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公元1984年,我在主编《老人天地》月刊。一个金秋的晚上,我去找寄水兄,求他改几首旧体诗。这几首诗诗味索然,格律不合,多是属于附庸风雅之作,而又不能不用。我对古诗根底太浅,若发表出去,遗为笑柄,且不羞哉,无可奈何,只得去求助于寄水兄了,因他对旧体诗是很在行的。 那阵子,他正吃着药,对我的求助,二话没说,欣然承担,委实使我钦佩。在品茗聊天的当儿,寄水竟忘了自己病魔缠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与我合作写一本王府生活方面的书,并说这是他夙愿已久的了。当时,我暗暗佩服他的勇气,也就很喜欢的答应了试作这一工作。 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答应的。第一,近年来,写宫廷生活方面的书,一本一本的出版,而写王府生活方面的书,却一本没有。有些写仍健在的王府成员的书,无一例外是他们转入政治漩涡中是怎样生活的。第二,王府成员的物质文明生活,在某些方面与皇宫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有超越于皇宫之上的。从文化积存这个意义考虑,纪实王府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很必要。第三,我在写《古今北京》一书时,就深感北京历史上记述民俗细故,岁时风物的资料很少。成书较早、部头最大的《日下旧闻》(朱竹土宅著),所辑风俗材料,也只有薄薄的几页,总计不足万字。《帝京景物略》、《顺天府志》、《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和《宛平县志》等也有风俗资料的记载,比之北京的悠久历史也很不相称。民国年间出版了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所取风土民俗材料,达四十万字之多,大大丰富了北京的民俗、风物资料。但是,全书十三部类,几全系民间习俗,撮取王府的材料实属凤毛麟角。我能应寄水之约,参加这一工作,自然高兴。可惜,当时我实在没有时间,只能暂时作为悬议。 到了公元1985年秋,我完全摆脱了主持《老人天地》笔政的工作,为“祖国丛书”写的《中国的流泉飞瀑》一书也交了卷。一日,顷接寄水惠翰,重提合写《王府生活实录》原议。我奉召兴冲冲前往他的新居,即“凤城西北有高楼”是处。品茗之际,对寄水兄予我以深切信赖,等了一年多,表示了谢忱。于是乎,我们进入了角色,对合作的方式,具体如何安排,大体谈妥。 常规,写这类性质的书,其办法,不外一人口述,一人整理。我们则一改陈法,本着反复切磋,然后成稿。有一部分稿子,如四时节令一章,由寄水先谈一遍,我认真记录,然后,在整理过程中,把我掌握的材料揉在其中,再交寄水审定。在抄正之前,我再通读补缺。有的章节,如礼仪,则由我根据抄摘撮取的材料,先写出初稿,交寄水审定。一篇成稿,一般要经过四、五道“工序”,虽不敢说已做到了精雕细刻,但对材料撮取、筛选是不遗余力的。 本书的《四时节令》一章中的部分稿件,已在《中国画报》海外版连载一年,编者冠以总题为《王府生活回忆》,而我们所定书名则叫《王府生活实录》。因为,本书所纪,非全系寄水的回忆,加之我并非王府成员,只是较关心积累北京的史料,此其一也。再者,北京之有王府,是从12世纪以来,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四合院而发展起来的。它的规模、样式以及装饰都是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建筑的,等级差别十分严格,大体上可分为亲王、公侯、品官、百姓等级别。亲王府以明代的规模最大,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后一部分有三重宫室。除这些中轴线上的院落外,两侧还有跨院。布局象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弘治朝,曾缩小了规模,中殿和中宫改为穿堂。清代的亲王府规定正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寝室两重,各五间。清朝虽然有较多的变化,但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不仅住宅沿袭明代,而清王府的风俗、饮食、宗教活动等也大多效法明代王府。汉民族的文化对满族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而对王府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又不同于一般。本书所写王府的衣食住行诸方面的风俗细故。虽然偏重晚清,但必然有它的历史连续性,说“回忆”,不如说“实录”更为妥帖。 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写完这本十余万字的小书。最后通读一遍,经过我们筛选的材料,运用散文形式表达之后,蛮有把握的说,算得上对读者是一点微薄的奉献。影响所及可概括为三:①可以扩大青年读者的眼界,王府并不神秘,所有成员,人人都过着严格的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生活,的的确确是“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这兴许能对某些痴醉“自由”之辈有所启迪。②该书提供了许许多多历史知识和民俗知识,能帮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有所理解。③积存的封建文化资料,可资参考,可资借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已近古稀之年,能作这么一点奉献,心坎儿里,说不尽的高兴。遵从古训:“诗言志”,口占一绝,聊表成书后的真情实感。 步寄水兄序中绝句原韵 风停雨歇上高楼,满目青山好个秋。 莫笑品茶谈往事,文章可解百般愁。 最后,我们希望这本小书,不要成为猎奇消闲的读物,而能对每个读者都能产生有益效用,幸甚! 周沙尘 公元1987年5月于北京 竹影斋 |