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d+ N* Z# m/ o6 x
冬日的北京,寒风中的圆明园
图文:英雄
对于圆明园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少年时代所看的一部《火烧圆明园》的电影。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真的存在过那样一座用任何语言形容都不足以来表现它的美丽的皇家园林,看着电影中发生的一切只当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看着美丽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当时的感觉只是有些可惜,这么好的园子为什么要烧了它呢?长大后从教科书中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故事,那座美丽的令人弦目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也曾经真实的存在过,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被两个披着文明外衣,干着可耻构档的强盗烧毁了。从那时起便对那个叫英国和法国的两个国家产生了一种刻骨的仇恨和冲动,同时,对那个叫圆明园的地方多了一些期待和牵挂,并在脑海中对它的宏伟壮丽的美景产生过无数次的遐想……。
出于对文史工作的喜爱,对文史资料的学习与研究也便多了起来。这才对后来的圆明园有了更多的研究和了解,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学习,真正的实地考察因时间、工作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等因素至今还没有一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带着对圆明园那种特殊的感情,同时也为了弥补多年来的这种遗憾,终于今冬利用进京办事之机去了一次圆明园,虽历尽辛苦,但也没有转完园子的十分之一二。
当走近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的时候,心情是格外复杂的,是赏景、是怀古、是凭吊,还是考察探索,也许都有,但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所有所有感觉都变成了一片空白,它那宏大、空旷、荒凉的氛围和那宽广博大曾有的帝王气势扑面而来,带给人的只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时值隆冬,万木凋零,天寒地冻,在夕阳下的长春园西洋楼的断柱残垣显得格外苍凉,让人无限感伤,胸中的热血几番奔涌。
虽首次到此,但与我梦中圆明园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此时此刻我看到的只是被大火烧毁又经历一百多年人为、自然损毁后的圆明园,即使这样它的气势与美丽足以让人发出长久的赞叹,并对它过去的美丽更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遥想乾隆盛世之时它的模样。
圆明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但是,圆明园的艺术特色,不是它的中西合璧,也不是她的欧式建筑,而是凝聚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有着数不清的亭台楼阁,赏不完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湖光山色。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圆明园的100多个景区,都是建筑和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构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圆明园的造景,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圆明园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在形成圆明园风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所有的皇家收藏囊括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其中所藏有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不但数量无法统计,而且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圆明园的一把大火,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多少古代的艺术珍品,从此无缘相见,时至今日就连当时一个大门上的门环,几个园中作为装饰的兽头也拍出了天价,谁知里面所藏之文物还能价值几何,这个价值任何人估计也无法估量。想到这些,更加增添了对英、法侵略者暴行的痛恨,回想一百四十七年前的那场大火,侵略者烧杀抢略,损我遗产、抢我珍宝的暴行,时至今日仍久久不能释怀,如果连这样的国耻还能忘记,枉称国人。
圆明园,饱含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强盛和迂腐软弱。美伦美幻的庭台楼阁在历史的倒影中烟消云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光辉与屈辱。
: n& R; `4 ]- f2 d1 @7 \, P# e2 q
夕阳下的圆明园,美的让人心痛,让我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