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7|回复: 0

八月十五话中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9-9 1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月十五话中秋; h3 U o+ v% A3 ^/ }8 { ! d" L) A8 F6 d# i, h4 |9 t/ S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l( a4 ?8 B% \* C5 W+ W" C2 k. y中秋起源 ' c! n3 o, S- q/ i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 ^$ T) I3 S( L" ]: t 2 l- {4 R# J# t1 w& C: E 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w2 l2 m7 _: H, t$ N" | W$ R& q) z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在宋朝开始盛行起来的,到明清两朝,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A( |, C* T0 O2 v6 z n% R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的别称也很多:“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 a; m R* j& i7 J/ V, K* n  “团圆节”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 ?' a/ F( g Y) F- V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4 m& q, }3 }+ s6 V/ N   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所以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 H) o, y3 N% M9 ~/ C7 E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2 c/ X/ @! E# y! R6 h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 李商隐《嫦娥》' C0 o* C5 v, j! e4 q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3 o8 G/ s* T) ~1 U% ]- P3 w6 b                                   —— 唐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7 z/ K. B. H4 ?( \0 O' b8 E8 I 嫦娥奔月 - l. @+ `: Y! b( F; q0 H   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有个以暴力统治的国王-后羿,他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所以找来了长生不老之药,但他的妻子嫦娥为了不使有穷国的百姓们受到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所以偷偷的吞下了这些药,没想到嫦娥竟然轻飘飘的飞了起来,渐渐的向月亮飞去,并住在广寒宫里,从此,嫦娥就被尊为月神,而因为奔月的这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所以后人就在每年的这天祭祀月神。 6 i/ [5 ]% M. d6 M  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_( ~% ~. F5 ^2 ^* X u 7 N, X+ ]1 i! A1 X  + {4 A# p9 `* h6 I6 ?+ d 1 k# O; U( ~- `+ U/ ^- z 8 J8 ^& W9 D2 ?/ b8 S! S# ~9 v7 I* [ 玉兔捣药0 T( I6 K: N( E# D# @( {: U4 j ; P x3 j* r" a" e, R7 n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 y( H3 K0 `! W3 x7 G9 W! n) r  又传说,"玉兔捣药"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 g& ` l% M8 S- W* |+ W; H. F# I. U  7 y0 T+ P# S/ J' I/ s- j6 x3 m ( L/ X) |$ W' @- _3 J" G( t / t* T) H$ M5 z1 A        * V4 _$ C1 t& x. }! j% G8 O % Q, F/ W1 w1 l( G% `( ?7 q {8 A8 `9 t a/ l% a - ~; u2 b8 {9 A1 C6 z 中秋习俗 5 P# f/ p, r5 f& W7 j6 C0 F; O- v9 Y- t3 O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唐 齐已《中秋月》 " V6 @, K% k2 r B7 X! W+ s9 O( w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唐 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2 v8 }) S1 K: F) k% p' K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宋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 % F" P! l7 X5 [/ z. P   ( c2 v0 ]7 Z* Y) ]0 k) E祭月·赏月·拜月9 s* d* L! J; v2 i" s! u % Z) {) }0 i2 ?8 W帝王祭月 8 r/ e r4 f r" r8 i 3 {4 e H# f/ T# Z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5 j) y# j7 ?2 L6 H- [ " {/ i" K$ }, v% k- v& r/ P7 [2 w 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6 Q2 E) B9 U2 w5 I ( O# Z. v+ z: |' s% I% A! n / i5 ?% p- b! E X9 f 1 z" V% S, N( _# x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4 }5 x; ]0 g! }4 S- S1 ]2 @文人赏月; C+ ^8 d! ^: m* K5 w3 M$ a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I2 Z" T0 M8 V0 k; V/ J & n' A1 B0 w* g5 T4 N' j 民间拜月" @9 j [: `, R3 Y! P ( o! s, J) T- B8 j& V: H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 W; f, o; O! ^: ]" a8 J ~5 i  {拜月娥}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树   婆娑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 5 f$ O9 F0 V+ n- x1 |       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   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 W9 S0 A. v2 z: y 8 d# l% g+ Y& V/ O( ~ ! c* r. p1 s6 I% R7 \8 | 兔儿爷 3 Q. e. S4 B' j' G9 I. F 3 r& `9 Z" L# {, O; C) l, u' F$ ]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8 \5 f: T9 }6 _2 S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 V' l6 m2 g, E7 c |- J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6 g# @8 S" K1 ~2 N  3 u+ C; v9 X# O! Q+ L% i $ c) E: z; i: U6 ^6 R ( z/ T& X+ S6 D9 w/ E% R& m       , b |% [ o6 o, t8 B7 o0 E2 D/ x 7 G) k4 D) F) S6 [4 X8 | ; S% c3 k9 s( B. ? ; n- P% Y1 t( Q* T3 | o月饼趣谈6 H8 r5 O" q/ A$ q! T8 R; |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 苏东坡: \* d+ A. T) d, o; k- z! R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 杨光辅( q( x5 @6 Q# `" u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w% g+ Y5 |: f- n. C U8 ^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 v6 y* G' N. p! S # f, H) o4 k6 f5 u# Q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 ?0 D7 `" p' E6 R v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目前,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 07:58 , Processed in 1.13099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