灾,使仅存的五间正殿付之一炬。
& t8 y) ?( ?1 N这段资料确定了这里的确就为能仁寺的旧址,而能仁寺也的确改为了道观。但现在原址应该荡然无存才对。“能仁寺”改成道观后,是否就是“灵佑宫”,还是灵佑宫还有其他来由,仍然有待进一步考证。
; g2 n" N5 }4 t! W9 ]从能仁胡同的南口出来,兵马司也已经到了尽头。这时天色已经渐渐黯淡。大家没敢耽搁。马不停蹄的来到了与兵马司平行的丰盛胡同。
! E' `: {4 K% W丰盛胡同的情况与兵马司几乎完全相同,已经是一条由废墟,高楼,和尚未拆除的院子组成的小马路。 " V! ]5 Q, v! j
我们在其西口,发现了一付广亮大门的骨架,院内基本已经被推平了。从仅省的一点房屋骨架来看判断,这里曾经至少有三进的院子。这时,出来一位尚未搬走的住户,他给我们讲到,这里曾经住的是一个武官。门口曾经还有两个大号的抱鼓石。
& J" N% Y S. L6 L这时我们发现,老房架后面的临时二层小楼上,竖着一面国旗。今天不年不节的,何故要挂国旗呢?那位住户说,那面国旗是他挂的。但我们问他为什么时,他笑了一下说:“我爱国呗!”听着似乎话里有话。总之希望他爱国,国也爱他吧。
' N+ L. f6 R' s从“院子”出来,大家没敢耽搁,直接驱车顺西斜街南下,奔了前英子胡同。 g6 O# ]/ X0 ]5 ?- _
前英子胡同西起西斜街,东至西四北大街,成一个倒着的“之”字型。 5 g) }$ R5 M% G5 P( C: P. k8 Y
29号,一道普通的蛮子大门里,藏着一座被拆了一半的垂花门,门的顶子和垂花头都没了,但从“花牙子”和四个门簪上看以及门上的荷叶形刻卡子花来看,它的曾经一定是个非常漂亮的垂花门。院子有两进,并且带东西跨院儿。但现在西跨院已经被封住了。
: _3 w. K( V/ I5 H23号的院子有些特殊,进了街门,要走一进院子的距离,才能走到东厢房的跨山影壁。左转进院儿,院内已然没有什么格局,但从房子的额枋,依然看到了苏式彩画儿的痕迹。
1 I4 e- _* W8 \+ W! v前英子胡同最大的重头戏,就要数13号这座院子了。
( w/ W! K( u5 v; C( f8 a+ j街门是一座广亮大门,两个书箱形门墩被整个雕刻,包括门后“海窝”部分。再看这影壁墙,它非直接雕刻在山墙上,也非单独摆在山墙前。而是靠在了东厢房的山墙上。应该算独立影壁的一种。
4 }$ m7 t6 @) k L1 H向里走到儿门位置,有两道走廊哥通东西,均为悬山顶。博缝板上的钉子还清晰可见。西走廊已然相通,而东边则已经不行了(或者从来没行过)。走进漆黑的走廊,只好打闪光灯,却无意发现走廊梁上的彩绘颜色,竟还如此的鲜艳。
4 W$ n+ o$ [) {# C9 \正房三正两耳,在房柱子上,有一个三浮云的构件,而台阶上则有行龙的图案。从西走廊传过去,则会看到一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两边各带排山的滴水,瓦是筒瓦,应该是一处家庙。 " Y. u) ], s: L! a6 T
从门到房,充分的说明着这院子主人的社会地位。院子里的人纷纷传说这里是珍妃住过得地方。但都没有什么证据。 9 T# a7 g Q7 A$ P0 @6 z
这时,天已经暗的无法再拍照了,大家也都显出倦意,便收拾了行装,到一家小店小酌一下,不想聊着聊着,掌柜的竟去寻周公了,看来他真是太累了。
9 @: T4 e( E6 O/ L2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16: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